张 然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本文围绕舒曼的艺术歌曲《献词》,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曼作出了详细的介绍,深入作品,总结出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调性特征与织体形态,以及演唱分析。
舒曼;艺术歌曲;调性分析;演唱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优秀钢琴家、作曲家、著名音乐评论家,有极高的文学、音乐修养,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音乐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点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
一、社会背景与作曲风格的联系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统治者卑躬屈膝庸俗之气泛滥于整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就连德国资产阶级精神上的优越感也只是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阶级的卑鄙庸俗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依据的。”①所以当时的音乐也充满这种气息,古典音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文艺思潮盛行于欧洲各个领域,文学及音乐更在其中。舒曼音乐创作中一般来说具有十分主观化、个人化的特点,所反映的大多是他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想象。主观性、幻想性,都体现了独特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同时舒曼作品具有极高的音乐审美品格,如:“作曲家们往往美而不真实,或者真实而不美,这是深为遗憾的。”②舒曼的这种音乐审美品质完美体现在《献词》这首作品上。
二、作品分析
《献词》从曲式结构来看为单三部曲式,这是声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曲式结构。但《献词》作品的特殊性并不在于结构,而是在于调性的转换与调性关系所带来的旋律与情绪的动力。A段第一句为常规的陈述,较平和从容地拉开歌曲的序幕,从第二句开始,动机就呈动力性展开的状态,先是在降A调上陈述,紧接着又离调模进到降D调,上方四度的转调模进不但意味着调的攀升,更是情绪不断高涨的表达,与唱词结合,更符合其唱词排比句的安排,以及歌者心中无法隐藏呼之欲出的爱慕之情。类似这种模进离调的手法,并不只存在于A段中,在中段和再现段中都有重复出现,并且所采用的动机都是统一的,唯独在再现段中由于结构面临收束(回归主调),受调性安排所制约,无法像前两次做一级关系调的离调,而是选择了重属调性。《献词》除了在结构中的离调处理引人注目以外,乐段之间的转调也颇为巧妙。呈示段与中段段通过等音转调的方式完成了调性巧妙的连接,一个降la到升so的等音转换,成功地把降A调转到了远关系调E调上。值得注意的是,中段与再现段之间调性回归,并没有通过连接或者最后一句来完成,而是提前到第三句,同样是运用等音转调从A调转到降A调,使调性的转换流畅自如,并没有生硬之嫌。从作曲技法来看,和声的巧妙运用给这首歌曲赋予了生命力,使词、曲、钢琴伴奏部分天衣无缝的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节奏、速度等的变化展现出跌宕起伏的旋律变化,和声功能从主和弦进行到了下属和弦,使外声部的五度音程放出饱满的光柱,从而展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如:从第7到11小节,运用了复调音乐织体的写作风格,四级音在低音部做持续的进行。此外,运用重属变和弦和属变和弦,表现出温柔,内敛的气质。在展开乐段,舒曼使用了三连音与二分音符结合的手法,听觉上连贯而且给人稳固扎实的感觉,与之前的相比,演唱起来要注意节奏缓慢一些,与呈现段与再现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26小节又回到了最初的调式。再现部尾部舒曼借用了《圣母颂》的旋律,伴奏音型左右相互辉映,描绘了高尚爱情的意境,使听者回味无穷。在织体的安排上,《献词》也通过织体的不同形态来区分结构,凸显结构层次。呈示段与再现段的织体都选择了波纹型分解和弦,弧线型的线条起伏荡漾,仿佛歌者心中不断泛起的涟漪扩散开,中段的三连音柱式和弦,按键轻柔却非常坚定,密集的三连音配合中段节奏较为舒缓的旋律,很好地填补了旋律中的空隙,做到旋律与织体疏密结合。迎接再现时又提前将分解和弦奏出,在伴奏音型上预示出再现的到来。舒曼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十分灵活细腻,一个方面他注重音乐的美得意境的塑造,另一方面,他要表达出一丝一毫的心理变化,他的选词特别苛刻,只有大师级别的诗歌他才会运用。他的创作手法不算复杂繁琐,一般情况下就是用音乐描绘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再描绘出想象的意境,然后细枝末节的地方再细致的描绘。还经常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惯用音符时值长短的切换与强弱对比,还有擅长用模糊调性的离调手法创造朦胧的意境。
三、演唱分析
想对一首声乐作品有较高水准的表现,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与歌唱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查阅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歌词含义,准确掌握歌谱曲调节拍,感受作品的意境等等。
音乐的开始,表情符号Innig lebhaft可以确定歌曲的整体基调为激动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叹。整首歌曲的结构为A+B+A1,歌曲开始部分降A大调,A大调优美的旋律中洋溢着热情、喜悦和活力。歌曲的开头是三个音的进行,钢琴左手音程分别为主音与属音构成的纯五度音程,听觉上给人十分协和平稳、温暖的感受,在每个小节中的前两个单位拍中,主要的伴奏音型是A大调分解琶音一组上下行,且左手与右手音高保持平行上升下降,描绘出像波浪一样的音乐效果,表达出心中的情绪起伏,第三个单位拍中四个音跨度较小,颇为平静。从歌词进入的第一句就可以听出规律,所有的伴奏音的进行方向都是跟随歌词旋律而起伏变化的。这样能更好地让歌手尽快进入作曲家想营造出来的意境中,更好的表达出原诗作的韵律节拍,对于歌手更易于歌唱。歌曲B段(E大调,对比段落)的情绪则是宁静、内在的,诚如歌词所写:“你是平和,你是安详。”音乐中充满着幸福感,第三段再现部分,相对第一段来讲:从演唱的表演上需要进一步的激情展现,节奏紧凑,声音热情坚定,歌唱的情感里要有对美好爱情的赞颂。
总之,一首看似简单的艺术歌曲,里面包含着作曲家无数的汗水与努力,没有深刻理解到歌曲的含义与背景,那么就无法赋予作品生命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对音乐的具体分析即是对作者的尊重,又是歌者诠释好作品的必由之路。通过细致严谨的人文分析,才可以把《献词》这一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来,从而才能做到技术、感情、思想、内容达到一个相对的艺术高度。■
注释:
① Daverio,John.Robert Schumann:Herald of a“New Poetic 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② 范锐.音乐与文学 西方器乐作品中音乐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硕士论文,2009.
[1] [意]P.M.马腊费迪.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初海伦,诗意精神与幻想艺术的典范——舒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