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柱
【摘要】音乐课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学会在聆听音乐、表现音乐的基础之上创造音乐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这些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并领悟蕴含于音乐之中的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尚的品德情操,为期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人生的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课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審美;教学
一、小学音乐教师审美素养的要求
(一)音乐教师美学修养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现以审美教学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学生、教师共同体验、享受、欣赏、创造音乐美。而在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音乐美学修养是实施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美学修养才能使音乐审美教学有效的展开。笔者认为,要是音乐教师的音乐美学修养得到提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应加强音乐美学理论的学习,音乐美学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日子并不长,美学的概念普及程度不够,有的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对美学的了解,这阻碍了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音乐美学的理论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理解、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音乐教师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专业知识的提高。过硬的音乐专业知识指的是音乐本身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的历史。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时间以及国界的限制,教师只有加强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使音乐审美教学能更好更顺利的展开,才能使美育成为可能。
(二)音乐教师审美教学能力要求
1.驾驭课堂的能力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音乐学习群体,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也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善于表达自己,加上音乐课较其他的课程更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在音乐审美教学的过成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不能像初中生、高中生那样能较好的掌控、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学的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良好驾驭课堂的能力,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使音乐审美教学能顺利开展。
2.创新能力
在所有的学科中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一门学科,这要求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具有新见、远见、创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受一种新观点往往比创造一种新观点更加容易,要使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所提高,首先就要求学生要融入音乐,发现音乐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具备能引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美,创新美、创造美。这就对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种创新能力,才能跳出传统的限制,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学生更深层音乐审美体验。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现象逐渐普遍,这对于音乐审美教学来说,为其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困难。目前如:多媒体、录像、投影、计算机等各种电子媒体逐步入主课堂,使音乐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靠近。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还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使音乐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单是对音乐审美教学的开展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运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熟练的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教学开展更加顺利。
4.教学反思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自身教学不足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教师不仅能清晰的了解到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如;自身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不适用等等问题,发现了这些问题才能寻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使教学逐渐完善。简单的说,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认清自身教学的优缺点,使优点得到发扬,使缺点得到改善,经过长时间经验的累积,逐渐形成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较独特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方法探究
(一)歌唱教学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方法
歌唱是人们通过歌声来表达内心活动、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形式,在歌唱的过程中实现愉悦、兴奋等审美体验,为人们带来精神的满足。笔者认为通过歌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声音是最自然的乐器,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歌唱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音乐教学离不开歌唱,可以说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在歌唱的过程能使中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歌唱教学包括了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歌唱教学使学生了解、感受音乐的音调、音色,通过音调、节奏的变化来感知蕴含于音乐中的丰富的情感,并随着歌唱带来的情绪活动使歌者与作品相互融合,因此也有的人说,歌唱的实质是体现自我审美心理的一种活动。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通过歌唱教学提高小学音乐审美教学的时效性,应注意以下一个反面: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使学生主动走进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其次应加强歌曲的学习和巩固,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音乐学习群体,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只有加强歌曲的学习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得到持久。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歌唱不同的形式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音乐审美教学的效率达到最高。
(二)乐器教学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方法
乐器几乎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乐器进入课堂,不仅使得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充实,还为课堂带来了生气,对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乐器教学能促进学生多种器官的协调发展,学习乐器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协作,动作和心智得到高度协调,促进了器官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乐器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地方:其一,应选择适合小学生使用的乐器,对于小学生来说,选择具有固定应高的乐器比较适合。其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乐器兴趣,比如:展示图片或者视频,也可以用不同的乐器展示不同的乐曲,是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风格。再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演奏联系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展开的时候首先向学生介绍乐曲,讲述乐曲的历史、意义等 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乐曲演示,让学生熟悉乐曲的风格、旋律。进过初步了解乐曲,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学生为演奏乐曲做好准备。
(三)音樂欣赏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方法
1.欣赏音乐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里活动过程,大多数教学是通过音响的感知开始通过音乐情感体验来慢慢培养对音乐的欣赏。情感体验是学生感知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而不是用一种范本式的框架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一步步的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探索、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美。
2.欣赏音乐教学的方法建议
(1)选择欣赏教材
首先要选择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不能选择过于通俗的作品。其次,作品要有一定趣味性,以便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最后在思想性方面也要选择宣传正面思想的作品这对小学生培养正确的音乐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其次选材方面应该注意广度,这对小学生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有很大帮助。古今中外都应有所涉及。我国民间题材的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同时又具有不俗的艺术性。
(2)突出重点
对音乐欣赏教学来说,做到多听精讲是非常关键的。多听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认识,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敏感能够辨识音乐要素是多听的一个重要目标。精讲则是音乐欣赏课的重点,这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的重要环节。
(3)掌握欣赏教学讲解的最佳时机
首先在教师弹奏音乐作品的前后对该音乐的欣赏教学进行讲解,这样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则不要对音乐做讲解。其次对音乐常识进行讲解时要注意讲解过程中避免讲太多理论,同时要结合比较常见的音乐作品和材料来做举例讲解。这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音乐知识。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新课标中,审美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看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新课标的颁布让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出现了很大改变,目前把小学音乐教学定位为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这一转变并不是在某段时间内就能够达到。通过本文对小学音乐审美教学有限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以符合新课标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笔者还结合小学生音乐审美的心里特点,同时结合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小学生音乐审美教学方法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昌逵,叶子著: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方法[M].气象出版社,1996.
[2]邢维凯著: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刘照阁.浅析美育的特点[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