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塞缪尔 巴伯 降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26

发表时间:2025/04/19 19:00:52  浏览次数:103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走过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乐坛则是百花争艳的时代,各式各样的“主义”、林林种种的“流派”、五花八门的“技术”推陈出新此起彼伏。在这样—个声繁音杂的时代里音乐家们似乎都一起背离了传统浪漫音乐追求和谐的审美观而转向其反面。—时间什么“十二音体系”、什么“机遇音乐”等等纷纷出笼,各种离奇古怪的声音甚嚣尘上。在音乐作品中,半音音阶和不协和弦的大量运用、节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结果使乐曲中维系稳定的调性变得模糊乃至消失,结构松散。音乐的悦耳性和愉悦功能被甩到了一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审美荡然无存。作曲家们绞尽脑汁要“唱”出前无古人的声音,他们誓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之中最登峰造极的恐怕要数凯奇,他一言不发的《4分33秒》无声胜有声,硬是“不”鸣惊人。 

    当然在一片熙熙攘攘的新潮之声外,仍有根植于传统、承继古典的音乐家,巴伯就是其中之一。 

    巴伯(Samuel Barber)191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1981年去世于纽约。他14岁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学习作曲、钢琴和声乐。1928年梅诺蒂也进入该校并与他成为同窗共师斯卡莱罗,两人日后多番合作,这是后话。1933年巴伯开始有作品公演,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也在罗马首演。1938年托斯卡尼尼指挥了他的《弦乐柔板》而让他真正一举成名。之后,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塞维茨基、莱因斯朵夫和奥曼迪等人指挥首演成功。巴伯虽然置身于美洲新大陆,但音乐却深具欧洲传统风格,有人甚至认为比较保守。他的作品优雅华丽且富于旋律性,其浪漫主义特色充分地表现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一交响曲等作品中。 

    巴伯的创作主要是管弦乐,器乐曲和声乐曲都不算多,钢琴独奏曲更只有寥寥几首,将全部五首作品录音也只需一张唱片使可装下,不过它们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由四首无标题小品组成的作品20号《旅行》作于1944年,作曲家在这里娴熟地发挥了他一流的随想性和抒情性,虽然这时的《弦乐柔板》早巳确立了他成功的地位,但用钢琴独奏这种体裁巴伯还是首次发表作品。 

    《旅行》之后五年,即1949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作品26号是巴伯最著名的—首钢琴独奏曲。这是他为当时著名的俄罗斯技巧派钢琴大师霍罗维兹而制作并由其首演的。因此乐曲写得十分“钢琴化”,将钢琴这种乐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点。不过艰深的技巧并不等于炫技与华丽,晦涩的乐思使音乐的内涵变得更深奥,它既有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也似印象派中忽闪忽现的意像。在技巧上则吸收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也融汇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给作品赋予了明晰的现代色彩,使它成为巴伯最成熟的大型钢琴独奏曲。 

    巴伯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钢琴独奏曲是芭蕾舞剧《纪念品》的钢琴版。(该曲另外还分别有一个管弦乐版和双钢琴版)它由6段舞蹈性的音乐组成,是部旋律悦耳动听、极具浪漫时代气质的组曲。此外,巴伯还有两首短篇是《夜曲》和《叙事曲》,从这两首充满灵性的小曲中你都可发现肖邦乃至费尔德对他的影响。 

    听巴伯的音乐,令我们仿如看到一抹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在天边中映着它最后的一瞬美丽。


The Piano Sonata in E-flat minor, Op. 26 was written by Samuel Barber in 1949 for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League of Composers. First performed by renowned pianist Vladimir Horowitz, the sonata has remained a popular concert staple ever since.

The sonata is in four movements, and usually takes twenty minutes to perform:

1.Allegro energico
2.Allegro vivace e leggero
3.Adagio mesto
4.Fuga: Allegro con spirito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