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音乐欣赏课堂的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5/01/12 07:59:51  浏览次数:37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李苗苗

摘 要:音乐欣赏课堂,就是将音乐欣赏从原本无意识的听进入到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首先要开展学生形象思维空间,"以乐为本",在音乐欣赏中渗透音乐要素,让学生真正地听懂音乐、走进音乐;音乐欣赏课堂,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主观色彩,在丰富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唤醒及遵循的学生个性思维。"以生为本",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及分析,让学生有着一个思辨的过程,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力求开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关键词:音乐欣赏;形象思维;求异思维

一、形象思维与求异思维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作用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雨果。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展开思维的空间,从形象思维递进到求异思维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目的: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是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音乐欣赏离不开形象思维,一切音乐欣赏都必须通过欣赏者的形象思维,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由此而撼动欣赏者的内心情感,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的是富有生命的音响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于是,神游万里,思接千载,万象分披,百情交集,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感悟音乐。

(二)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向性、灵活性、独创性。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求异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因此在欣赏音乐时,通过求异思维拓展,可以使学生在课中对学生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然而,很多音乐欣赏课堂的现状并不乐观,只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仅仅把学生放在“欣赏者”上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及分析,让学生有着一个思辨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剖析,提升了音乐鉴赏能力。

二、形象思维与求异思维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乐为本”,在渗透音乐要素欣赏中开展形象思维。

“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休闲活动,但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则是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这并不是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教师能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开展音乐形象思维,将听者从原本无意识的听进入到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学生通过领会音乐要素(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音乐结构)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激发对音乐的共鸣,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1.领会力度、速度的变化,开展形象思维空间。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行进中的歌》一课中,通过四首风格不同的中外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对比欣赏,学生听后能说出自己对每首乐曲的感受,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在节奏、情绪、速度、节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之感受到以上要素的变化与音乐形象的关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音乐的基础上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2.听辨音色、节奏的变化,开展形象思维空间。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下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一段中,作曲家用小提琴象征女性纤细、柔和的音色,用大提琴象征男性深沉的音色,通过引导让学生想象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别象征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从而引起他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展的联想。使学生通过这种音响的描绘,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进行想象,达到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把握。

3.理解旋律、和声、音乐结构的变化,开展形象思维空间。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上册《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乐曲分段,他们有的是根据力度、速度划分;有的是根据旋律、音调的变化划分;有的根据情绪的变化划分。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有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的表现手段,这些表现手段对刻画各种音乐形象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变化也会使音乐形象发生变化。于是在分段欣赏时我启发学生从旋律、和声、音乐结构等的变化想象乐曲所描绘的画面。

(二)“以生为本”,在发挥个性自主欣赏中拓展求异思维。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可对问题的反馈求异。生本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和心靈自由自在的放飞。一问多答是学生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如提问音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塑造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初步的感受音乐上升到用各自的手段表现音乐时,可采用自由表达的形式,让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每个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丰富的源泉”。

2.“以学定教”,学生可对欣赏的内容求异。例如在上人音版八年级下册《山野放歌》这一单元时,学生对教材里的歌曲不喜欢听,有的在偷笑,有的甚至捂起耳朵,课堂效果很不理想。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民歌不熟悉,不理解,认为它老土所以采取了抵触的情趣是难免的,我为什么不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呢!由于紧紧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让学生自己当了一回老师,拓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情感体验中,学生对民歌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深深为之吸引。所以作为教师不应该抑制学生,而应让学生多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

3.“教无定法”,学生可对课堂的教法求异。传统的音乐欣赏总是有即定的模式,课堂上总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师的喋喋不休中失去了欣赏音乐的兴趣。倒不如适当的开放课堂,充分开发学生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师的角色中,为教学出谋划策。教师变“主导”为“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个性自主欣赏。教学由“自得其乐”为“与生同乐”,真是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