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女儿叮叮,5岁半,学琴一年多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喜欢音乐。很幸运,女儿从小对音乐就颇有感觉,让我这个当妈妈的时不时就自我满足一把。4岁时,我毅然让她跨入了琴童的行列。
从那时起,成功与挫败、得意与失落、痛苦与快乐,种种矛盾冲突冲击着女儿的幼年生活,也折射出我这当妈妈的在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期盼和焦虑甚至烦躁的复杂心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双重角色的我,很多时候比其他家长更困惑,能教又不能教,该说又不该说……现在,当看到孩子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坐在钢琴前流畅地弹出悦耳的曲子,心里很欣慰。回想这期间陪练的点点滴滴,觉得有一些所感、所获,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入门阶段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刚开始学琴,内容简单,一分钟不到一首小曲就弹完了。练琴这件事情也只是在她兴致高的时候去做,并没有和她约定俗成,每天必须做。所以,起初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弹琴好像成了我的事情,我在家,她才去练;我亲自陪,她才坐上琴凳。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便开始帮助孩子养成习惯,使练琴规律化、正常化,不轻易打破常规。如:每天自己自觉坐上琴凳,不管妈妈在不在;如果哪天因其他活动取消或改变练琴时间,就要想办法补回。一开始,都是我在家督促着孩子这样去做。如果哪天我回家晚了,得到的就是她没有执行的结果。没办法,我只有打电话监督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便开始回避。也难怪,我不在家,老人说话她又不听,这么大点的孩子,怎会那么自觉自愿地去练琴呢?我也明白,养成教育主要在于平时的培养,需要慢慢来。所以,之后我便琢磨改变电话监督的方式:打电话给女儿时,先问问她今天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情,然后提醒她,别忘了该做的事。
慢慢地,练琴被这个小人儿接受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候在外面玩,她还会和其他小朋友得意地说:“我回家还要练琴呢 ……”
有一次出去玩,回来晚了,路上她就睡着了。当我把她抱上床换衣服的时候,她醒了,睁开眼睛,转了转黑亮亮的大眼珠,可能知道天黑了,要睡觉了,看了我几秒钟,问道:“妈妈,要睡觉了吗?”我说:“是啊,已经很晚了。”她说:“可是今天我还没有练琴呢 ……”这一刻,我看到了孩子心中种下了坚持的种子。
二、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孩子不觉枯燥
学琴的初期,由于孩子年龄小,更多时候,他们不愿意去认知、去练习,而简单枯燥的音符,并不能带给孩子多少乐趣,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纠结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刚开始就能保持兴趣地坚持下去,我采取了很多方式和孩子一起前进。
1.母女合奏,四手联弹
为了让每一首新曲子的学习不影响叮叮的积极性,我尝试着和她配合着分手练习,让她体验到和妈妈共同完成作品的乐趣。有时,在她快要熟练地完成一首乐曲时,我会和她四手联弹,使孩子因为参与弹奏而感到自豪、欣喜,提高了练琴积极性。
2.故事引导,游戏弹奏
都说学琴之路是泪水和金钱铺就的,一想起很多琴童痛苦地坐在钢琴前,不愿意弹奏,在父母严厉训斥下不情愿地练琴,我好生害怕。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也不想因为练琴使妈妈这个天使般的角色变成魔鬼。我便开始想办法,试图用讲小故事的方法帮助孩子巩固上课学习的知识,并且通过讲故事将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注入弹奏之中。有生动易懂的故事,孩子理解起来便轻松了许多,练琴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每隔几天,在叮叮弹琴累了的时候,我还会和她一起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帮助她提高识谱能力。我把音符编成是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在复习五线谱知识时,用“小矮人跳舞”的游戏引导她识别五线谱中各个音符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把五线谱比作一栋5层楼高的房子,每个小矮人就住在相应的楼层里,‘do在五线谱中下加一线的位置,所以就安排它住在地下室……”;再如音阶练习,我把它比作走台阶,让孩子体会上行、下行音阶的不同,上行越来越高,下行越来越低,犹如走楼梯一般。手型的保持,我也这样告诉她:这里也是一栋房子,虎口是房子的大门,要开得圆圆的,随时欢迎别人进来;其余手指指尖的空隙就好像是窗户,要透点亮,要不房子里该多黑啊;另外,我们的房顶在哪儿呢?指着掌关节,这里要坚固,不能倒塌,任何时候都要把房顶撑住……这样一来,孩子心里就清楚,手型一定要撑好。太专业的音乐术语或语言,孩子是没办法听懂或体会到的,而通过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训练,不仅让孩子感到愉悦,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内容丰富,交替学习
有时候,叮叮并不想乖乖地坐上琴凳,弹奏没有状态,我就会和她一起趴在玩具桌上,开始画画。叮叮很喜欢涂鸦,这么大的孩子大概都喜欢随意画吧。我找来大白纸,和她一起画音符的家,一条线、一条线地建立,“五线谱,五条线,高音谱号立左边”,一边画,我一边给她说着儿歌,“下加一线中央C,第一线上mi报到”,伴随着我的音符口诀,叮叮饶有兴致地画出它们,还时不时地让我等等,“它还没有找到呢”;睡觉前,我会利用她不能立即入眠的时间,和她一起玩“小手变魔术”,变出一个五线谱,5根手指就是五条线,手指之間就是间。它们有的住在线上,有的住在间内,在五线谱上欢快地跳来跳去……这些都是我们随处随时发生的,不需要什么条件,也不用坐在钢琴前面去练习。
这样,把学琴内容变化成可以写、可以画、可以听、可以唱的各种活动,以多种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融入做的过程中。在这些看似随意却有意义的内容之后,当她再坐在琴前练琴时就不感到那么枯燥和畏惧困难了。
三、从被动 “等食”调整到主动 “觅食”
女儿知道妈妈是钢琴老师,自然就会和其他小朋友有不太一样的心理,认为反正有妈妈,不会弹的妈妈都知道,所以经常是遇到需要动脑筋的时候就叫我帮忙。表面上看,她的曲子进度可能比其他小朋友稍快,但是,孩子依赖久了,不愿意主动认知,随着弹奏的曲子难度的加大、程度的深入,很容易使钢琴学习半途而废。所以,从入门时期的后期开始,我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孩子遇到生疏的地方,我会先引导她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讲解,这对她就是一种提升。顺利前进时的陪伴,我会尽量减少讲解,让她自己找难点,标指法,双手对位,处理发挥,自练时允许出错,同时鼓励与引导她自己纠错,让她看到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需要妈妈的帮助,也能很好地弹出乐曲来,体会这种“自己觅食的本领”带给她的喜悦。一个优秀的陪练老师,或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在辅导琴童练琴的过程中,不是给予孩子们现成的“食物”,而是培养孩子“猎食”的本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弹熟曲子,更关键的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音乐辨别能力,赋予孩子对艺术美的追求,敦促孩子们去动脑并独立完成弹奏乐曲的基础知识。这才是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方向。
四、让鼓励、评价点亮孩子心中的明灯
通常来讲,每个学琴的孩子每次练琴都会有各种问题,哪怕是复习已经弹熟的曲子,也或多或少有不完美的地方,更不用说练习正在学习的乐曲。如果孩子弹完一遍,或者是正在弹的过程中,及时纠正,指出它的缺点和不对的地方,孩子很容易泄气,没有积极弹下去的毅力。叮叮就是一个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小女孩。也许因为年龄偏小,每次都喜欢一次弹完,中间错了也不改。如果再对她的成果挑三拣四、指手画脚,那娇气的她就会让你束手无策了。小孩子都喜欢听表扬和赞美的话,于是,在她自己练习的时候,我通常不打断她,在她停下来向我表功时,我才会在肯定她的同时,提醒她出现的错误并鼓励她自己找错改错。
有一天下班回家,正准备敲门,忽然听到有断断续续的琴声从家里传出,我愣了一下,贴着门仔细听了听,哦,是“小汤3”上面的一首曲子。我走进里屋,只见孩子正背对房门,端坐在琴凳上练琴,老人在屋子另一头收拾衣物。我轻轻放下提包,静静地站在门边。三四分钟时间过去,孩子的琴声一直没有中断,不断重复着两个乐句,不确定地落键、不熟练地连奏、不平稳的键音,可以听出小手指在努力地找准琴键。这个过程,平时都是需要我花费极大的耐心,辅导她一步一步完成,可这一刻,就她一个人坐在那里,那么专注、那么用心……这时,老人从屋子一头走向她,问她弹的是什么曲子,只听她很骄傲地说:“这是杂技演员。妈妈说,要两只手一起一落,像表演杂技一样,你看,就像这样弹。”女儿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给不懂音乐的奶奶听,一副小大人的口气:“妈妈还说……这个曲子前两句,我弹得好听,两个手特像杂技演员一样,一起一伏,一上一下。你看,我给你表演我的杂技演员吧。”她边得意地说着,边开始了弹奏。这一幕,突然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孩子是听得进我说的话的,并且对肯定、赞美的评价记忆深刻。看来,明确的鼓励孩子是很有效的,比平时说她表现不错、弹得好听之类泛泛的语言更有促动力。只是我这个当妈妈的,时不时对孩子失去信心。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和孩子一起坚持下去。同时,我也明白了,激励与评价就像明燈一样,可以照亮孩子前进的路。
一年多的时间里,不知不觉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几百次的磨合,几百次的交集,哭过、笑过,弹得好时又搂又抱;弹得不好时,气急败坏,又打又骂……付出了艰辛和泪水,收获了喜悦与感动。这种持久的枯燥和磨炼对孩子和我都是挑战。
刘诗昆大师说过:“练琴哭着练跟笑着练出来的效果没多大分别。”当然,我们希望每一位琴童都能笑着去练琴,但是这种良好的状态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家长共同合作,对孩子耐心地启发、正确地指导,才能使孩子更加自然地亲近钢琴,始终保持学琴的兴趣,走好学琴的道路。陪伴路上,让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