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群 李晓燕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产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西方歌剧的传入到中国歌剧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了4个多世纪,歌剧在中国的传播是快速的,中国歌剧本土化的发展却是漫长和曲折的。
歌剧;民族;音乐;发展
一、西方歌剧的传入
“从明末清初开始,随着西方天主教会的传入,开启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门。据中外文献的有关记载,清代皇帝乾隆最早欣赏到的是由传教士带入宫廷的意大利著名喜歌剧《La Cecchina》。”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歌剧等。1927年,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成立,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经出国学习后带回西洋歌剧并在国内演唱。由于中国的戏曲根深蒂固自诞生起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两千余年,且与西洋歌剧的演唱、内容、形式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西洋歌剧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由此,艺术家们开始走上了探索中国歌剧的道路。
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使得西方的音乐理论、和声等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采用外国的音乐曲调来填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早期的声乐。20世纪20年代,黎锦辉开始了探索中国歌剧的先驱,创作儿童歌舞剧12部,还有儿童歌舞表演、爱情歌曲和抗日救亡歌舞等,如《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等,歌曲内容多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之意,音乐采用中国各地的曲调曲牌,注重用音乐去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并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
二、中国歌剧的初期探索
“如果说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歌剧的萌芽,那么闫述诗独创的抒情歌剧,则是早期中国歌剧的一枝新株,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较前者提高了一步,较为接近歌剧艺术的原本。”
闫述创作了六部歌剧,他的抒情歌剧篇幅较短,风格浪漫典雅,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渴望,歌剧清新活泼,载歌载舞,音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独唱、齐唱、对唱、合唱等相继出现。九一八事变,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掀起了救亡歌咏运动,有张曙的《王昭君》、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陈歌辛的《西施》,以上三部作品在我国歌剧的早期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1936年后,日军全面侵华,由“鲁艺”文艺工作者分散到各地前线传播歌剧,促进了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展开,秧歌剧、小歌剧等开始萌芽,以抗日战争中农民的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情改编为歌剧,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后来《孟姜女》《秋子》歌剧成功上演,主要采用西方歌剧的创作理念,为我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三、中国歌剧的生成与发展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励了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们,使他们全面投入到民间学习民间艺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一改传统秧歌的故事内容,改变了单一的音乐如《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对秧歌剧的语言也做了改变,使得新秧歌运动逐步的发展起来。
1945年《白毛女》的产生,在我国歌剧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产生突破了以往旧的歌剧的模式开启了我国歌剧自己的民族风格,自此迈开了中国歌剧向前发展的大步。在《白毛女》歌剧的影响下又相继出现了《李二小参军》、《两个胡子》、《为谁打天下》等歌剧。
四、中国歌剧的繁荣与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建立演出团体,歌剧的发展步伐加快,歌剧《星星之火》增加了有韵味的朗诵,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对话。《小二黑结婚》运用戏曲音乐板腔体手法使歌剧音乐戏剧化首次尝试获得成功。《小二黑结婚》、《长征》、等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
1957年2月,应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第一次歌剧座谈会召开,第一种观点是以我国的戏曲为基础,保持其风格,再结合说唱等民间音乐;第二种观点是要按照西洋歌剧的模式;第三种观点是要广泛吸收,不可依照一种模式。从歌剧座谈会的召开到“文革”政治运动不断,但依旧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歌剧作品《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江姐》等。
五、中国歌剧的荒芜与复苏
199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中国歌剧遭到重烈的打击,中国的歌剧停滞不前。1976年,四人帮粉碎,中国歌剧开始复苏,复苏后的歌剧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各有己见,在继续创作的过程中,多元化创作逐渐呈现。
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文艺工作者们对歌剧的不断探索歌剧,歌剧创作数量与日俱增,有对西洋古歌剧的追寻《爱与火的四重奏》、《仰天长啸》等;中国民族歌剧的继续探索《沂蒙山儿女》等;民间乡土歌剧《塔什瓦依》、《木卡姆先驱》等;时代特色的歌剧《伤逝》、《原野》等。
20世纪九十年代,歌剧《张骞》、《苍原》、《党的女儿》等,结合中西方歌剧创作,解决了之前到文革时期的宣叙调、咏叹调运用问题,民族色彩突出,实为中国歌剧的一大创新。
六、当代中国歌剧的发展
21世纪中国的歌剧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在高科技的运用下,中国歌剧开始走向全世界,《西施》、《赵氏孤儿》、《山村女教师》等再现着中国歌剧的创作辉煌。2012年《运河谣》的成功上演,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又一伟大尝试,开辟了中国原创民族歌剧的时代。■
[1] 宋春燕.歌剧艺术的发展与赏析[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李超.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