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审美意义

发表时间:2025/08/05 16:34:04  浏览次数:11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曾 勤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充满了哲理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文化中,层出不穷的古代文豪以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是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说它古老也古老,说它年轻也年轻。论及年轻,则是因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才逐渐建立的;论及古老,西方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我国可追溯至先秦乃至远古时期人民的音乐活动。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也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形成。

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董仲舒、嵇康、唐太宗李世民、苏轼、欧阳修等等,在世人看来,要么是思想家,要么是文学家、要么是诗人或者是教育家等等,纵观他们的著作,会惊奇地发现:“哦!原来他们都是音乐家!”他们对音乐美学早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作为儒家思想鼻祖的孔子,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深入人心。孔子首先提倡“仁”,认为“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品质,仁者是一切完美的人格体现。要做到自我的修养,要具备庄重、宽厚、诚实、谦恭、勉励、勇敢、孝悌等美德才是“仁”。他认为“仁”首先体现在“礼”和“乐”的关系之中。“仁”。首先体现在“礼”和“乐”的关系之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希望用礼乐之手段来达到他心目中“仁”的境界。因此,“仁”构成了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同时,孔子提出了对音乐审美观——“中和”,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他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主张其实是要求适度和有节制的。淫,即过度、过分;伤,即悲伤。归结起来,就是要求音乐作品要体现一种“中和”的精神。因此,有“子曰《韶》尽善矣,又尽美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的感叹。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与实践应结合、统一,可见孔子的思想深远性,对后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为了学有所用,他认为“行”作为学习的延续,人的一生都应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然而,孔子对后世,尤其对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他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感叹,他认为音乐“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指通过咏唱诗歌来对自然景物进行比喻、感叹,以此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政治得失;还加强群体间相互交流;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愁,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深层次的思考。而后来的孟子则认为音乐就是音乐,是娱乐的一个项目,还强调要乐天下之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一观点,否定了音乐“强大”的附属功能,赋予音乐独立的性格魅力,得到现代许多音乐教育家的支持。当然,荀子则认为音乐是教化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恶性,引导人向善。还是赞同孔子的音乐教育功能。而老子则是那种道家的招牌思想:“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无声的音乐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董仲舒也是大家最为熟悉古代名家之一,是西汉时期唯心主义的哲学大师,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深受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经之路,可以使得百姓子孙长久安宁,这也是封建大一统时代最为需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则主张音乐的个性解放,重视民间音乐,著作《声无哀乐论》,虽然在其中否定了哀乐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里面涉及到音乐的本体与本质的问题,包括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以及音乐的功能问题,这些都是当今学者都还在探讨及研究的问题。到唐朝时期,音乐得到飞速发展。一代明君,文武全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在音乐上也颇有自己的建树,他的观点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否定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而是认为“声有哀乐”,认为音乐与政治关系并不大,而听到音乐会感到悲伤和开心的都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人的心情。这种观点的结合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思想。

前段时间,去参观了眉山的三苏祠,大家熟知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他对音乐的看法也是很值得推崇,并且现在依然在这样使用。他说艺术必须真实的反应客观世界,需要深入细致的体验生活,以获得真实情感,才能创作出千古绝唱的作品,最终得到美的感受。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人心中需要时间和情感,以及客观发生的事物的沉淀,才能更好的去听创作和演绎出打动人心的音乐。这样的音乐美学思想高度,今天的很多音乐人士都只能望其项背而无法追上他。

以上是我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简要罗列。在这些人中,我个人最为推崇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代词作家苏轼的观点,因为他们在个人观点中,都明确了音乐真正的意义,音乐就是纯粹的音乐,无功利性,不是统治者的工具,而是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而苏轼的音乐客观情感说,肯定了音乐家创作的的客观性,创作者必定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入作品中,才能使作品感动自己,感染他人,音乐才会具有应有的美好和生命力。当然,无论怎样,这些思想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1] 声无哀乐论.音乐出版社,1964.

[2]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