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艳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对于“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音乐瑰宝,如何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生存、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新疆艺术学院创办的木卡姆表演专业,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传承方式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做出思考。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与发展
一、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创办的背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维吾尔族木卡姆,探索新形势下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的有效途径,1996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的亲自关怀下,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召集新疆艺术学院专家,商讨尽快设立本科层次的木卡姆专业,同时指出“培养维吾尔本民族演唱演奏人才是当务之急,要用科学的方法推陈出新,解决好木卡姆的继承问题”,希望新疆艺术学院成为木卡姆教学与研究的基地。经过反复论证,专家认为新疆艺术学院已具备条件,可开设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以下简称“木卡姆表演专业”)。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面向全疆招收了第一届木卡姆表演专业学生。
二、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的调查与分析
(一)具体的实施
在笔者对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创办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调查后,现对以下几方面做一介绍。
办学理念:坚持继承传统、学习民间、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传统性、创造性的结合统一,通过将民族民间音乐经过研究纳入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在世界文化中发展壮大,以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课程设置:木卡姆表演专业四年开设的的课程包括必修课14门,其中专业基础课共10门,分别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共同课、复调共同课、木卡姆概论、木卡姆音乐结构、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及欣赏、西方音乐史及欣赏和新疆民族音乐概论;专业课共四门,分别为声乐、木卡姆演唱、钢琴和民族器乐;另设有系级、院级选修课若干门,以及艺术实践、讲座等内容。
教材方面:为使木卡姆专业教学系统化、专业化,学院的木卡姆教师们积极参与研究,先后出版了适用于木卡姆教学的各类教材。具体如下:
1.学院苏来曼·伊明教授编写的《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理论的音乐结构特征》论著;
2.学院加米拉·卡地尔教授编写《新疆扬琴曲》教材;
3.学院木卡姆与民族音乐教研室老师集体编写的《民族器乐教学曲目集》、《民族器乐教学创作曲目集》等。
师资方面:学院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少数民族和汉族结合,教学、研究、表演结合,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木卡姆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学院将优秀的声乐、器乐、史论教师安排在木卡姆教学第一线,声乐、器乐、理论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资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学生方面: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自1996年开始,每四年招一届学生。每次计划招收20人左右,都是维吾尔族,据了解,学院计划从2006年开始将每四年招收一届改为每一年招收一届。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完本专业所规定的各门课程,通过考核,修满学分并达到要求方可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二)木卡姆教学的意义与已取得的成绩
新疆艺术学院在构建木卡姆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新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其意义与已取得的成绩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实现了木卡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变革,探索出了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2.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新的教育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
3.课程设置上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4.教学科研互动,促进教材建设良性发展
5.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6.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问题与反思
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的创办,其努力和成绩值得人们敬佩,但在实地调查中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一)作为木卡姆专业的学生他们使用的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材,依然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并没有加入以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特点为目的,或是木卡姆学习所需要的相对应的练习,现今视唱教学的内容并未对学生音乐价值观的形成及表现提供实质性帮助,更不能指导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
(二)作为一种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被纳入院校的专业教育之后,进入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传承方式的改变很容易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音乐的纯正性。在这种新的教育传承中,不管如何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的纯正性,都会受培养此专业音乐人才目的的制约。对比纯粹的民间艺人传承的原生态传承,原生态的传承方式是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样化的,而院校木卡姆演唱专业的趋向是单向性的,即审美怡情,木卡姆演唱课就体现了多用途的淡化,和单向性的强化。在单向性的强化中,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中,在给予了学生们木卡姆演唱同时,也给予了现代音乐的理性分析方法和知识。可以说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在学生身上发生的碰撞和整合。
正如黄翔鹏先生曾指出:“依赖学院中的教学,我们不能不加警惕,在全新的传承关系中,是否已经孕育着某种丢弃本源的危机。”在纯正的民族民间音乐日益失落,甚至越来越找不到生存位置的情况之下,对于木卡姆教学,我们应该认识到:维吾尔木卡姆能持续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其民族文化内部存在着形态丰富且自给自足的音乐传承体系,对这个原生传承系统的发掘、整理、学习正是我们建立与更好地发展木卡姆教育传承的起点。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吸收、借鉴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原生形态”,是维护其纯正性的必要手段,是新疆民族音乐学校教育的重要前提。
[1] 周吉.木卡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 甘小云,周永红.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大学学报,2011,03:190-191.
[3] 张英华,谢嘉幸.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及研究的沿革[J].中国音乐,2012,01:71-75.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民族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研究》研究成果(XJEDU060115C05)
余艳(198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及少数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