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在教学中不断取得成绩。2009年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三育人”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获第27届“四月之春”国际友谊艺术节演奏金奖。2014年获香港首届国际室内乐大赛优秀导师奖,北京市第12届“希望杯”青少年兒童钢琴比赛优秀导师奖。曾受邀请担任2014、2015美国圣荷西国际钢琴大赛评委,并荣获美国圣荷西国际钢琴大赛优秀导师奖。2017年担任中国青少年音乐钢琴比赛“蜂鸟音乐奖” 钢琴大赛评委,并获优秀教师奖。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及好评。
曾受国家大剧院邀请举办暑期音乐夏令营大师班讲座及授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制个人独奏及合奏作品。代表中国艺术家赴莫斯科、圣彼得堡参加21世纪中国大学展演活动。受邀担任全国“星海杯”钢琴比赛、“雅马哈”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海峡两岸教师风采“希望杯”邀请赛、东北东部城市青少年钢琴大赛等比赛评委,学生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接受文化部刊物《音乐生活报》“园丁”栏目专访。与中央民族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韩国交响乐团、高雄交响乐团、吉林省交响乐团、天津爱乐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等多家乐团合作演出《黄河协奏曲》《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作品。
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墨西哥等国家及我国各地举办个人独奏、协奏曲音乐会。不仅认真学习研究西方音乐,更以发展中国音乐为己任,先后与众多民乐顶级演奏家合作,并创编大量民乐作品,其中改编的钢琴、琵琶、古琴三重奏《琴韵》于2009年在国家大剧院中国民乐国庆60周年献礼音乐会“江山如此多娇”和中央民族乐团国家大剧院“金秋庆典”大型音乐会上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及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9年出版了钢琴与琵琶专辑《经典永恒》《琵琶新语》等专辑,同年受“欧罗巴”比利时国际音乐节邀请在比利时、荷兰巡演,备受好评。2012年8月受中国文化部及伦敦奥组委邀请赴伦敦参加奥林匹克“中国之夜”音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音乐艺术。
刘兴辰出生在北方的黑土地,他秉承了那片土地的热情和豪迈的性情。虽然是初次见面,但他对记者的提问十分坦诚,十分直率。
感谢父亲当年的“身体记忆”
刘兴辰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家族里很多亲戚都是搞音乐的。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父亲最终和音乐失之交臂,怀揣着沈阳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下乡当了知青。在家庭的影响和父亲梦想的驱动下,刘兴辰自然而然地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开始了学琴之路。他说道:“我自己是真喜欢弹琴。在幼儿园,我最喜欢弹老师的那架脚踏风琴,没有人教我,我就自己摸索着弹,弹得最好的就是《国歌》,还有一首是《骏马奔驰保边疆》,而且全是用黑键演奏的。”刘兴辰对音乐的喜爱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谈起自己的父亲,刘兴辰十分感谢当年父亲对他的慈爱与严格。若没有父亲当年对他的严格管教和无比的疼爱,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那时,刘兴辰的文化课成绩特别好,所有挨的打骂都是因为贪玩不练琴。说实话,没有一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愿意长时间持续练琴的。现在,刘兴辰经常说的一句笑话就是“小时候愿意练琴的是小傻瓜,可是不愿意练琴的更是小傻瓜”。因为练琴偷懒,挨打是家常便饭,而父亲的这种“身体记忆”方式让他记忆犹新。刘兴辰笑着回忆:“小时候,我还有很多钢琴之外的爱好和梦想。如果我没有走上钢琴之路,可能今天会干别的行业。比如我非常热爱飞行,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机长,也许不弹琴,很可能是一位很棒的机长了吧!”
或许在刘兴辰的生命中,注定要和音乐结缘。除家庭环境的熏染外,他身上还有一股对音乐的执着和韧劲。他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上钢琴课正赶上发高烧,本来父亲已决定停一次课,但他还是坚持要去上。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坚持站在冰天雪地里,等着爸爸接他去上课。当时父亲也为他的坚持所感动。现在回想起当年那件事,也的确是源于他自己的坚韧和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喜爱。
一生之中的两位恩师
刘兴辰称,他一生之中有两位恩师,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吉林艺术学院的刘尚焜教授。刘尚焜教授是因为支边到东北落户,其实他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刘老师在教学上很严格,我跟他上课时都不敢抬头,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为我打下了特别扎实的演奏功底。”刘兴辰说。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刘兴辰就跟李其芳老师学琴,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和李老师学习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听。之前在中学时代,老师、同学们都说听我弹琴过瘾,那时弹琴以能弹得音量大为荣,我也觉得效果特棒。李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自己的听觉去控制声音,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品味,逐渐对声音、音色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跟李老师的学习,刘兴辰总结出手只是发声的媒介,在钢琴教学中切勿过于重视手型,而忽略了对声音美的追求。“我曾经多次给全国的青年钢琴教师上培训课,问他们相不相信我可以用一支笔也能弹出表达内心情感且动听的声音。他们不信,我就真的用一支笔在钢琴上演奏,弹出了一段带有情绪的旋律。他们听完都觉得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想到原来不用手指也能弹出动听的旋律。这件事情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手型不是钢琴演奏的核心,训练好听觉才是更重要的。”刘兴辰说。
多年的学琴历程,让刘兴辰和李其芳老师情同母子,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刘兴辰的艺术之路。他开始思考在钢琴艺术中,音乐到底为何,音乐的本真是什么。在采访中他一直强调,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音乐而“弹”音乐。
刘兴辰认为,好的钢琴老师对孩子起到一生的影响作用。“能引领孩子坚持学下去的就是一位好老师,而我们大多数的老师太过强调手型、技术等因素。即便学生学琴之初是有兴趣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免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喜爱。作为钢琴老师,我们不能抛开音乐教音乐,总是以指法、弹法、手型等问题给学生设置太多享受音乐的障碍。”实际教学中,还有些钢琴老师在学生学琴的前半年不让他们碰钢琴,就是纯练手型。刘兴辰觉得这种教学就有点“走样儿”了,是对音乐本身的忘记。
耳朵是现代钢琴教育的关键
刘兴辰经常会遇到向他慕名求教的学生,其中不乏很多业余钢琴学生。在谈到现代普及钢琴教育时,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見解。他说:“我认为,现代钢琴教学肯定和我们小时候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不同,毕竟时代不同了,孩子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不同。我们那个年代是以‘苦为荣,而现代钢琴教学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训练学生的耳朵,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是现代钢琴教育最为重要的。加强学生的听觉品味,并不仅仅是提升手上的弹奏能力。”
有些老师认为,先学手型和技术,回头再去训练听觉。刘兴辰却强调,听觉一旦建立,音乐审美便自然开始形成。孩子学习钢琴,首先是要识别出声音的好听与不好听,在钢琴上弹出好听的声音,而不是使劲砸下去,或者是声音虚弱。在正确发音的要求下,手型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在很多场合,刘兴辰曾被问到,如何给初学的孩子建立听觉。他认为,其实听觉这个事情很复杂,也很细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讲到乐句的处理,在旋律线的两头相对是弱的,而旋律线中间的位置一定是有起伏的。可能第一次告诉学生这样处理乐句时或许他们不太理解,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每次遇到旋律线,都要求学生做出旋律线条,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知道“我要做旋律线,哪里该轻一点,哪里该强一点”。听觉的建立就是积累的过程。这些音乐的要求也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和理论功底,在平时教学中要点滴渗透给学生。
考级在转变
刘兴辰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评委组组长。那么,在采访中,自然离不开关于考级的话题。他介绍说,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是非常规范的考级,而且在大家心中是非常有权威性的。这些年中央音乐学院一直保持严格的考试标准。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评委都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师,以保证考试质量。近些年,随着钢琴普及教育逐步向音乐素质教育转变,所以考级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还是以鼓励音乐爱好者为主。考生还是要在演奏中的音符、节奏、句法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乐曲的表现处理等方面做好准备。
刘兴辰透露,最近,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有意开设针对考级教材的全国教师培训。他说道:“尽管钢琴教学活动在国内比较丰富,但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标准在各地表现各不相同。之前有一些钢琴专家举办过类似讲座。我们想由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与考级的老师组成培训团队,深入地方,把我们在考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基层老师们进行交流,期待得到更好的解决。”
音乐跟随我们一生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刘兴辰留校从事钢琴专业教育直到今天。经历时间的洗礼,最大的感受是他成熟了。所以,他的教学也在随着他的年龄慢慢变成熟。他认为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去教授某些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他在教学上会有侧重。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生动的漫画,给孩子讲故事;到了中学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让他感受;到了大学就要讲人生了。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讲生活就是在讲音乐。他现在也是钢琴系2017级新生的班主任,除了教学,还要跟同学们做很多的思想交流,关心同学们的生活。面对学习生涯的关键时刻,他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学习艺术。只有热爱音乐,才会享受一辈子。
刘兴辰有很多读初中后还在坚持学琴的业余学生,而且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其实,学音乐是给他们打开了思维的出口,而钢琴是特别锻炼思维方式的。随着学业的增加,很多学生放弃了练琴,理由也很简单:没时间。但在刘兴辰看来,一天拿出10分钟一点都不难。“时间都是自己控制的,看你想不想要。很多事情只要是你想,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刘兴辰说。
诚然,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刘兴辰拥有快意的音乐人生,并积极致力于通过西方的钢琴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把中国经典音乐向世界推广。作为一位执教的钢琴教师,刘兴辰希望孩子们都热爱音乐,希望老师和家长能一起正确引导孩子的音乐之路,因为音乐将是他们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