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世祥教授的音乐教育观(五)
发表时间:2025/01/11 07:44:45 浏览次数:829
问:“你认为家长在培养小孩子学习小提琴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培养他们认真的练琴习惯,每天定时,定点进行练习。当然家长对小孩子学习小提琴要很当一回事,如果你想看一场你喜欢看的电视,就对孩子说,今天不要去上小提琴课了,那么孩子也就不会把学习小提琴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孩子在练习的时候,家长不要去打搅他们,更不要在那里做干扰他们练习的事情,孩子就会从心里感到学习小提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解: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老师可以把音乐、技术、方法教给学生,但音乐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练习,这都是在家中完成的。所以,家长所做的其实是最重要的事。老师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学习也开了个头,后续要看孩子的自觉性,以及家长的督促。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家长从繁琐的督促中解脱出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最要紧的根本是兴趣。
问:“为什么有这么多拉小提琴的孩子最终学习不下去了?”
答:“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有的教师只教孩子拉一些好听的曲调;有的则一味追求进度快、程度深;有的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训练的科学步骤是什么。一句话,他们没有教会小孩子演奏小提琴的正确方法,孩子不能拉出好听的声音来,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喜欢拉琴了,随着演奏的曲子越来越难,演奏小提琴对他们来讲也就越加困难,所以他们只得放弃了。所以我在编辑我的系列教材的时候,着重注意学习小提琴的科学步骤,强调正确的演奏方法,使孩子学习起来很顺利,拉出来的声音也很好听,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喜欢拉琴了。我们大家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宁可教一个没有学过琴的孩子,而不愿意接手教一个已经养成了许多坏习惯的孩子。因为改正一个坏习惯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初学阶段一定要注意养成正确的演奏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比拉得深,拉得多更加重要得多了,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欲速则不达’是很有道理的。”
解:半途而废,这太多见了。原因很多,可以从音乐和学习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音乐的角度,演奏出来的音乐不美,不能打动人,这样的学习自然不能持久。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美味谁都难以拒绝,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到了这个地步,打死他也不会肯丢。可是现实中很多老师,只顾按照教材一首一首地往前教,或者教材都不要,就是那几首考级作品,死缠烂打。再美味的食品天天吃,也会腻。要不就是急于求成,巨大的难度吸引了孩子的全部注意力,美感死掉了。好教师要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调整教材的学习进度和顺序,因势利导的“势”主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研究、关注和判断。好教师对音乐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会让学生有理解,有理解了更容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可是有很多老师连自己都没有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而已。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学的过程是老师通过学习材料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孩子成长了,这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成长,更是孩子心灵的成长,用心理学术语说,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成长。这些方面都获得平衡的发展,而且是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的,你想让她放弃她也不会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