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世祥教授的音乐教育观(一)
发表时间:2025/01/11 07:56:13 浏览次数:877
张世祥,小提琴教育,1934年生于中国的北京,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并在该院任教小提琴至1995年。 1985年上海音乐学院授予他优秀教学证书;1986年上海艺术家协会授予他优秀教学证书;1995年宝钢基金会授予他最佳教师的称号。上海市政府推选他为1985年上海市十个最佳人物之一。1994年中国政府鉴于他在小提琴中的突出贡献,给予他荣誉教授的称号。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先生说张教授是“当代世界上最佳的小提琴教师之一”。 张教授曾经应邀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英国等地讲学。他的学生王小东,张乐,郑青, 李智胜,顾晨,徐杨,文薇,成昂,陈瑞,王佳婧,Susie-Park,Sarita Kwok,Naoko Miyamoto,Hiroaki 等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张教授除了多次担任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外,还应邀多次担任了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巴赫国际比赛,在波兰举行的卢布林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德国勋塔尔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在英国举行的著名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俄国新西伯利亚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和在波兰克拉克夫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 张教授除了编订出版了许多小提琴乐谱,教材和录音外,还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设和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有关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译著:其中有美国阿颇尔鲍姆著的《弦乐演奏的艺术》;美国加拉米安著的《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美国拉菲尔.布郎斯坦著的《小提琴演奏的科学》;匈牙利卡托.哈瓦斯著的《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径》,《梅纽因谈话录》;《不朽的小提琴家》;《不朽的大提琴家》,《怎样练习小提琴》等等。 张教授和他的妻子胡剑鸣女士,于1995年以特殊人才的身份移居到悉尼,曾经先后在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悉尼音乐学院,澳大利亚音乐学院,悉尼大学音乐系,威尔士大学音乐系任教。
今日起对《一本不打算出版的书——张世祥访谈》逐一解读,相信对钢琴老师、琴童和家长也会有很大启发。(这些文字的一部分去年本博主曾发在天涯博客)
张:我不是教学生学习我怎样演奏小提琴,或我是如何理解一首乐曲的,而是带领我的学生一起向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帕尔曼这样一些大师学习,这种学习对我和学生来讲可以说都是永无止境的。
解:音乐教育不是学习技能,当然技能不可或缺。音乐教育指向的人类文化的经典,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孩子的心灵受到荡涤,这是我们儒家的教育观。通过与经典对话,孩子学会了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理解世界。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看问题的科学视角,而艺术视角是保持人文精神平衡的另一面,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可以维持这个平衡。
张:这不取决于我,而是取决于你们的孩子跟我学习小提琴之后是否有进步。如果他愿意按照我的指导,并且认真地进行练习的话,也就是说我能提高他的演奏水平,我是愿意教他的,这是需要上几次课之后才能决定的事情。有时候一位学生拉得很不好,可能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学习途径,也可能是因为他过去的学习方式使他感到很枯燥而不喜欢练习,所以拉得不好,你无法立即确定是什么原因。记得在我初来澳洲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学生,几乎没有选择学生的余地,可是有位学生来拉给我听了之后,我拒绝教她,因为我觉得她简直就像块木头,对音乐毫无感觉。当她知道我不肯教她之后,她竟然大哭起来,最后我只好收下了她。在我教了她一年之后,她就开始在许多比赛中连续获奖,并多次获得第一名,她对学习小提琴的兴趣也大增,现在她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我总是要亲自教一下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收一位学生。”
解: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成长,她成长了,教育就值得了。结果并不重要。可能某个孩子的确缺乏天赋,这只是指此时此地的情形,谁能保证他的将来不是“历经磨难大器晚成”的郭大侠呢?人的发展的奥秘现在仍然还是个“黑箱”,不要妄下判断。退一万步,这孩子终究没有在演奏中获得大成就,但他经历了,体验了,自己有快乐了,只是没有让别人感受到,又有何妨?
张:学习小提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如何在小提琴上拉出好听的声音来。对我来讲,如果不能在小提琴上歌唱的话,学习小提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谓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就是学习如何使用最有效的办法在小提琴上演奏出好听的声音来。所以我认为所有学习小提琴的人,都应当注意基本功的训练。
解:所有乐器的学习,基本功都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音质。这和将来是否从事专业没有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乐器就是玩玩而已,不必要求太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然,如果过分的不恰当的技术要求,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愿望,也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