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Beautiful lady》我都会想起一个女孩。那也是一个会弹钢琴的女孩,因为她,我知道了理查德.克莱德曼,因而了解了他的很多作品。然而我偏偏对这首《Beautiful lady》情有独钟。因为仿佛这首曲子的旋律就是为她而谱写。
窗外的雨声渐渐停息,而那叮咚叮咚的琴声依然在继续。也不知何时起天空已然放晴。一抹夕阳的余辉从窗口照射进来。映在女孩身上,夕阳下的她是如此美丽,就象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 良久,女孩按下最后一个音符。双手在琴健上轻轻滑过,转头望向窗外。一直背对着我的女孩终于向我展示了她的侧脸。落日的余辉照耀下的她,竟是那样纯真,散发出一种优柔高雅的气质。似乎整个人都在包围在一圈光晕中。
优美的钢琴曲,美丽的少女,每一个抚琴的瞬间,都在传达着弹琴所带来的气质和优雅。
我想上面的这场景,应该是很多学琴孩子的父母想看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那个优雅的弹琴少女。但是现实里却是,真正能够把钢琴弹好的孩子不多。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练琴,重复的练习熟练度,指法,节奏,而你想听出曲子到底有多优美,或者从孩子身上看到弹琴究竟带来了什么气质,却是很难发现的。或者孩子此时弹琴的面目是一脸憎恨的表情,哪里会有什么气质呢。
想弹好一首乐曲,首先你要先让孩子了解它。当你拿到一首作品, 除了要了解这首作品的风格、内容外,还要分析这首作品的结构。和文学作品一样, 音乐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修养, 提高自己全面的技术能力,特别是要掌握不同的触键方法,使你的音色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而变化,使表现更为丰富。对音乐理解得越准确,技术越娴熟,弹奏就会得心应手。
基于上面的几方面,我觉得我们的父母应该在学钢琴之外多让孩子欣赏音乐,对不同风格的把握,要靠积累,接触不同风格作品,多听多弹多体会,感觉就会比较准确。仅有理论是不够的。
弹琴要有歌唱性,要有乐句线条,要有激情。弹一首钢琴曲,要让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要想感染别人,自己先要受到感染。要用“心”去感受音乐,从头到尾要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让音乐从心里流出,该放的地方大胆放,该收的地方大胆收。要学会歌唱,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
当一个孩子能够掌握了弹钢琴的要素,天长日久,那音乐也会滋养了孩子的艺术气质,当孩子经过努力、终于在琴上弹出了动听的音乐,那种自豪感绝对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度,她也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独立搞定事情的能力,一个自信的孩子在表现力上会更加出色。
学琴的孩子经常要参加考级或者比赛,每一次表演的机会都会磨练出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每一个场合举止得体,表现大方,即使出现弹奏上的意外,也会轻松地面对,一个孩子有面对众人的胆量,不怯场,这种品质必然会助力她的发展。
学钢琴的目标是体会乐曲的感情并将它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耳朵和手指对细节特别敏感,而头脑也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锣鼓听声,说话听音”,从小受音乐训练的人往往能捕捉别人说话时语音语调的细微变化,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再加上表达感情的经验,他们还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语气来感染其他人。学琴学得好的人,都是情商很高的哟!
人们常赋予钢琴为“乐器之父”,的确演奏钢琴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次看着孩子练习曲上那密密麻麻的音符,我就会觉得,能把这些小小的音符都熟记于心,就没有什么是学不会了。所以在孩子再去学习其他乐器,又或者是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她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觉得没有什么是比弹钢琴更难的事情了。
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感受到,原来弹钢琴对于培养孩子气质的作用还是挺多的。其实,每一种乐器都有它的渊源和文化,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得到锻炼,培养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只是钢琴所涵盖的更广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