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荟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阳泉 045000)
一、印象主义影响下的钢琴创作色彩观
印象主义艺术是印象主义钢琴音乐诞生的基础,此种艺术追求在19 世纪的巴黎萌芽,以欧洲文化活动为依托,唤起人们对客观事物印象的探索欲望,明确气氛、光影的重要性,忽略对客观事物真实性的了解,追求瞬息即逝的模糊感。印象主义风格鲜明,属于新艺术理念之一。为满足印象主义在音乐领域的发展需求,丰富听觉印象,追求音色变幻,需要突出色彩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与音色相关的结构、旋律、观念、和声相继诞生。乐器的音色发展之路较为复杂,主要与泛音、发生体的振动因素有关,这两个因素均可在钢琴演奏中得到体现。钢琴缠弦为低音弦,为弦鸣发声的丰富性助力,使之音色更为浑厚暗沉。钢琴无缠弦钢丝为高音弦,为棒震动的体鸣发声助力并减少泛音,音色相对清脆明亮。钢琴踏板与混响相比发出的声音较为纯净,音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之各类演奏技巧的加持,钢琴音色更具变化性,其音色的表现力也更强。作曲家喜欢用钢琴展现曲调朦胧之美,引发听众无限遐想,钢琴旋律如水如雾,充满印象主义内涵,在钢琴创作上体现出印象主义风格。在印象主义音乐中,乐思的逻辑及动机削弱,强调情调暗示、色彩渲染、气氛烘托的重要性,为此钢琴家煞费苦心,采用多种演奏技法,挖掘音色表现潜力。以弱音为例,可通过pp 到pppp 的调控展现钢琴乐曲至柔之美,钢琴高音区、低音区色彩变化的冲击能塑造音乐朦胧缥缈的印象。钢琴家用钢琴音色体现瞬息万变的客观事物,在光、电、雾、云中引入迷离色彩,继而展现钢琴创作中的色彩之美。
二、和声及调式色彩解读
德彪西钢琴音乐艺术创作中的调式色彩运用属于其创新之举,他在音阶中释放色彩能量,在和声与旋律中调和色彩,通过调性交错、突然转调实现色彩变幻目标。德彪西的钢琴艺术创作将音阶及调式视为基本原料,除运用大小音阶外,还运用少有人知的调式,其首创的全音音阶调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德彪西对全音音阶较为偏爱,在前奏曲中用新颖的音阶诠释《帆》之音色,给人带来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审美体验,突出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特点。德彪西善用调式转变体现钢琴音乐色彩,同时赋予钢琴调性模糊性,减弱钢琴基本功能,突出色彩冲击力,打破古典主义音乐调性束缚,在保留古典音乐基本调性前提下积极创新,抓住调式的模糊色彩,增强调式调性的自由度,突出音乐色彩的张力,继而翻开了钢琴调性音乐创作的新篇章。
和声色彩与和弦结构有关,在和声转化中产生。德彪西早在求学时期就已经对和声有独到见解,对和弦展开过深入探究。他大胆改进和声色彩,无视传统规则,冲破古典和声发展枷锁,按照独有方式布置和弦结构。德彪西喜欢演奏琶音,其和声色彩堪称古怪;乐于同时运用三音符制造颤音,模仿溪水潺潺的自然之声;还运用九和弦向听众发问,其后续可以用沉稳的旋律给出回答,亦可不予解答,使音乐给人带来不满足之感,其和声效果让人无法捉摸,赋予钢琴音乐以神秘色彩。德彪西还使用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营造神秘、空寂、庄重的音乐色彩氛围,变幻性的和声在《沉默的教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乐曲中可见一斑。
三、音乐织体的色彩形成
德彪西善用钢琴创建多层次织体,音色是其织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其音乐作品的烙印,体现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德彪西的众多钢琴音乐佳作中,2 至4个织体经常出现,使乐曲富有色彩层次感。以《德彪西前奏曲集》为例,多数分曲目以三行谱表为依托记录乐谱,既要求左右手明确分工,又要求双手各自独立控制,以在音乐表演中展现不同音乐层次,双手配合弹奏出3 至5 个甚至更多个织体色彩,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及感染力。例如,《透过枝叶的钟声》将4 层织体合并在一起,诠释四种织体色彩,其中低音层模仿大钟的沉稳音色,高音层模仿风铃的音色,次低音模仿小钟相对轻柔的音色,次高音时隐时现模仿捉摸不透的自然之声。四类音色交织在一起,使整首乐曲变得变幻莫测,让人心驰神往,带给人们良好的审美体验。纵观《透过枝叶的钟声》总体,其音乐织体色彩明快,与沉闷、暗淡、压抑的织体色彩形成对比,体现了乐曲的探索性;在织体之间形成色彩的交叠区,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展现了钢琴音乐织体色彩的魅力。
四、自然音响的模仿与应用
音色在德彪西钢琴演奏及艺术创作中属于较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大自然是其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之一,对自然色彩的模仿造就了德彪西。德彪西对自然之声喜爱至极,认为利用钢琴展现自然音响能增强音乐创造力,是塑造变幻音色的有力举措。德彪西曾说周围的声音都能再现。基于此,我们能在《帆》中能听到风声,在《雨中花园》中能听到沙沙的雨声,在《阿那卡普里山》中能听到鼓声与银铃声……这些源自大自然的声音成为德彪西钢琴音乐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推动了音色审美观走向巅峰。德彪西曾在聆听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佳美兰乐队表演的作品后获得灵感,以东方音乐色彩为依托创作出诸多名作,例如《版画集》中的乐曲《塔》开始时,和声音响反复出现,大二度和声打破了西方音乐固有和谐观念的艺术创作枷锁,其音响效果趋近于体鸣乐器,模仿的是打击乐音色,此种声音犹如从寺庙里飘出的木鱼声与钟声。德彪西的这种音乐创作方式后来被人们应用推广,成为模拟体鸣乐器的方法之一。再如,在创作《塔》时,德彪西为展现异国他乡之感,运用钢琴反复模仿家美兰乐器,旋律重复的音型流动时,钢琴音色也发生变化,铃声、钟声犹在耳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静谧的景象,实现了音乐色彩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创作目标。艺术之声何尝不是自然之声,在自然音响中探寻钢琴音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艺术延展。通过模仿自然之声,钢琴音色更具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
五、钢琴音乐层次的挖掘
音乐层次的挖掘体现在德彪西对钢琴音色的多层次解读上。钢琴的音色层次与演奏力度有关,与音响效果存在一定区别。德彪西为突出钢琴妩媚、纤巧、恬淡的音色,以弱奏为基础,赋予钢琴音乐力度一定的变幻性。为实现深度挖掘音色的目标,他还尝试扩大音量幅度,使弱音范围得以延展。以《金鱼》为例,德彪西在弱音中使用渐变音色,凸显了音乐层次。德彪西钢琴谱上有许多力度记号,如pp、pppp 等,穿插出现f、ff 等记号,这些记号控制弱音在较短时值中的力度,强音、弱音对比在1 至2 小节中出现,由强到弱或从弱变强,力度转变对音色快速变化产生影响。此种速度变化虽然使音色层次一闪而过,但简短的小节中频繁出现力度反差,使音乐层次更为丰富,也使音响效果更加复杂。例如,《格拉纳达之夜》p、pp、ppp 及渐弱、渐强记号被大量使用,这种对音乐细节的精细处理,旨在展现作者对“夜色”的印象,用音乐语言诉说作者对“夜色”的理解,使“夜色”的色彩更加饱满。全曲mf、ff、f 反复出现,增强了旋律及音色的对比,仿若在静谧的夜中发生了一些热闹的事情,引发人们遐想。德彪西对钢琴弱音区色彩的挖掘使音乐更具变幻性,在人们眼前展现了音乐五彩斑斓的微妙世界。
基于印象主义挖掘钢琴音乐层次,旨在展现音色的魅力,使钢琴曲能温存与惊诧并存,而这与德彪西触键法关系紧密,其使音色之美能在钢琴曲中被无限放大。对德彪西钢琴艺术佳作的演绎,需要在琴槌被遗忘的前提下实现精准细腻的敲击,需要更换演奏感觉,倾注思想感情,展现心灵色彩,将钢琴当作一种乐器,而非仅是击弦乐器,从而使打击性触键方式更为灵活。此种不同以往的钢琴音乐触键方法将触键视为展现音色的媒介,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在印象派钢琴艺术作品演奏过程中,“抚键”弹奏技巧较为常用,演奏者手指稍微平摊,琴键与指尖夹角较小,指尖后部肉垫与琴键接触面积较大,用缓慢下键的方式体现出钢琴曲的温柔之美。下键深度由音色决定,通常情况下“慢”与“深”呈正相关,若下键深则音色深沉轻柔,下键浅则音色明快活泼。例如,在《水中倒影》中,为展现波光粼粼之感,要用到大量“抚键”操作,使音色更加轻柔舒缓。演奏开始时,手指几乎紧贴琴键,在音乐速度保持均衡前提下尽量缓慢地下键,同时灵活使用手腕的力量,找到轻抚琴键之感,在此技巧加持下挖掘钢琴的音乐层次,给人带来绵长悠远的审美体验,犹如轻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演奏者要左手中部放松,用手腕的力量驱动指尖,手指下垂,与乐器揉弦方式相似,触键时仿若蜻蜓点水,旨在演绎恬静、柔美、缠绵的钢琴音色,使音乐犹如雨后彩虹般明亮清新。钢琴弹奏中的“抚键”不仅适用于渲染景色的情调,还可以用单音组织描绘特殊的自然景象,从而挖掘钢琴音乐层次并展现音乐色彩的独特魅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德彪西将毕生精力放在钢琴音色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音色掌控游刃有余,音色创造及演奏技巧标新立异,使印象主义钢琴音乐艺术文化得到不断发展,推动了钢琴艺术审美理念发生转变,提升了钢琴艺术的审美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德彪西追求的艺术理念是对“技术至上”观点的批判。与“炫技”相比,对钢琴音乐印象的深入探索更有意义,继而为“艺”与“技”协同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