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神秘和抽象。《月光》是他于1900年创作的。这一作品脍炙人口,是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本文分析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演奏技巧,以期更好地领会《月光》这首作品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月光;演奏技巧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具备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与浪漫主义时期注重情感表现的特征。其大多数作品有着丰富而华丽的和声色彩,灵活多变的节奏,有些作品还运用了中古调式和东方五声音阶。其作品常给人一种飘逸,空灵,朦胧的意境。他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管弦乐《牧神午后》《大海》三首交响素描。
印象主义音乐:在1874年法国巴黎举办的一次画展中,展出了莫奈的《日出·印象》,当时被嘲讽为“模糊的印象主义”,从此印象主义画派诞生。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这之后产生的,是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有着抽象,神秘的色彩。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的过度。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德彪西和拉威尔。
《月光》写于1890年,是德彪西早期作品的《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了诗人罗吉的一首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作曲家德彪西根据这首诗,运用柔美的和声,丰富的钢琴织体,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意境唯美,令人心醉。
二、《月光》的音乐结构
《月光》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极富表情的行板,9/8拍呈示段(1-26),由弱开始,速度缓慢,描绘了朦胧的月光。中段(27-50),速度稍快,织体也发生了改变,左手为分解和弦伴奏。左手的琶音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由前面的静景转为动景,月光也逐渐清晰。其中第27小节-第36小节,仿佛夜晚的微风轻拂水面,湖水在柔和的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景象。37-42小节,像浪花一波又一波地拍打岸边,力度也在不断渐强,到达最高点。43-50小节,突然减弱,宁静的氛围中又夹杂着一丝忧郁。再现段(51-65),51小节开始就是ppp,右手提高八度,几乎完全重复呈示段,相比于之前氛围更加朦胧和空灵。像是经历了风雨之后,在云雾中淡淡的透出来的一点月光。尾声(66-72),逐渐渐弱,余音袅袅,让人意犹未尽。
三、演奏技巧
(一)触键
触键技巧是弹奏印象派音乐时比较难掌握的一点。想要表达那种空灵,朦胧的氛围是离不开触键技巧。在这首作品中我们首先要避免垂直触键,即用手指指尖敲击琴键,因为这样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小,会产生颗粒感强,声音集中的音乐,这样不符合这首作品的意境。演奏者可以采用水平触键,即手指紧贴琴键,用指肚触键,增大触键面积。触键的时要注意慢而深。这样弹奏出来的音乐流畅飘逸,更好地描绘了柔和的月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者,这首作品由绵延的乐句构成的,演奏者还要格外留意连音触键技巧。运用这种技巧,可以使发出的音色更加柔和连贯,乐曲更富有歌唱性。弹奏时,手指张开,掌关节保持稳定的状态,同时将手腕压低至水平位置,这样可以帮助手指更灵活地进行位移。
另外,我们注意到从27小节开始,左手有大量的琶音。大量的琶音的使用增强了乐曲的动态感,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意大利评论家加蒂曾评价这首作品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和跑动能力做出了要求,还考验了演奏者的触键技术。触键要均匀灵巧,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左右手交替的时候,要衔接好,同时右手要保证高声部旋律线条的清晰。
(二)力度
全曲的力度层次是在较弱的范围内,除中段出现的一个f,其余大多数是在pp和ppp之间。这就要求演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而不是飘在空中,这是这首曲子的难点之一。演奏者可以放松手指,手臂,肩膀,使整个人处于舒缓的状态,用有控制的慢触键。尽管这首曲子的整体氛围是柔和的,但依然要作出细微的变化,使乐曲富有层次感。以呈示段为例,第一小节由弱开始,乐句是绵延起伏的,演奏者可以在一个乐句的最高音稍微渐强,在乐句下行时稍微减弱,这样听起来更有味道。在第十九小节,逐渐渐强,在感觉要达到高潮时,却突然减慢减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印象主义音乐与浪漫派在高潮方面的处理是不同的,它没有推进式的发展过程,而是以一瞬即逝的强音带过,随即恢复平静,力度减弱。这样的处理使音乐充满戏剧性和对比性,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本曲的41小节即是这种体现。弹奏时演奏者应该把握好这种力度,突出重音,但不能看成是一次浓烈感情的宣泄,这样出来的声音生硬厚重,破坏了这首曲子唯美的意境,给听众造成不适。
(三)踏板
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 不同于浪漫时期踏板的频繁使用,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我们应该使用谨慎细腻的踩踏。踏板对于这首作品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用耳朵去判断踏板的变化和轻重。我们可以看到谱面的开始con sordina(使用弱踏板),用弱踏板使弱奏更为明显,1到9小节可以仅使用一个踏板,来增强部分音的颤动。之后小节的踏板可以根据和声的变化来踩放,12-25小节,可以一小节换一次踏板,通过勤换踏板来表现月光朦胧,空灵的感觉。这首曲子谱面上并未标有踏板,踏板的使用可以参考著名演奏家的范例,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运用。
(四)节奏
这首曲子节奏曼妙轻盈。但演奏者常常只注意这一点,而忽视了其节奏的严谨性。演奏者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来变化速度,将这首曲子弹得忽快忽慢。的确,乐曲中有很多散的音乐片段,可以适当地进行发挥,让音乐充满灵动性和想象性,但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节奏,才不会给人凌乱的感觉。演奏者要把握好这一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结语
德彪西的《月光》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其独一无二的风格,朦胧复杂的旋律,飘逸,空灵的氛围都使人深深着迷。弹好这首作品并非一件易事,虽然它速度并不快,技巧并不多,但因为这首作品音乐抽象,意境深远,对演奏者来说并不好把握。这里引用德彪西的一句话:“钢琴的韵律必须像来自没有琴键的乐器, 轻盈的指尖触入每个音符中全部的效果都像踏板的细腻踩踏而营造。”这句话无疑是在启示演奏者在弹奏之前需要演奏者发挥想象,想象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地洒在平静的水面上。之后在掌握其细微而精巧的触键,细腻多变的踏板的基础上,带着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去感知这首曲子所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張旭鲲.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演奏技巧《大舞台》2014.10.20
[2]沈沛,黄晓芸.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艺术———以德彪西《月光》为例[J].当代音乐,2019,(01):94-100
[3]李晓琳.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J].北方音乐,2020,03(06):79,81.
作者简介:
喻君涵,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