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皓
引 言
歌曲《浏阳河》作品的旋律优美、十分动听,王建中针对《浏阳河》作品进行钢琴改编之后,融入了钢琴技术,使得这一作品具有浓厚的钢琴特色,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音调进行结合,使得其作品分为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韵味。《浏阳河》钢琴作品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整体的情绪较为欢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针对这一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其作品内涵、钢琴演奏技巧以及所包含的独特艺术特征。
一、钢琴作品简介
《浏阳河》是中国十分经典的传统民歌,自创作以来被众多演唱家所留传唱,并且展示个人独特的风格。该民歌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整体的旋律优美,并且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唱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王建中以及其他的作曲家针对这一作品进行了改编,这一作品与湘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在原有的曲式框架下,进行了艺术性的创作以及发挥,并结合旋律扩展、变奏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了改编。
乐曲创作歌颂了毛泽东主席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功绩,王建中在针对这一乐曲作品进行创作过程当中,十分重视歌曲意境的拓展,通过优美的旋律以及质谱的合声,使得整个钢琴作品展现了原曲的意境,使人听过这一钢琴作品之后,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湘江山色之中,作曲家通过钢琴的表现手法来体现了演奏的实用性,使得我国当前作品的民族化发展迈出了重大的步伐[1]。
针对这一作品的时代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钢琴这一乐器不得演唱。而王建中则想出独特的方式,使用钢琴来演奏革命歌曲,实现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将传统民乐与钢琴表现手法进行充分结合[2]。王建中发现这种钢琴与民族戏曲进行结合的方式产生了新的美学价值,随后王建中在钢琴改编中,针对《浏阳河》这一作品进行了创作,并使得音调中呈现了中国韵味,整个作品建立在E徽调式上,节奏十分自由,将中国韵味以及湘江意境,通过崭新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全局演奏十分从容,通过细腻的触键方式来处理好歌曲的演唱旋律。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
《浏阳河》钢琴作品属于混合曲式,包含三部曲式以及变奏曲式,涉及到引子、主题、再现部、尾声等多个部分,其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引子。《浏阳河》作品的1~9节属于引子部分,通过简单的旋律来进行开头,并结合流水主题,使得整个乐曲的气势越来越高。在引子部分,右手属于八加五度旋律,左手则是轻柔的和弦分解。演奏者在进行弹奏时,需要通过饱满的情绪来展现旋律,整个演奏需要较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展现出较为朦胧的效果,双手切换要圆润流畅。
第二,主题部分。第10小节开始,《浏阳河》作品则进入主题部分。10~32小节进行了主题的初次呈现,这一部分属于非方正性的乐段,启承转包括三个乐曲,而这一部分则涉及到十个小节。整个乐段中采取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体现了民歌当中乐曲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乐曲以递进和小跳的方式呈现了小高潮。而随后随着高潮的乐曲逐步回复平静,使得主题部分呈现了首尾相连的特征,并且保证引子部分与主题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这充分体现歌曲的内涵以及连贯性。从32小节开始,《浏阳河》作品的初次呈示部分逐步结束,并进入第一变奏阶段,两个部分之间实现了自然的衔接。在这一部分进行弹奏时,乐曲的形象逐步转向自然、朴素,作为弹奏者,需要追求整个乐曲的美妙感,左手注重旋律的变化,展现河水的流淌,而每一小节的低音则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左手弹奏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而右手则呈现主旋律的明亮特点。整个乐段在进行弹奏时,必须要保障身体的松弛、指尖流动,在进行弹奏时注意速度缓慢,呈现声音的饱满浑厚[3]。
第三,变奏。随后第33~51小节则进入变奏部分,首先通过复调的方式来进行变奏,体现了流水主题,并与歌曲的内涵之间进行深入连接,并采取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在主题部分也产生了低声部与高声部的相互对应,为之后的段落发展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这是整个乐曲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体现了三个声部的复调乐段。右手进行弹奏时需要呈现波浪形的律动,左手则展现中声部的旋律,因此在这一阶段双手的合作较为困难,需要清晰的展现乐曲的旋律。
第四,华彩段。第52、53小节则属于华彩段,包括两个小节并贯穿着流水的主题。其中第1个小节属于36拍,分为4个部分。第2小节则在承接上段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展,并带来全新的音响效果,第3部分与之前的发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采取了四五度的上行手法,在这一阶段,作曲家采取了大量平行跳进的方式,体现了《浏阳河》悠长的特点,这一部分的织体是五声调式的分解和弦演奏时,可以呈现水流的状态,将渐强、渐弱进行有效结合,并十分重视情绪的表达。
第五,变奏。第60~88小节则进入二次变奏部分。在二次变奏中,主题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中86小节的第1个长琶音需要注重凸显柔和的弹奏效果,而88小节的声音则较为明亮,在这一变奏阶段中旋律突出了一些装饰性处理,但仍然属于固定的旋律变奏。这一乐段能够呈现较为新鲜的效果,双手交替排音自高到低,逐步走向尾声,这一部分在弹奏时手指动作较小,音色十分轻柔[4]。
第三,尾声部分。88~90小节属于尾声部分,在这一部分通过6连音来呈现了流水的主题,针对引子和华彩部分进行了再次回顾,使得整个钢琴作品呈现了首尾相连接的效果,并且为整个作品塑造良好的氛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使得整个音乐在琴声中慢慢消失,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
三、《浏阳河》钢琴作品分析
第一,速度。《浏阳河》钢琴作品的速度变化具有较大的特点,通过舒展流畅的方式来展现质朴、明快的特征,主要包括中速、灵活、可变等特征,抒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共产党的热爱。在弹奏时十分重视重拍的频率,通过强弱对比的方式来展现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在弹奏时从轻快愉悦以及激动的心情来逐步回归平静,这一情绪变化也突出了作品的速度变化特征。
第二,旋律。在钢琴作品中,旋律是非常重要的特点。《浏阳河》钢琴作品采取五声调式,这是中国传统民乐的重要方式,包括宫商角徵羽5个音,《浏阳河》原曲主要是使用五声调式,钢琴作品通过提升原曲调式的方式,拓展了音乐的旋律,使得整体更为立体。《浏阳河》这一作品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整体旋律基本上是模仿原曲,突出了《浏阳河》壮丽的特点,在主题部分保留了同名歌曲的曲制,也体现了民族的风味,并采取启程转合的布局结构,体现了《浏阳河》的悠长,而在最后再现部又通过了大量的装饰性处理,使得旋律更加流畅,呈现了较强的画面感。
第三,技法特征,钢琴作品《浏阳河》的技法,包括短语音、双音语音、琶音以及上波音等多种不同的技法。从其实际应用来看,《浏阳河》应用了多次的上波音。尤其是在全曲第2部分中突出了乐曲的主题内涵,使得乐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双音语音技法在全曲的第37小节中得到了应用,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5]。整体的演奏突出了高音部分,使得乐曲展现了情绪的变化,而在随后则逐步恢复原曲旋律,并使用琶音演奏。整个演奏过程中,中声部采取连奏触键,低声部则采取触键到底的方式,乐曲的连贯性相对较强。在间奏部分进行演奏时,也突出了原曲旋律的变化,通过左右指快速搭配的方式,突出了整个作品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琶音部分与主旋律的内容进行了力度对比。
四、《浏阳河》钢琴作品民族特色
《浏阳河》钢琴曲优美动听,体现了湘江地区的美丽景色,并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浏阳河鱼肥水美的特征。在创作思维弹奏艺术以及创作特色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音乐内涵,具有较强的民族艺术特征。
第一,速度比较。原曲《浏阳河》采取中速2/4节拍,歌曲的风格较为亲切,这一曲式结构速度舒适优雅,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共产党的爱戴。而在改编之后的《浏阳河》钢琴曲则融入了较多的变奏、加花以及拓展,使得钢琴作品具有十分广阔丰富的效果,声音更加柔美并与民族特色进行融合,可以展现出当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乐观主义情绪。因此钢琴作品《浏阳河》的速度变化相对较多,从较为急促的96再返回到48,从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山河的壮美景色。
第二,乐曲结构特点。《浏阳河》钢琴作品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改编之后的《浏阳河》作品仍然是4句段结构,通过主题反复使用的方式来展现《浏阳河》美丽的景色,形象十分逼真。从曲式来进行分析,与原有的民族艺术歌曲十分契合,在进行改变时,原曲主题旋律进行了同样展现,伴奏则采取较为平稳的柱式和弦,使得整个作品织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进行主题展示时,也通过左右手声部轮流转换的方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旋律,体现出钢琴的立体化声效,在进行节奏丰富时采取稍微加花的方式,使得音乐旋律发生了变化。但是该曲是多次使用了上下迅速分解和弦的方式,突出了当地的美丽景色,这一钢琴作品突出了钢琴金属性的音色并代替了人的声音。在进行演奏时,采取了较多的分解和弦,突出了流水的动态性效果,也展现了钢琴的立体化感受,展现了当地景色。
第三,中国特色的旋律。尽管《浏阳河》钢琴作品融入了钢琴化演奏技巧,但是仍然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画特色旋律,尤其是五声调式与西洋乐器进行融合之后,仍然是以原曲韵味为核心,形成了钢琴的民歌化处理,改编之后的《浏阳河》作品中音调变高,突出了钢琴广阔的音域,并展现了立体化的织体。同时在演奏时采取装点音乐旋律的方式,使得钢琴作品展现了碧波荡漾的流水效果,并且在这一作品中使用琶音的演奏方式,可以展现钢琴自身的音乐特征,全方位的突出了当地人们乐观主义的情感。
第四,润腔特征。在民族声乐以及民族器乐中,润腔是十分典型的民族特征,但在我国众多钢琴音乐作品中,通过装饰音以及模拟民族乐器声像等多种方式,使得钢琴作品也具有民族化的韵味。在钢琴中将音乐作品通过旋律润饰的方式,这体现了典型的润腔风格,《浏阳河》这一钢琴作品从模仿民歌入手,在装饰音音阶跑动的方式采取了变奏润腔的方法,充分展现了民歌原有的韵味,不仅将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更展现了钢琴早期作品中的润腔手法,注重音乐与传统东方文化、美学之间的有效融合,体现了作品的意境。
第五,立体化的效果。民族乐器与钢琴乐曲之间进行融合时,会呈现立体化的音色,尤其是采取润腔方法,可以将民族音乐当中的线性特征与西方乐器的立体化思维进行有效展现。在《浏阳河》这一钢琴作品中,采取四五度重叠的方式,使得旋律织体更加宽广深厚,而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大臂来带动前臂的演奏方法,也可以体现出十分厚实的音响特征,各个声部之间环环相扣,能够展现乐曲的豪迈风格。
王建中针对《浏阳河》钢琴曲进行改编时,探索出了民主风味的内涵,并充分展现了钢琴作品的民族韵味,实现了雅俗共享,这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钢琴作品。尽管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但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充分融合也体现了在中国内地的广泛发展。而当前众多钢琴教材大多数是西方音乐,尽管中国钢琴是在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展的,但是当前众多钢琴作品的民族化以及生活化体现了我国音乐水平的大力发展,将钢琴作品根植于民族文化当中,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今日众多钢琴作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气象,作为教育家作曲家音乐家,应该大力实现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实现钢琴作品的民族精神展现,从而实现钢琴作品演绎的巅峰发展。
结 语
著名作曲家王建中针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充分挖掘,在利用传统乐曲素材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技法,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音乐中也展现出传统音调的五声性织体的单调性,并将其应用于钢琴创作中。《浏阳河》这一钢琴作品将钢琴音高与传统音乐的特征进行了融合,实现钢琴作品的民族化。正是在中国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优秀的西方作品技法基础上,才使得这一作品实现了民族化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