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梅
【摘要】借助国家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契机,不断改进并加以完善,是当前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解读测评结果报告,剖析当下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质量监测下音乐教学优化的路径,以测促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反思与改进感受与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辨与赏析能力,以提高优化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质量监测;音乐教学;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的全面开展及各级教育部门对艺术测评形式与内容的关注,人们深刻地理解了“以监测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理念,当前,借助国家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契机, 剖析当下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通过监测来真正促进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的理念及方法上针对监测评价的要求,不断改进并加以完善,是音乐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区域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各个学校音乐教学实际条件,与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基于质量监测下及时改进、优化音乐教学的路径,开展了各项有关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解读测评结果报告,推动反思与改进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第一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近日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科学业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均有待提高;82.6%的四年级学生和86.1%的八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完整、流畅、速度稳定地演唱歌曲。但是,在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52.9%,八年级只有53.8%;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6.1%,八年级只有63.2%。2018年12月20日,我省开展了首次义务教育艺术质量监测。本次监测中,全国学生音乐听辨能力平均分为200分,我省四年级音乐听辨能力平均分为243分,八年级学生音乐听辨能力平均分为224分,全国学生音乐作品赏析能力平均分为200分,我省学生赏析能力平均229分。
针对以上监测结果,清晰地看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作品赏析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学生音乐听辨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听觉分辨能力,学生音乐作品赏析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及分析评述的能力。监测只是手段,改进并提升教育质量才是目的,通过对测评结果报告的分析,组织老师进行研讨、反思,发挥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挥棒”和“体检仪”作用,探索提高学生音乐听辩能力和赏析能力能力的途径,及时改进感受和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关键。
二、丰富评价机制,推行听力测试,以测促教。
丰富评价机制,“让测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理念一直指导着教研工作开展,以监测为方向,尝试在《监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推行听力测试与唱歌的测试相结合的期末测试方式,组织听力测试研讨活动,以监测为方向,集体备课,对教材中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测试点进行梳理,对各学期教学内容进行命题,在区域学校推行听力测试并逐步辐射、引领全区各中小学试行。学校推行的听力测试在测试内容上突出学科特点,不考概念与非音乐的文字,重视音乐能力的运用,听力测试与唱歌的测试相结合的期末测试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机械的评价方式,丰富了评价形式、完善了评价内容,取得一定成效,学生也觉得这种与聆听相结合的测试方式非常有趣。
推进听力测试的这个方式加强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有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音乐课堂,教师参与音乐学科听力测试的命题与推行听力测试方式后,老师们不仅能审视自己教学的不足,更加明确了现在的音乐课堂应该关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明确教学导向,优化课堂,落实能力培养
(一)解读《监测维度细化》及《指导意见》,明确导向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深入认识音乐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导向是优化教学的前提。多次召开研讨活动,深入解读《国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质量监测维度细化》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福建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维度细化》在音乐常识、欣赏、表现、了解、听记与听辩、听力理解、表演等维度细化中都有相应的测试点,并对教学提出各项要求。《福建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课程内容、学科能力、实施建议和评价标准整合起来形成陈纲领性文本,文本中对音乐能力标准进行了细化描述:音乐欣赏能力包括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与辨认能力、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感知、辨认与表达能力,音乐体裁与形式的辨认能力,音乐风格与流派的辨认能力,音乐评价能力。《指导意见》还对各个学段学生学业水平等级以及相应的质量水平进行描述,以供教师作为参考意见。《中小学音乐质量监测维度细化》及《福建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优化音乐教学的导向,有利于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各学段内容的学习,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落实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中呈现的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作品赏析能力方面比较薄弱的情况,教师要形成有利于提高音乐听辨能力和赏析能力的教学模式,强调所有概念通过音响来获得,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引导学生围绕音乐要素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比如在八年级《梁祝》欣赏教学中,根据《维度细化》表和《指导意见》中关于各学段学科能力细化描述的要求,明确《梁祝》欣赏教学中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梁祝》主题的记忆、对主题的感知(主题的旋律特点、创作的特点、音乐的要素与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作品的背景。听辨出引子中的独奏乐器-长笛、呈示部爱情主题中的独奏乐器-小提琴,草桥结拜部分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音色的对比听辩,副部与结束部的小快板和慢板的速度变化,听出主题的重复与变化、感知作品的结构与体裁是协奏曲。在音乐曲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视听或者借助图式来表示旋律走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包含了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奏鸣曲式。欣赏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放在实践中掌握,引导学生在赏析中辨别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音域音区的高低、、辨认乐器、音乐体裁与结构辨认、旋律的走向与变化、织体与和声形式等等,在聆听、律动等多样的体验形式中进行音乐分析,形成对对主题、音色、风格和流派的记忆。通过分析、比较和鉴别,使学生在感受与鉴赏中形成听记能力、听辨能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未来探索的道路还很长,所有人们共同努力,推动教学创新,提升课堂的品质,让监测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