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枫
舒曼《克莱斯勒偶记》完整性分析
■李枫
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可以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舒曼创作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最重要的朋友E.T.A.霍夫曼所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克莱斯勒偶记》和《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该作品和霍夫曼小说之间存在大量的共通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舒曼的作品《克莱斯勒偶记》和霍夫曼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阐述了舒曼如何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独特的完整性。
E.T.A.Hoffmann以及他的小短篇《克莱斯勒偶记》和《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E.T.A霍夫曼(1776-1822)是舒曼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坛影响力最大的作家。霍夫曼在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个不仅能创作音乐题材短篇小说的文学奇才,而且还是进行相关创作和指挥的天才。他的成就体现在不但能够将音乐结合在文学中,同时也能在音乐中体现文学,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他在音乐领域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三十年后,舒曼堪称是能够真正理解霍夫曼作品中真实的见解和想法的人,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由于时代不同而失之交臂。
霍夫曼于1808-1814年创作了他的小短篇《克莱斯勒偶记》。在本书中,他创作了克莱斯勒这个虚构的角色。时隔五年,霍夫曼在他的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又一次用到了克莱斯勒这个角色,不难看出霍夫曼对这个角色的情有独钟。
在小说《克莱斯勒偶记》中,克莱斯勒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从不屑向任何人放低他的姿态,甚至包括了他的资助者。为了能和其他艺术家取得更好的相处,他的音乐才能逐渐开始成为了他的一种负担。为了贯彻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开始与其他的艺术家的意见产生分歧。但很可悲的是,他这辈子都没有达成自己的音乐梦想。这种不知变通的性格让克莱斯勒很难适应周边的环境。在小说中,克莱斯勒竭尽全力想要远离这种生活,但他却永远不能逃离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癫狂中迷失了自我。小说的主人公克莱斯勒拥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和性格,他的音乐才华、善变的情绪、不知变通的性格和应变能力等等,所有特点都在这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霍夫曼笔下的《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则是一部结构和体裁非常特别的小说。他将音乐怪才克莱斯勒的自传与雄猫穆尔的自传交错排列。克莱斯勒复杂的个性仍然延续,新出现的雄猫穆尔则是一个低俗市侩的形象。霍夫曼将艺术家的伤感和穆尔低俗的欢乐形成两条线索并最终融为一体。两个鲜明的形象既相互对比同时也相互补充。
通过两部小说不难发现霍夫曼对克莱斯勒这个角色钟爱有加,他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还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经历和感情。例如,霍夫曼和克莱斯勒的生日都是1月24日;他们都是由叔叔抚养长大。此外,霍夫曼在现实生活中也养了一只猫。更有趣的是,克莱斯勒为了生活不得不向贵族低头,而霍夫曼在生活中也经历过这一幕。总之,虚构的克莱斯勒就好比是现实中霍夫曼的另一面。
舒曼和他的作品《克莱斯勒偶记》
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德国作曲家。1838年4月,年仅28岁的舒曼仅花了4天的时间就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克莱斯勒偶记》。
如前所述,虽然舒曼和霍夫曼从未有机会碰面,但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种联系就像一个无形的动力推动着舒曼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引用了大量关于霍夫曼小说中的元素,尤其是霍夫曼的小短篇《克莱斯勒偶记》和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舒曼将霍夫曼小说的结构添加在自己的音乐风格中,这使得他在浪漫主义时期取得了超越前人且无可比拟的成就。
舒曼通过作品《克莱斯勒偶记》诠释了克莱斯勒多变的性格。舒曼曾一手建立了虚构组织“大卫同盟”,以此来坚定他的音乐才能和敏锐的感知力,与克莱斯勒有着惊人的相似。他通过自己性格的两个不同方面创造了弗罗雷斯坦和约塞比乌斯。弗罗雷斯坦作为他的性格的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然而,约塞比乌斯作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在优雅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克莱斯勒恰好也同时具备了舒曼性格中的这两个特质,这让舒曼觉得异常激动。
首先,为了展示之前提及的关于克莱斯勒情绪的多变性这一特质,舒曼运用了每段截然不同的速
度和频繁转调贯穿全曲来反映这个复杂的情绪变化。《克莱斯勒偶记》通过ExtremelyAgitated开头,之后的七段分别是是VeryHeartfeltandNottooFast,VeryExcitedly, VerySlowly,VeryLively,VerySlowly,VeryQuickly,Fast andPlayfully。舒曼在每一段的开头都分别标注了“very”。他对于每一段的速度和调性都进行了彻底的变化,拿第二段举例,开始的主调是G小调,然后在9至16小节毫无征兆的转到D大调,接着它又回到了G小调。在几个小节后,在第25小节处又转到了降B大调。除了调性的变化之外,情绪的转变在全曲中也频频出现。例如第八段作为一个回旋曲式(ABA’CA’’)。A部分带有一点朦胧的神秘感和不安的情绪,到了C部分则是充满了激情。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和霍夫曼的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一样充满了神秘感。《雄猫穆尔的生活观》这部小说由于作者的个人原因并未完结,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而在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中,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推动乐曲变化的力量从f瞬间转到ppp,旋律也随之悄无声息的进入了较低的音域,同时整体结构从四部和声减少到只有单声部旋律。所有这些现象都给听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与《雄猫穆尔的生活观》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如出一辙。
在舒曼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克莱斯勒偶记》拥有调性和气氛的统一性、速度的偏差性和对于克莱斯勒这个角色明显的呼唤性。这部作品听上去更多的是关于理智和疯狂之间的争斗。
总而言之,无论是舒曼还是霍夫曼都喜欢在他们的音乐或文学中使用克莱斯勒这个虚构的角色来传递自己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都想在争斗中获得认可。在创造克莱斯勒这个虚拟角色时,霍夫曼给他灌输了高雅的艺术家气质和诗人般的敏感。正是这种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吸引了同样具有这种气质的舒曼。
《克莱斯勒偶记》中的分裂性与完整性
舒曼将霍夫曼的小说运用在自己的音乐作品《克莱斯勒偶记》中。舒曼的这部作品和霍夫曼的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拥有同样的主题发展。在舒曼和霍夫曼的作品中,他们都非常清晰的表现了故事的双重性这个特点。
霍夫曼研究分析了克莱斯勒和雄猫穆尔。在小说中,运用了不间断且毫无规律的变化使读者无所适从。因此,霍夫曼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无规律的氛围。在他的作品中,为了平衡整个作品的混乱性,霍夫曼又在两段叙述之间运用了颇为精妙的关联。
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是由8小段组成的。每段的结构都有一个基本的变化。除了第六段是自由结构以外,其他七个小段都是由三段式或回旋曲式组成。霍夫曼的两种叙述体系对舒曼的作品《克莱斯勒偶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克莱斯勒偶记》中,克莱斯勒的叙述将读者带回了小说的源头,这像是对整个小说的回顾。在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猫的那段自白从它的幼儿时期开始,呈编年顺序。
克莱斯勒的这种循环叙事方式非常适合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因为在德语中“Kreis”就是循环的意思。这种循环叙事的手法表达了克莱斯勒要将现在和未来合并为一的强烈愿望。舒曼运用带有再现部的三段曲式与霍夫曼的作品形成联系。
《克莱斯勒偶记》八个小段都有不用的调性,同时这些段落中的主题动机也都不尽相同。无论是霍夫曼的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亦或是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都包含许多小段落。理解这些小段落是如何体现其完整性对于把握整部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小段是一个以主调为d小调的三段式(ABA’),第二小段是一个主调为降B大调的回旋曲式(ABA’CA’’)。第三个小段是一个带有尾声的三段式(ABA’+coda),它的主调是g小调,这是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第四个小段为一个主调为降B大调的三段式(ABA’)。第五个小段也是一个三段式(ABA’),不过它的主调又变回g小调。第六个小段仍是一个主调为降B大调的自由曲式。第七个小段是一个有终曲的三段式(ABA’+postlude),它的主调是c小调,这是降B大调的二级。最后一个小段又回到了主调为g小调的回旋曲式(ABA’CA’’)。由此可见在这这首作品中的主调是围绕降B大调和g小调这一对关系大小调而展开的。
通过了解整个作品曲式和主调的关系,我们发现整个作品就是主调和气氛的对分与统一。在第1、3、5、7和8小段的小调中舒曼试图表达一种疯狂的情绪。与之相反,在第2、4和6这三个大调的段落中则传达了一种和平理智的情绪。所有这八个小段都描绘了舒曼在内心世界与世俗社会不停争斗的情形。贯穿整个作品的不同的情绪将每一段都串联成一个精巧的循环。在霍夫曼的小说中,他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世界,另外一个是超自然的世界。将这两个世界浓缩的特征放在一起就是霍夫曼所有作品的具体特点。因此,舒曼的作品《克莱斯勒偶记》也将这两个特点贯穿全曲。
结论
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钢琴曲目。这首作品是从霍夫曼的小说中获得灵感并创作出来的。关于作品的背景、曲式和主调关系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最后,这些分析还能让演奏家将更深的感情和更完善的自我理解放入全曲中,以达到更加精妙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