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音乐对巴托克儿童钢琴曲的影响
王德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在巴托克早期的创作中,主要着眼于用民族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其中很多都是为儿童而写。儿童钢琴曲似乎是一个比较方便不太费力的音乐媒介,巴托克以儿童曲为起点,发展其后来的作曲技法。这些研究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巴托克一生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都与马尔加半岛的民谣有关,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大部分的作品中。巴托克深信民间音乐乐汇中的珍贵价值,不辞辛劳地去挖掘丰富宝藏,为后代拯救和保存古老的音乐文化。
巴托克;儿童钢琴曲;民间音乐
新民族主义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都是高度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地从中汲取养料,巧妙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20世纪的音乐家对民间素材的研究规模比以前更大并采用更为严谨的科学方法。
一、巴托克民族民间音乐
巴托克是匈牙利当地最杰出的音乐家,也是新民族乐派作曲家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一位。巴托克主要是一位器乐作曲家,除了一部歌剧、一部舞剧和一部音乐哑剧、一首大合唱、少量艺术歌曲和改编的民歌集外,他所创作的全部都是器乐作品。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器乐作品中不仅占有最大的比重,而且贯穿于他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集中体现了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托克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广泛接触众多彼此相异的音乐风格,这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虽然是他最崇敬的本国音乐家,但他发现李斯特音乐中的匈牙利民间曲调其实主要是匈牙利茨冈(吉普赛)人的音乐和城市流行小调,并非匈牙利本土的民间音乐。于是,他同当时正独自从事真正的农民音乐研究的柯达伊(1882——1967)一起搜集和整理匈牙利本土的民间音乐。巴托克背着原始的录音机到民间山区采风。
巴托克一生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几乎都与马尔加半岛的民谣有关,匈牙利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巴托克对民间音乐的研究从最初的匈牙利语地区,扩展到包括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乌克兰地区以及小亚细亚和北非的各类民族部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深入这些不开化的地区,无异于探险行为。但是巴托克深信民间音乐乐汇中的珍贵价值,不辞辛劳地去挖掘丰富宝藏,为后代拯救和保存古老的音乐文化。
二、儿童钢琴曲《献给孩子们》
在巴托克早期的创作中,主要着眼于用民族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其中很多都是为儿童而作。这可能也是他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学的副产品。儿童钢琴曲似乎是一个比较方便而不太费力的音乐媒介,作曲家可以在其中试谈他的新想法。除了1908年写的10首简易小曲以外,汇编四册的《献给孩子们》写得尤为精彩。巴托克改编民歌的原则,是用民歌素材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这套《献给孩子们》是受从民歌素材中提炼成的儿童钢琴教材。
这套儿童曲集共收有85首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民谣。共两卷,作于1908-1909年,1945年修订为:第一卷包括根据匈牙利民歌创作的40首;第二卷包括根据斯洛伐克民歌改编的39首,共79首。第一卷共两册,第一册:1.玩耍的儿童,快板;2.儿歌,行板;3.柔板;4.快板,枕头舞;5.玩耍,小快板;6.左手练习,快板;7.游戏歌曲,行板;8.儿童游戏,小快板;9.歌曲,柔板;10.儿童舞蹈,极快的快板;11.缓慢地;12.快板;13.歌谣,行板;14.小快板;15.快板;16.老匈牙利曲调,行板;17.圆舞曲,缓慢地;18.战士歌,不过分的行板;19.小快板;20.饮水歌,快板;21.快板。第二册:22.小快板;23.舞蹈,优美的快板;24.行板;25.自由地;26.中板;27.笑话,欢快地;28.合唱;行板;29.五声曲调,谐谑的快板;30.戏谑的歌,快板;31.安静的行板;32.行板;33.不太快的快板;34.小快板;35.运动;36.醉鬼的歌,活泼地;37.猪倌的歌,快板;38.冬至歌,十分活泼;39.快板;40.猪倌的舞蹈,活泼的快板。第二卷,亦共两册;第三册:1.快板;2.行板;3.小快板;4.婚礼之歌,行板;5.变奏曲;行板;6.圆舞曲1,快板;7.悲歌,行板;8.舞曲,不太快的快板;9.圆舞曲2,行板;10.葬礼之歌,缓慢地;11.慢板;12.行板;13.快板;14.中板;15.风笛一,极安静地;16.悲叹,缓慢地;17.行板;18.揶揄的歌;19.浪漫曲,很慢;20.捉迷藏,急板;21.幽默一,中庸的快板;22.狂欢,极快的快板。第四册:23.安静的行板;24.行板;25.谐谑曲,小决板;26.农民的笛声,行板;27.幽默二,快板;28.行板;29.卡农,不太快的快板;30.风笛二,活泼地;31.公路强盗,快板;32.沉重地;33.安静的行板;34.再见,柔板;35.歌谣,中庸地;36-37:狂想曲,中庸的快板;38.哀歌,慢板;39.晨歌,慢板。
巴托克发现东欧的大多数民间音乐都不属于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它们又都有各自的调式。有的是教会调式,有些是五声音阶,有些是人们部熟悉的音阶,由于这些旋律不适于配置传统和声,为此他创造了特有的和声体系“音轴和声”和双重及多重调式。采用不协和音作为和声基础以适应所有这些并不可能纳入大小调体系的旋律的需要。巴托克就是以儿童曲为起点,发展其后来的作曲技法的。《献给孩子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音响世界,与巴赫的《安娜·玛格达莲娜笔记》以及舒曼的《少年钢琴曲集》齐名。不仅成为儿童曲目的基石,也是巴托克以全部的知识来开拓音乐新语汇的开始。
在《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语言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调式交替的现象,其包括同主音和同音列两种方式。同主音方向的交替,其表现为某一个调式的旋律,用同主音其它调式的和声来丰富它。例如一首艾奥尼亚调式的旋律,用多利亚的VI级音来丰富它的下属和弦。同音列方向的交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旋律的片段中,发生对主音以外的某一音级的交替,将这个音当作临时的调中心;二是将整个旋律用与之不同的调式调性配置和声,但和声的调与旋律的调必须是同音列。例如一首C伊奥利亚调式的旋律,用F利底亚调式的和声配置。同时,同主音交替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变横为纵,产生同主音调式的纵向叠置现象。同音列交替的进一步发展,也可能发生这种纵横之变,形成叠置,这时旋律本身的调形成一层和声系统,而同音列的另一个调形成另一层和声系统,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调中心,这已经是多调陈述的现象。这两方面的叠置在《献给孩子们》中频频出现。
调式交替纵横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形成巴托克所说的"对我们十二音体系中的每一个个别的音进行完全自由的处理应用"。虽然《献给孩子们》的和声语言还没有上述这句话所说的走的那么远,但这正是多调式和声的初级状态,也正是他所谓"调式半音体系"的萌芽。作为《献给孩子们》和声现象基本特征的调式和声,也具有传统渊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匈牙利以及其他东欧民歌旋律本身固有的调式特点以及调式交替现象;二是欧洲音乐文化中古已有之的调式和声传统。前一方面为巴托克的调式和声提供了旋律方面的依据,后一方面为巴托克的调式和声提供了多声配置的技术背景。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儿童钢琴曲集,是他用基本一致的民族风格编曲,反映了他对民歌的研究成果的一部作品。这部钢琴曲集中共有八十五首钢琴小曲(第一卷四十二首,第二卷四十三首),所使用的旋律都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地区的民歌。他改编这些民歌的手法是将旋律基本原封不动,并用和声变奏的形式重复若干遍。从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探求与这些东欧民歌相适应的和声语言。在这个探求的过程当中,他既要避免对传统的大小调和声手法的生搬硬套,又要避免过于简单、即兴化。这样,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一定对这些民歌本身的和声内涵以及其尽可能丰富的和声配置形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
这部曲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美国的一位音乐学家史蒂文斯说:"这些曲子的价值在于易被青年人和无偏见的音乐家所理解。他们能够在稍事学习后就演奏它们,并将在成功地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发现其中音乐上的隽永趣味。"这句话形容这个作品,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部钢琴曲集用于钢琴教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巴托克首先将调式和声运用在这部曲集中,然后通过《小宇宙》等教学作品,进一步展示种种现代作曲技法,从而使学生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现象有了基本了解。这里所显现出的发展过程,也几乎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的缩影。所以,研究巴托克这部曲集中的和声语言,对于认识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对于了解近现代音乐现象,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钢琴教学著作《小宇宙》
巴托克对钢琴教育领域作出了巨大的划时代的贡献。从1926年到1939年,他花了整整14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钢琴教学著作《小宇宙》。这是一套包括157首乐曲的钢琴曲集,分6集出版。巴托克的钢琴曲集《小宇宙》前四册旨在为年轻或年长的学者提供一些练习曲目,而这些曲目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初学时遇到的所有问题。
第一、二、三册是为钢琴学习的第一年或前二年设计的。第三册钢琴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教学法",因为它没有任何技巧和理论上的描述与指示。每位教师都应该知道这方面的需求,并且可以不借助书本或教学法而给予学生最初的指导。前四册附录部分有许多练习,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代表该练习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属于哪首曲子。教师可为那些资质较好的学生选择难度较大的练习,为资重较差的选择较容易的练习。这是与"教学法"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书中的曲子与练习都是根据技术难度和音乐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尽管如此,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潜力来调整,改变书中的顺序。作者在四首作品中附有第二钢琴声部。学生应尽早练习这些音乐会作品,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有两架钢琴, 这些作品都应该这样来弹奏。
它的难度循序渐进,从第1集的基本手指练习到第6条的高难度音乐会演奏曲,洋洋大观,包罗万象,从简单的8小节结构到繁复的布局,每一首乐曲都有不同的、形式。除各种各样的节奏外,还有不同的对位,从简单的持续音到卡农。许多乐曲是双调性的,有些是基于不同主音的五声音阶,有些是教会调式。在旋律写作方面也是以教学目的为主。153首乐曲皆为巴托克自己创作的旋律,他力图把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巴托克编写这部巨著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并使初学者学生习惯现代乐汇,接受20世纪音乐的熏陶,能辨别各种音乐风格的特点。
可以说,《小宇宙》是一套别出心裁的钢琴曲集。它是专门为儿童而作的,其中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曲,除了对学生的演奏技巧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以外,更注重对学生全面的音乐知识、音乐修养的培养。与目前通用的初级练习曲相比,《小宇宙》有很多它的独到之处。
首先是它摆脱常规练习曲的模式。巴托克所指的“常规练习曲”,是指那些“毫无音乐性可言,危害极大,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而富音乐感的,完善的钢琴风格的音乐”。
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拜厄、车尔尼系列练习曲,作为纯粹的技巧练习,确实不可取代,但是用巴托克的标准来看,它们还有一些不足。这类练习曲使用了纯粹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和主调音乐织体,其旋律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分解和弦术的旋律进行,二是音阶术的快速旋律进行,略显机械生硬。笔者曾经对弹完拜厄的学生作过调查,其中大多数对其中的曲目没有什么印象。不过有一部分人对NO.89的印象较深,可以哼出旋律,因为这条练习曲的旋律性较强。这就说明具有较强旋律性的练习曲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正如巴托克所言,让儿童每天练习机械的缺少音乐性的练习曲,是非常不利于培养乐感的。
巴托克的创作动机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而富有乐感的,完善的钢琴音乐风格。”《小宇宙》这套教材的内容可大致归纳为:技巧性的练习,音级构造的练习,形象生动的标题小曲,民族风格的乐曲。与一般的钢琴联系曲相比,《小宇宙》更注重通过一些乐曲来培养学生的乐感,加上形象的标题便于帮助理解。
其次便是它所使用的复调技术。《小宇宙》不同于常用练习曲“基本采用主调”的构成方式,但又区别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类专门的复调练习曲集。
它非常重视复调训练,使用现代对位法进行创作,从一开始的两手齐奏到简单的模仿到卡农及倒影卡农,做到循序渐进。巴托克在谈到德彪西时说:“使所有音乐家恢复了对和弦的感受力。他同向我们展示了先进形式的贝多芬一样重要,他也同把我们带入对位法的高超境界的巴赫一样重要。我总是问我自己,一个人能不能合三位大师一体而创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当代风格。”这是他创作《小宇宙》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他一生为追求这个境界而奋斗,最终成为现代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创作《小宇宙》的目的之一是使初学者习惯现代乐汇,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使之能与现代音乐同步,并能辨别其中各种“进步”与“保守”风格的特点。
巴托克于1940年10月3日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写到“1933年,幼子彼得缠着我让他学钢琴。我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教他。对我来说是不寻常的。除了唱歌和技巧的练习以外,我只给他《小宇宙》中的音乐……我不得不承认,我自己也从这次实验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巴托克打破常规地亲自执教,可以看出他对这套教材是何以重视,对其中的音乐倾注了多少热情和希望。
《小宇宙》的和声几乎完全脱离大小调体系。由于民族调式和大小调式和物种调式以及多调式的运用,为和声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巴托克为旋律配置和声的不受传统和声规则的约束,大胆尝试,常采用复合和声层次,《小宇宙》中此种手法的运用屡见不鲜,它们产生的矛盾、冲撞关系也比较多,不协和性增强,音响效果令学生耳目一新。
在用于钢琴教学目的的音乐曲集中,像《小宇宙》这样的珍品,为钢琴世界艺术史上所罕见。它不仅对钢琴家,而且对作曲家也有启示。这部巨著是了解巴托克创作世界的关键。他音乐中的所有方面都化为最基本的要素,尽收此曲集中。
四、结语
巴托克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家,比较音乐学科的奠基人。他将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与东欧民间音乐语言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巴托克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对他的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将会对我们学习其钢琴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些作品中,传统的节奏与现代语汇相结合,以及随时更改的拍号,丝毫够不成人们听觉的障碍,反而因为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音乐具有了原始、朴素的生命力,使音乐中自然、亲切地流露出乡间的风土人情,毫无晦涩之感。这就是巴托克创作中的独到魅力之所在。
[1]《巴托克论文书信选》(增订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耕耘》——从巴托克的艺术成就论音乐的民族化创作 ——杨永贤 2008
[3]《论巴托克音乐艺术与“轴心”》——徐玺宝 2005
[4]《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蔡翠华 1997
[5]《匈牙利民族文化之魂:巴托克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探析与演绎》——张建 2012
[6]《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风格》——胡净波 1986
[7]《感受古典传统沐浴民族风情:论巴托克“匈西结合”之音乐风格》 2016
王德娟(1989.01-),女,汉族,湖南人,学生,硕士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