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
——简评双钢琴曲《猜调》
黎 娇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双钢琴演奏,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通常由两位钢琴家在两架钢琴上通过天衣无缝的默契合作完成表演,诠释音乐的内涵和音乐形象的塑造。
双钢琴的演奏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最早出现的双钢琴作品是基纳斯•法内比的《为两架维尔基琴而作》,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作曲家就比较规范地创作双钢琴作品。
20世纪前后,双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逐渐出现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它独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和演奏形式,多层次的丰满音响效果,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与欢迎。但郁于某些原因,对于它的创作与研究,与独奏、四手联弹相比,相对处于一种滞后状态。最近由武汉音乐学院张友瑜、赵曦、张璟等专家学者选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双钢琴作品选》,集中收录了我国钢琴作曲家近年来创作的双钢琴作品,它的问世,填补了这一领域内的空白,必将对我国的双钢琴创作与演出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中,由欧阳文思先生根据王建军教授《云南民歌五首》之三改编的双钢琴曲《猜调》,就是其中的一首上乘之作。
《猜调》是一首单主题性质的变奏曲,基本结构图示如下:
两架钢琴相隔八度演奏大小二度音程,尖锐的不协和音响,一前一后(相隔一拍)的模仿呼应,配合均衡快速的十六分节奏,使人联想起西南山区闹闹嚷嚷的农村集市中,活泼欢快的姑娘们互相嬉笑、招呼应答的场景,揭示了作品的基本性格和气质。
主题呈示(6—16)
由第一钢琴相隔八度双手演奏,旋律没加任何装饰音,直白单纯地将主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曲中连音与跳音的有机运用,加上第二钢琴在中低音区用富于动力的节奏进行伴奏,使主题原本就具有的跳跃活泼特色更臻极致。
变奏A1(18-24)由第二钢琴降低八度演奏。与主题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一是将前面的跳音改为半跳音,二是将主题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与主题呈示时相比,凭添了几分沉稳,展示了主题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变奏A2(27-35)转入第一钢琴。由前调的1=G(D徵)提高三度转入1=bB(F徵),调号的转换使音响产生新意。曲中各种倚音的使用使旋律多了几分俏皮。左手单跳音级进下行,与右手旋律走向形成一定对比,第二钢琴用节奏进行伴奏,烘托、交织着推动音乐的展开。
变奏A3(36-51)是全曲的高潮。
为此,作曲家调动多种创作手法,浓墨重彩,予以表现。A3在前面A2的基础上再次提高四度,由1=bB(F徵)转入1=bE(bB徵),变奏A3第一钢琴在高音区配合强记号出现,刚劲、明亮,展示彩云之南姑娘们爽朗、坚韧性格的一面,它与右手第二声部流动均衡的十六分节奏形成一定的动静对比,左手则在中低音区用恰级下行的旋律予以配合,这样,第一钢琴在主题突出,相互之间又有对比中进行,使乐曲显得生意盎然。
第二钢琴在演奏A3时,右手运用多种节奏,在旋律中揉进倚音、半跳音及大小二度音程,左手则用加跳音记号的分解和弦配合,使乐曲显得流畅而富于生气。而当两架钢琴同时演奏时,多声部形成的调式叠置,织体的变幻莫测,节奏上的疏密相间、复调与和声手法的交错运用,使乐曲充满奇异而诡丽的音响,充满动人的力量,充分彰显了双钢琴演奏的独特魅力。每当我和我的同窗郝敏彤女士合作演奏到此时,无不为乐曲所揭示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而激动不已。
变奏A4(55-69)是乐曲高潮的继续,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在演奏内容上进行了略有变化的互换,音区的跳动与扩展使A4较之于A3略有变化。
变奏A5(77-85)是主题的完全重复,调回归到篇首的D徵(1=G),A5具有首尾相连,统一全曲的意义。乐曲的尾声处理得非常精彩。
第一钢琴右手引用主题的第一乐句,和篇首出现的二度音程平行进行,一钢左手则用跳音的方式逐级下行,而第二钢琴则以分解和弦向上进行,三条走向不同、节奏不同、性格不同的旋律结合在一起时,乐曲显得无比生动有趣。最后在四个八度的刮奏后结束在主和弦上,稳重而完美。
“猜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乡情民韵浸漫全曲。首先,主题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源自云南一首同名民歌“猜调”,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最初它是一首儿童猜谜歌,通过一问一答,表达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问答之间,连接紧凑速度较快,气氛热烈。后来逐渐发展到男女青年们在谈情说爱的过程中,用“猜调”的曲调慎进自己所需知道对方有关情况的歌词,在双方的对答中,互相加深了解,促进友谊,可以说它是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歌“猜调”的旋律发展手法类式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鱼咬尾”,即前乐句的末尾音是下一句的开头音(如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即如此),旋律紧凑而连贯,便于记忆,适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
变奏曲主题的选择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主题选择得好,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钢琴变奏曲的创作中,主题的选择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作曲家自己创作主题作为种子,进行各种变奏,“第二种情况是作曲家选用一首有影响的民歌或影视作品中的插曲进行各种变奏”,目前在已知的钢琴作品中“后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双钢琴曲“猜调”选用这首有广泛影响的民歌作为种子进行各种变奏,拉近了作品与听众的距离,为作品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上,作曲家匠心独到,手法娴熟。全曲均为徵调式,清乐音阶。徵调式所特有的民族风韵浸润全篇。民族和声中省略三音结构和弦,附加音结构和弦,替代音结构和弦运用得恰到好处,大二度、小二度音程的上下碰撞与大小和弦的交替运用对于渲染作品的民族风格,塑造彩云之南姑娘们的形象,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钢琴曲“猜调”是一首创作手法简洁精炼、高潮集中突出、民族风格浓郁的好作品,特别是作曲家将调式转换形成结构作品张力的创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取得极佳的效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获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首肯和赞叹。
[1]杨帆.杨耀华.简论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变奏曲式,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
[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