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易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舒曼《狂欢节》中有关选曲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张景易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巨匠。舒曼的音乐中,鲜明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通过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中的幻想性、抒情性以及有时表现出来的多重性格和神经质等,则都根源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性。舒曼在《狂欢节》中表现出是一位典型的“肖像”作家,他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狂欢节》既是舒曼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钢琴特性小品套曲,也是舒曼第一次在套曲作品中塑造各色人物形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舒曼;《狂欢节》;人物形象塑造
钢琴套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钢琴音乐创作体裁,在舒曼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舒曼改变了巴罗克时期古组曲的结构原则,并吸收了标题钢琴小品的风格特点,将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特性小品串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钢琴音乐体裁——标题钢琴特性小品套曲。这种体裁反映了舒曼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并把19世纪兴起的钢琴小品音乐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背景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的钢琴音乐在其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套曲有:《狂欢节》(OP.9,作于1834/35年)、《大卫同盟舞曲》(OP.6,作于1837年)、《克莱斯勒偶记》(OP.16,作于1838年)、《童年情景》(OP.15,作于1838年)、《森林景色》(OP.82,作于1848年)、《彩叶集》(OP.99,作于1851年)等。这些套曲显示了舒曼的音乐创作历程,由初期启蒙状态的作品《狂欢节》到晚期成熟的作品《森林景色》,完整地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中独特的“舒曼风格”。
音乐评论是舒曼创作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舒曼作为音乐家而具有的更特别的创作领域。他的音乐评论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在1834年《新音乐杂志》出版之前,舒曼在其他报刊发表的评论;第二阶段是舒曼作为《新音乐杂志》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所发表的评论,此阶段,他发表了大量有关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评论文章。舒曼虚构了一个“大卫同盟”组织,是所有思想进步、品位高尚的优秀艺术家的联盟,他们的宗旨主要就是反对迂腐、庸俗,努力实现崇高的艺术理想;第三阶段是他辞去《新音乐杂志》工作之后,继续进行的评论。舒曼在评论中创造了三个角色,一位是弗罗列斯坦,他是抽象的艺术的严峻的法庭的代表,具有强烈的公正精神;一位是约瑟比乌斯,他对艺术家很体谅、体贴,尽量公正避免伤害到人。弗罗列斯坦理智、倔强而要求严格;约瑟比乌斯感性、灵活而弹性。舒曼以这两个人物的谈话和争论来从不同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是舒曼的双重性格、内心矛盾的表现。当这两个人物争论得不可开交时,第三位人物,老者身份的拉罗出现,他会以折中态度来平息两位意见不和的人。舒曼这三个笔名的设计使他的评论生动活泼而又意境深远,诉诸理想而又直面现实,尖锐犀利而又不失之于偏颇。舒曼在音乐评论领域成为勇敢而成功的先驱者。舒曼将他评论中的文章编成《论音乐与音乐家》,集中阐述自己的艺术思想,成为欧洲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宝贵的史料。
舒曼是第一个将一系列钢琴小品串联成套,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音乐整体的钢琴套曲体裁。因此,这种钢琴套曲可以表现多样化的形象和复杂的内心活动,非常适合作曲家自由发挥。对于思想情感丰富而多变、心理活动复杂而渴望表现的舒曼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他用主观随意的音乐语言,记录内心世界。而这个特点正是在《狂欢节》这样的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狂欢节》具有鲜明的标题音乐性质,在内容上,主要描绘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同时注重个人内心活动、性格与气质的塑造,最终达到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目的。
二、《狂欢节》中人物动态与性格塑造
音乐不可能像美术那样,直观地描绘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但作为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可以通过表现人物身体动态和心理活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这方面,舒曼的《狂欢节》主要使用了富有特性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手法。这几种手法在表现人物动态以及性格特征时,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在《爱斯特蕾拉》和《基阿林娜》中,节奏型的变化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年龄以及性格特征,舒曼在《爱斯特蕾拉》里使用了的两种节奏型,一种是进行曲的节奏型,力度很强,具有稳重、坚定的特征;一种是连绵性质的节奏型,使用弱的力度,三拍子的节奏置于四拍子的框架中,与低音声部形成节奏与节拍重音的错位;从这两种节奏型及其力度差距大的特点中,可以分析爱斯特蕾拉应该是情感经历比较复杂的成年人。这种节奏交错、幅度差距大的节奏形态,表现出爱斯特蕾热情的性格。《基阿林娜》中只使用了一种节奏型,这种短促带有活泼的性质,而且带有突强的音夹杂在旋律中,描写少年的克拉拉,这种单一的节奏形态,也表现出克拉拉的单纯性格。
形象塑造最鲜明的两个人是约瑟比乌斯和弗罗列斯坦。《约瑟比乌斯》前段使用了八分音符七连音的节奏型,这种不均衡的、游移的节奏表现出人物犹豫的、耽于幻想的性格,力度为轻声的,所以又显得人物性格柔和并富有诗意。后段节奏型是十六分音符五连音加一个八分音符三连音,更加能表现出人物敏感、不稳定的性格特点。但这部分的力度为中强,可以理解为人物带有双重性格,表面是很温和的,内心却是热情的。《弗罗列斯坦》的节奏型显得比较杂乱,力度重音不规则的出现在音乐中,音乐速度方面有的乐句是渐强或者渐弱,也有的是突强或者突弱。因此,描写的人物显得有点极端化,有一种过度自信、过度激动的性格。约瑟比乌斯和弗罗列斯坦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是暗示出舒曼自身的精神世界。
三、《狂欢节》中人物的情感描写与心理刻划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就是情感,因此通过音乐对人物的情感进行描写是必然的。舒曼主要是通过旋律音程、和声、织体等方面对《狂欢节》中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
情感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是对人和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在《狂欢节》中,对人物情感特征的描写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创作人物自身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二是作曲家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一)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狂欢节》中所描写的人物众多,年龄、性别、身份、性格、情感特征也各异,热情、单纯、激动、忧郁……
舒曼在描写热情性音乐的时候,喜欢使用大的旋律线条。例如,爱斯特蕾拉是一位热情的成年女性,所以她的旋律音程多以六、七、八度大跳后,再级进反向进行为主,句子之间多是模进的关系,因此旋律带有强烈的波动性;潘达隆的旋律都是连续的向上和向下的跳跃性快速跑动,所以也可以认为他是个热情的角色,虽然他的热情带点滑稽;弗罗列斯坦更是一位极端热情的人,描写他的表情术语就是“热情激动的、热情洋溢的”,他的旋律线条就是像大海汹涌的波涛一样,热情过度;而帕格尼尼则是模仿他的小提琴炫技手法,所以具有典型的意大利热情风格。
描写单纯、活泼性格的音乐,舒曼使用的音乐材料就比较“小心”,旋律、力度都没有在描写热情音乐的时候那样强烈。例如描写基阿林娜的音乐。当时基阿林娜只是一位十五岁的女孩,所以在描写她的情感特征时,旋律起伏波动比较小,基本上级进为主,伴奏声部是带重音跳跃式的进行,显示出基阿林娜单纯、活泼的情感特点。
舒曼对于激动的情绪情感,往往通过织体的变化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织体特征:环绕式七连音单声部旋律;环绕式五连音加三连音三声部旋律,来表现约瑟比乌斯的情绪波动,这两种织体都柔和、连绵,但是前者带有病态、软弱的特征,后者具有激动的特征。对于肖邦,是模仿他的钢琴写作手法,也明显地体现出他易激动、易焦虑不安的情感特征。
(二)作曲家自身情感的描写
舒曼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对每个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舒曼是心理刻划大师,他的作品不是表现一般的情感,而是描写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显得情感对创作的影响更加突出,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爱斯特蕾拉的基阿林娜的描写上。
爱斯特蕾拉是舒曼在学习阶段认识的一位想与她结婚的女孩。在一些传记中,爱斯特蕾拉被翻译成“欧尼斯蒂娜”,当时她在维克家学钢琴的时候17岁,第二年就与舒曼似订终身。但很快这段爱情就被双方家庭所中断,也因此舒曼对这段爱情耿耿于怀,所以他一直就构思以爱斯特蕾拉出生地ASCH为素材谱写一系列的钢琴曲,这就是《狂欢节》因为爱情所诞生的原由。
通过之前音乐形态的分析,在作品《爱斯特蕾拉》中可以体现出舒曼那种爱意,下行大跳后级进上行的呼唤式旋律,具有浓烈的暧昧色彩。伴奏中的向上十度跳进,具有可望不可及的情感色彩。三个声部中旋律延留,造成交织的效果,暗示作曲家自身复杂的心情,或者是隐藏着内心的痛楚。
基阿林娜就是克拉拉。舒曼在《基阿林娜》中描写的只是十五岁的克拉拉形象,对这份萌芽状态的爱情,舒曼在描写时旋律线条没有使用太过激烈的手法,而是以级进为主的,带有小附点节奏进行,但是音乐力度都是在f的状态,所以,对克拉拉的描写,爱情成分不高,更多的就是对克拉拉自身情感的描写,当时舒曼与爱斯特蕾拉的恋情刚刚结束,所以,内心应该是渴望另一份爱情出现,在音乐中显示出的唯一对克拉拉的情感就是爱慕。
四、结语
舒曼的《狂欢节》要从音乐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才能体会到舒曼特有的音乐风格。从欣赏的角度,舒曼的音乐并没有舒伯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那样“旋律”化,甚至觉得舒曼的音乐并不“优美”。《狂欢节》就是典型的“不优美”,但它的内容非常的具有表现性,这种意识形态,是因为舒曼具有深厚的文字思维能力,逻辑性强,为了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从内容上刻意的对音乐进行处理,这样就显得舒曼的音乐具有个性,使音乐内容得到了提升。■
[1] [俄]巴琴斯卡娅著.舒曼传[M].音乐出版社,1969.
[2]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4.
[3] [匈]李斯特著.张洪岛,张洪摸,张宁译.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 于润洋.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J].人民音乐,1980,11.
[5] 王东路.舒曼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特征[J].音乐研究,1982,3.
[6] 金奇.论作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J].音乐研究,1997,4.
[7] [台湾]陈玉云.舒曼钢琴代表作之研究[M].台湾全音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86年10月(1997).
[8] 方之文.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
[9] [英]蒂姆·道雷著.舒曼[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
[10] Joan Chissell著,苦僧译.舒曼钢琴音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4.
[11] 钱亦平.钱仁康音乐文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2] 刘羽飞.舒曼钢琴创作的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9.
[13] 常桦.舒曼和他的钢琴作品[J].钢琴艺术,2003,1-4.
[14] 吕昕.世界音乐巨匠——舒曼[M].西苑出版社,2003,1.
[15] 黄克琴.罗伯特·舒曼与浪漫主义思潮[J].德国研究,2004,2.
[16] [德]巴巴拉·迈尔著.罗伯特·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0.
张景易(1984-),男,满族,河北保定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音乐理论教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音乐教育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