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竞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音乐系,江苏 南通 226007)
浪漫主义乐派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它既承袭了古典乐派的传统又有许多新的突破。由于在作曲与音乐评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当之无愧成为了这一时期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舒曼的创作生涯始于写作钢琴音乐。在这些作品中,他将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激烈的冲动和幻想的热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1830—1840年是舒曼创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包括《阿贝格变奏曲Op.1》、《蝴蝶Op.2》、《狂欢节Op.9》、《童年情景Op.15》、《克莱斯勒偶记Op.16》、《C大调幻想曲Op.17》、《交响练习曲Op.13》等。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舒曼不是停留在对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探索,而是完美地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在舒曼的大型音乐作品中尤其能够体现出他的这一创作风格,《C大调幻想曲》便创作于这一阶段。这部作品是舒曼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在其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特征。
当舒曼评价自己这部作品时显得爱惜有加:“我的作品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奏,但《幻想曲》却是个例外。”[1]这部作品虽对技巧有较高的要求,但乐曲本身却不至于艰涩难懂,一切音符均化为情感喷薄而出。《C大调幻想曲》是一部舒曼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1.《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当李斯特于1935年成立专门委员会以筹建 “波恩市贝多芬纪念碑”时,为表达对先贤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舒曼创作并捐献了一首极富纪念意义的作品,它就是《C大调幻想曲》。这时的舒曼与他老师的女儿克拉拉正处于热恋之中并公开了两人的情侣关系,而他的老师,也就是克拉拉的父亲,一再阻挠两人的交往并禁止他们见面或通信。对情人的爱恋与内心的激荡无处宣泄,音乐自然成为了仅有的途径。虽然这部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贝多芬的景仰之情,然而在第一乐章舒曼却写出了对克拉拉深深的爱。因而在这部分他将激情与爱倾注其中,他在一封给克拉拉的信中写道:“第一乐章是我所写过的最热情的乐曲,是为你深深地叹息。”[2]看来,一部作品只有当融入了作曲家真挚的情感与深沉的爱,才会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和不朽的灵魂。
2.从音乐风格上看——“诗意”的本质
18世纪末的启蒙运动和相继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引导人们追求自由与独立。虽然启蒙运动的理想最终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香消玉殒”,但浪漫主义思潮并未因此磨灭,而是在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诸多方面扩展蔓延。到了19世纪,各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便是典型。诗歌追求音乐性,而音乐也努力再现诗的意境。而生活于其中的舒曼耳濡目染,自然也拥有了“音乐的本质,它的艺术花朵,必须是诗意的”这样的观点。作为一个浪漫派音乐家,他所追求的“诗”是理想面貌,是超凡脱俗,是幻想世界,是世外桃源。在历经文学熏陶的舒曼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浪漫派的特质,他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从霍夫曼、吕克尔特、艾申多夫、海涅等诗人身上,舒曼得到了音乐创作的灵感,因而他的作品对性格与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且常有自传性与文学性的特点。
“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
震响着一个小小的声音。
它透过一切的声音,
传向那暗地窃听的人。”[4]
伟大诗人斯莱格尔(Fr.schiegel)的诗句被放在《C大调幻想曲》的总谱前用以替代原先的各乐章的独立标题:废墟、凯旋门、棕榈叶[5]。舒曼的改动充分表达了他想要通过音乐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递给爱人克拉拉的迫切愿望,因此,克拉拉动机、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自然成为了旋律素材,而且在表现思念之情的同时追求着诗意的手法与幻想的境界。“舒曼的所追求的诗意不是追求仙境的幻想、如画的音响,而是诗的意境的提升并洋溢着青春般的热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心灵对话”[6]。因而,只有诗的意境才能与这部作品交相辉映。为使欣赏者注意到全曲中某一部分所蕴含的诗的境界,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大多采用“标题音乐”这一创作手法。舒曼也不例外,他的大多数作品均属于这一类型,而《C大调幻想曲》从这方面来说却显得不拘一格,不正符合浪漫主义音乐“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吗?
婉转而暧昧的和声进行、丰富而自由的曲式结构、歌唱而意外的旋律进行、新颖而飘逸的节奏形式无不在弹指间挥洒流露,这正契合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诗意的审美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难怪舒曼要将这部作品原来的名字《废墟、凯旋门、荣冠大奏鸣曲》改为《C大调幻想曲》,唯有如此才能表达那洋溢着诗意的幻想性风格。流露于作品一、三乐章中的热情洋溢与朦胧幻想和第二乐章中的斗志与生机,在精神上给予人们巨大鼓舞的同时,也在幻想性的诗意中展现出他情感中的迷惘和对未来的憧憬,因此,《C大调幻想曲》从本质上而言是诗意的。
3.从音乐要素上看——个性化的音乐语言
3.1 诗意的旋律
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最主要的特色是其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手法,而旋律则是呈现这一特色的最主要的载体。因为受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影响,所以《C大调幻想曲》的旋律多为四小节或八小节的方整乐句,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题第一次出现(谱例1,3)。当旋律在中间音域出现的时候,构成旋律的音程多以平稳的进行为主(谱例2),这就如同诵读一首深情的诗歌一般耐人寻味。当旋律在慢板段落出现的时候,旋律多采用波浪形线条(谱例3),呈现了敏感而细腻的心灵触动。
3.2 多样化的节奏
《C大调幻想曲》是舒曼创作巅峰时期的一部大型钢琴作品,纵观整部作品,节奏变化多样,而节奏与节拍相结合所产生的飘荡、不稳定的特点突出体现了舒曼由于双重性格所产生的内心矛盾与复杂的斗争,变化多样的节奏成为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舒曼创作风格的特征之一。
3.2.1 重音的移位
舒曼性格当中的双重性是大家公认的,一方面是温柔、沉静又充满诗意,另一方面是率真、冲动又满怀斗志。在表现后一种性格或两种性格之间的斗争时,他打破了原有的节拍韵律,重音以不规律的形式出现,体现了性格中的不安、冲动等因素。在这部作品中,切分音的连续使用是重音不规则出现的主要来源。如第一乐章主部再现时的插入乐段(谱例4),这一乐段为多声部织体,左手低声部以半音阶为素材的切分音连续不断地出现,直到乐段最后高声部与低声部同时以切分节奏进行,使整个乐段显得不具稳定感却极富推动力,也为主部主题的再现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又如第二乐章中部的第一乐段(114小节—130小节),旋律在内声部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四拍子韵律且重音在弱拍延留。
互补节奏即在节奏基本相同的旋律中,伴随着持续音进行的分解和弦中,两种节奏相互重叠补充,这种创作手法所营造的氛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与无穷的幻想空间。第三乐章舒曼曾取名“棕榈叶”,在作品中的表情术语为“慢速、以轻柔的音色演奏”(Lento sostenutoe sempre piano),整个乐章极富诗意。舒曼在这个乐章的第一乐段的a乐段(第5小节—第14小节)(谱例5)即运用了互补节奏这种创作方法,从而奠定了整个乐章浪漫、幻想的整体基调。
3.2.3 相同节奏的连续出现
在舒曼的作品中,经常采用相同节奏连续出现的创作手法,如第二乐章中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贯穿整曲,表达了庄严的氛围和英雄的气质。如此大篇幅地运用同一种节奏型,这在别的作曲家乃至舒曼本人的其他作品中都极为罕见。
3.2.4 交叉节奏的运用
交叉节奏也称为“复拍子”,是在两个声部中同时使用不同的节拍,呈现出多层次的节奏。例如在第三乐章中的第一乐段b乐段(第15小节—第19小节),这一乐段旋律为二连音或四连音,与左手下方的和声音型相交错,形成了典型的“二对三”的交叉节奏(谱例5)。在第二乐段的b’乐段时,旋律的节奏稍加变化,除了二连音、四连音外,还加入了五连音。这种交叉节奏出现于如此内敛的段落,体现出了舒曼所憧憬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流露出了他心灵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3.3 多变的和声
在和声运用上,舒曼既是古典主义的传承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创新者。他的作品大多是充满诗意的,为了表达这种诗意的情境,对古典和声的突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和声框架的整体来看,仍然继承了传统的功能性和声。舒曼在具体细节中大量使用持续音、色彩性和弦、调性游移和不协和和弦的叠进等,形成了他独有的和声风格。
3.3.1 持续音的大量使用
在第一乐章的整个主部(第一小节1—第28小节),左手快速演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都是建立在属持续音的基础上,和声为C大调的属九和弦。整个主部左手快速流动音型的和声尽量回避主和弦,而右手的旋律也尽量推迟肯定调性的主音出现,制造出C大调调性飘忽不定的效果,使得整个主部充满了神秘、幻想般的浪漫主义气息。
3.3.2 色彩性和弦的运用
在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四展开阶段 (182小节—195小节),这里的和声先后向下属方向和属方向离调,同时大小主和弦并置及运用变和弦,这部分丰富的和声色彩为从展开部推向顶点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这部作品的尾声都运用了色彩性和弦,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谱例6),运用了添加六音的属和弦(第307小节),使得结尾具有神秘感和梦幻般的气氛。第三乐章的尾声部分运用了色彩性的那不勒斯六和弦(谱例7),从而增添了浪漫与幻想的意境。
在第三乐章第一乐段a乐段(谱例5),上文曾提到,这一乐段运用了互补节奏制造浪漫、幻想的氛围。与此同时,舒曼还在和声上作了别具心裁的处理,即以不断转移调性来制造不协和的进行,从f小调—a小调—F大调—降b小调—降E大调—G大调,最后回到C大调。这一乐段是互补节奏和调性游移的结合,体现了舒曼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通过这些方法所表达的细腻、敏感的情绪。
3.4 多声部的织体
舒曼非常善于学习前人的优秀创作手法,他推崇巴赫的音乐作品,努力学习复调的写作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通过复调创作手法的使用将多个声部互相交错,产生了多层次的情感表达。这部作品中的多声部织体极为常见,时而将旋律隐藏于音型之中(谱例5),时而又以卡农式的型式出现(谱例8),时而又以合唱般的织体出现(谱例9),可见舒曼对多声部复调性织体的运用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4.结语
《C大调幻想曲》是舒曼为数不多的钢琴大型作品中的成功之作,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舒曼的典型创作风格:从音乐风格上讲,舒曼的作品本质上是诗意的;从音乐要素上讲,为表达作品中诗意的本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如诗意的旋律、多样的节奏、多变的和声、多声部的织体等。舒曼的幻想气质、双重性格、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形成了他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他始终重视音乐情感表达的目的和意义,他的音乐也就是其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舒曼认为自己是热衷于“幻想”的音乐家,音乐就是心灵和情感的体现。而一部作品只有注入人的情感与思想才具有它独特的灵魂。现实中对克拉拉的情感让舒曼很好地融入了作品,而其体现出的独特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音乐家精神和生命的延续。正因如此,舒曼在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且无愧于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具“诗人气质”的音乐家之一。
[1] 吕听.世界音乐巨匠—舒曼[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40.
[2] [英]蒂姆·道雷.舒曼[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65.
[3] 黄琳华.舒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65.
[4]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舒曼钢琴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178.
[5] [英]奇赛尔(Chissell,J).舒曼钢琴音乐[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60.
[6] 吴磊.舒曼钢琴音乐的双重性格特征[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