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
摘 要: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舒曼的钢琴代表作——《交响练习曲》全面细致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他惊人的才华,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关键词:舒曼;交响练习曲;变奏
罗伯特·舒曼,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一个钢琴作曲家,舒曼是19世纪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之一。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感情,其作品充满了激情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和有力的节奏,已经成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艺术珍品。
《交响练习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交响练习曲》写于1834年(出版于1837年),当时舒曼正沉醉于与欧妮丝蒂娜的恋情中,灵感便在爱情中涌现出来。欧妮斯蒂娜的父亲弗里肯男爵是位业余的长笛手,这首乐曲的主题正是基于他的一首长笛曲创作而成。此曲取名为“交响练习曲”有着特定的含义。练习曲本是专门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通常带有技术上的目的,而舒曼的这首《交响练习曲》,不但涉及了钢琴的各种高难度技术,而且在发挥乐器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巅峰。从而扩展了这一乐器前所未有的音乐幅度,在钢琴上发挥了管弦乐的音响效果,使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但又不失钢琴曲的特性。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这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
《交响练习曲》是典型的自由变奏曲式。在变奏过程中,不仅主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题的性格和体裁也变幻不定,如从抒情性变为谐谑性,从进行曲变为舞曲等,使每个变奏之间的性格对比异常鲜明。保持不变的只是主题的部分基本材料和若干和声轮廓,因而又称“性格变奏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性格变奏曲最早的范例。为了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作者通过交响式的有机发展和调性的转移,运用管弦乐的写作手法,用乐队织体来丰富钢琴织体,使乐曲从开头主题悲伤的葬礼进行曲,通过一系列变奏发展成为凯旋胜利的进行曲,从而彻底改变了音乐形象,同时又为键盘上的技巧炫耀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整曲共由十三首小曲组成,除主题和结尾外,有九首为主题变奏,其余两首与主题的关系较远,甚至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不称为“变奏”。在这里还可看到类似组曲的结构原则的应用,形成了组曲式的变奏曲,这也是舒曼的创作风格之一。下面对每首小曲的体裁进行分析并作演奏上的处理。
主题:主题是升C小调的,行板。此主题速度很慢,充满了悲怆色彩,而多声部的和声织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好似一首送葬曲。主题的前四个音及和弦织体特别重要,演奏时应尤为细致且突出。因为它是主题的代表和象征,贯穿全曲的主线,也是后面变奏曲的核心。此曲的踏板应谨慎运用,不宜踩得太深,更不能机械性的每小节一换,这样会造成旋律含混不清,和声上的混乱。
练习曲一(第一变奏曲):这段仍为升C小调,速度变化不大,只是稍轻快了些。但精致小巧的跳音,短暂的模进和强弱的对比,改变了主题的基本情绪,使整曲富于生气,充满活力。演奏时应注意声音的集中和旋律的突出。
练习曲二(第二变奏曲):采用二声部复调的创作手法。右手高声部为旋律,左手根音为主题,同时双手在中音区以和弦为伴奏。主题与旋律徐缓悠长,我们仿佛听到长笛在哀怨凄婉的诉说;而伴奏声部却紧张急促,好似小提琴的振音。这类似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的矛盾与不安。演奏时要注意不同声部音色和情绪上的区别。
练习曲三:此曲未采用主题的变奏手法创作,调性不变,速度为活板。左手是二声部赋格,旋律连贯;右手模仿小提琴的跳弓奏法,采用分散的和弦音型作为陪衬。左右手一连一断,形成对比。第二段双手快速且强烈的三十二分音群跑动,极具戏剧性,为由第二变奏进入第三变奏作了充分的准备,预示了情绪上的巨大改变。
练习曲四(第三变奏曲):采用卡农的创作手法,左手比右手主题晚两拍进行模仿。强有力的和弦连续的进行,好似一首雄壮的进行曲,气势宏伟。演奏时特别注意运用大臂的重量,甚至以全身之力来发音,务求松弛、饱满,有共鸣的音响效果。踏板仍应以和弦的不同性质为依据进行变换。
练习曲五(第四变奏曲):采用跳音弹奏的形式进行创作,包括音程、八度、和弦的跳音,速度较快。左右手的旋律交替模进,轻巧活泼,诙谐幽默,好似一首谐谑曲。弹奏时应注意指关节及手腕的稳定,要发出结实的声音。
练习曲六(第五变奏曲):这段变奏为快板,且情绪非常激动,有着山雨欲来的气势。和声织体丰富,旋律与伴奏声部交织在一起,演奏难度较大。弹奏时要注意是,伴奏声部要随着情绪上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同时左手要清晰地奏出隐伏的旋律。
练习曲七(第六变奏曲):调性转为E大调,色彩明亮,速度为很快的快板。整曲都是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组成的音群进行,且强弱对比异常激烈,常有突强或突弱的变化,如狂风骤雨般给人以紧迫感。此曲对演奏者的节奏驾驭能力要求很高。因为是弱起,所以节奏重音、节拍重音以及旋律重音都不是简单的重合,演奏时应以旋律重音和节奏重音为主,并用踏板加以强化。
练习曲八(第七变奏曲):此曲又回到了原调,速度为行板,演奏的技术难度很高。不但声部交错,织体也相当复杂。由于在旋律音的间隙加入了装饰性质的六十四分音符小音群,在演奏时极易破坏旋律的清晰度和连贯性。但这些急速且短暂的音群,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不稳定感。因此,演奏时就要尤其突出旋律音,并使其尽量的连贯和完整。
练习曲九:这首采用了主题的变奏手法创作,为断奏形式的急板,并力求急速的弹奏。音色上模仿木管乐器的音响效果:力度上由PP到sf,想象着先由一只木管乐器演奏,随着音乐的发展,各种乐器不断地加入,最后达到整个乐队合奏的效果。演奏时应注意声音的集中,指尖要抓住琴键,并把独立的跳音演奏成连续的、层层递进的效果。
练习曲十(第八变奏曲):这段为不太快的快板。左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密集跑动为主,右手配以短促的和弦。整曲在演奏上采取强彈的奏法,使人感到气势波澜壮阔。演奏时要注意大臂的放松及指尖重力的转移。
练习曲十一(第九变奏曲):升G小调的行板。右手的旋律如乐曲般悠扬动听,左手以阿尔贝蒂低音伴奏的变体为衬托。左右手常以五对四的形式出现,这种不对称的节奏,或多或少呈现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练习曲十二(结尾):终曲为降D大调华丽的快板,旋律取自马希纳的歌剧《圣殿骑士与犹太女郎》中的乐段——《令人自豪的英国》,并以此向斯顿代尔·贝内特表示敬意。虽然终曲并不是主题的变奏,但它也有着主题的因素——主题的那四个音在连接部出现过。此曲具有回旋曲性质,而交响曲式的风格在此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终曲比较长,演奏时要注意各部分在情绪上的衔接,把握整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