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阳
一、海顿生平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罗劳村。海顿虽家境贫困,但有一对热爱音乐的父母,父亲是男高音,这使得海顿从小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海顿的生活是坎坷的,仅六岁离开家庭,被迫历练生活独立性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合唱团里海顿担任歌唱者的职务,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之后由于倒嗓而被教堂开除,身无分文的离开合唱团。离开教堂以后,通过给学生上课维持了八年的生计,但也在这段时间里,海顿不停地学习乐理,热衷创作。在1760 年之前,海顿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一共有十八首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些奏鸣曲多用于教学。这段时期,海顿在作品里节奏和旋律大量地运用了各种民间歌曲和舞曲的元素,海顿创作初期,以嬉游曲风格为主,这个时期作品大都短小、比较华丽、结构相对简单,虽然不是很成熟,但也在作品中赋予了许多内涵。
1760 年,海顿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担任艾斯特哈吉侯爵宫廷的副乐长,至此海顿在这所宫廷中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海顿也受到“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曲方式和风格得到了变化,更多地使用了小调,如《c 小调钢琴奏鸣曲》,之后海顿的风格也更加的热情,突显了主题的鲜明,结构更加的完整。
1767-1788 是海顿创作的中期,他在室内乐、教堂音乐等领域依旧驾轻就熟。这段时期是海顿写作的高产时期,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多出产于这个时期,歌剧也大都出自这个时期。他的音乐美妙、有序、清晰,可以说是海顿在作曲生涯的高峰。
到了晚期,(1789—1794)海顿已经是个有名的音乐家,建立了自己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但作品变少。海顿的最后五首奏鸣曲水平达到了巅峰,每一首奏鸣曲主题十分鲜明,并都有极强的对比性,更加突出了他的音乐风格。
二、海顿《e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海顿一生创作了52 首钢琴奏鸣曲,创作这些大多都是用于教学以及个人演奏,风格并不偏向于华丽,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小步舞曲会运用的较多,海顿也受其影响,如海顿早期大多受到C.P.E.巴赫的影响,后又受到“狂飙运动”风潮的影响。80 年代海顿在旋律和结构上又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e 小调钢琴奏鸣曲》虽然不是十分具有代表性,但是这首奏鸣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海顿在当时的情感态度以及生活状况,在某种方面揭示了作曲家的内心。
(一)曲式分析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6/8 拍。这首小调作品在开头的陈述过后迅速转向关系大调。
(1)呈示部(1-45),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组成。
主部(1-21):非方整结构,分成两个长短不同的长乐句,低声部配上平稳的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第一句的半终止落在了e小调的属和弦上。从第十四小节转到了G大调。右手材料持续发展。连接部(22-28):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做伴奏,以G 大调开头,从26 小节开始转到了D 大调,最终结束在主和弦上。副部(30-40)回到了G 大调上,新材料出现与主部呈现出明显的对比,使音乐更具有发展的动力。结束部结尾为补充终止,结束在G 大调的主和弦上。
(2)展开部(46-78),由中心部分和假再现组成。
中心部分(46-70)篇幅较小由主部材料引入,左手是和弦的分解,乐段调性非常不稳定。46-50 小节是a 小调,51-55 小节是C 大调,从60 小节开始转成了b 小调,不断地用主和弦来强调b 小调的调性色彩。转调十分频繁,提高了乐段的表现力,大小调的转换不断地推动音乐发展。
假再现(71-78)不完整地再现了主题材料,旋律在低声部,只再现了主题的其中一个片段,结束在了e 小调的属和弦上。
(3)再现部(79-127)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组成。
主部(79-86)在主调上无变化再现,和声织体以柱式分解和弦为主。连接部(87-94)在主部的连接部上使用模进的手法,之后转调为b 小调。副部主题(95-108)调性回归至主调e 小调,最后结束于e 小调的主和弦。副部主题与主部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对比,调性发生改变,在103 小节开始音乐不断地推动。然后到结束部(109-127)十六分音符不断在上行和下行变换,最后四小节运用了主题材料来结束。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柔板、3/4 拍、不稳定终止。第一部分结构明确,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在旋律部分,半音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这让整个乐曲的调性处于一个游移的状态。乐曲的调性变化较为丰富,从G 大调开始陈述,在经历一系列转调后最终还是结束在G 大调上,呈现收拢性结构。第二部分为插部性中部,与主题对比明确,运用了展开的手法,非方整结构,调性频繁变化,极其不稳定,B 大调开始,经过一系列转调最终结束在D 大调上。再现部为变化再现,与首部不同,再现部比首部少了2 小节,缩减了乐段,结束时为完满终止。之后乐曲继续进行,在最后海顿都没有选择完满终止,而是在乐谱的下方标记attacca subito(立即开始)进入第三乐章。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
A 部分;分成两个乐句长短不同的小乐句,第一乐句高声部使用波浪式的旋律进行,低声部配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和声部分由e 小调主和弦开始,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进行,第八小节使用七级和弦,最后在主和弦的三音上结束。第二乐句节奏形式上无明显变化,19 小节为完满终止,旋律声部停留在主音上,为收拢性乐句结构。
B 部分:同样分成两个小乐句,第一乐句使用直接转调的方式,转到同主音大调E 大调上进行,旋律声部增加八度以上的跳进音程,起伏较A 部分更大,音色更加丰满,伴奏声部使用三度音程较多,终止部分28 小节使用属和弦的转换进行后,并没有回到主和弦,是一个开放式的乐句,为接下来第二乐句出现做准备。第二乐句旋律在之前的基础上起伏缩小,加入了级进上下行音阶形式,并使用了终止四六和弦,为收拢性乐句结构,完满终止。
A’部分:主题部分的第一次出现,调性采用直接转调的方式转回主调,第二乐句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10 小节的扩充部分,并在后面加入第一乐句的再次再现部分,和声与之前相同。整个A’部分为变化再现部。
B’部分:与B 部分不同的是,在第一、第二两个小乐句后再次加入第一乐句的再现部分,调性、和声与B 部分相同。
A”部分:分成四个小乐句,使用主题部分A 部分的音乐材料进行扩充,调性回到主调e 小调上进行,终止部分为完满终止,收拢性乐句结构,从小节上来看本曲为非方整性乐句结构。
三、海顿《e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一)触键
在触键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声音的处理。作品中第一乐章大多为分解式和弦,第三乐章左手多用阿尔贝蒂低音,需要弹的非常连贯、流畅、快速的下键,确保音符的清晰和饱满程度,让声音更具备穿透力。
(二)力度及速度
这首作品其中的两个乐章的速度偏快,但在谱面上却很少有力度标记,我们在弹奏的时候也无须过强,更要我们注重的是音符的清晰和饱满。第二乐章是柔板,在第七小节有一个先强然后逐渐减弱的力度标记,丰富了音响效果。在中段的时候,力度没有明显的标注,但中段的速度以及力度与主题并不相同,速度要弹出明显的变化,因为这时音乐在不断地发展,在中段的最后(30小节)回到柔板上,之后为主题的再现,回到原速。
(三)装饰音
海顿在装饰音方面将巴洛克以及古典音乐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并且运用自如,形成了海顿独特的音乐风格。在这首《e 小调奏鸣曲》中,运用的最多的便是颤音,其次就是倚音和回音。有意思的是,海顿常常会将两种装饰音组合起来,比如第三乐章一开始的第四小节中就把倚音和颤音组合在一起使用,让本就活跃的曲风更填了几分俏皮。海顿还会经常将装饰音与节奏相互结合起来,这来源于海顿早期在乡村生活时民间音乐对他的影响,在作品中,这种结合不仅在曲子中加入了民族音乐的元素,也为曲子增加了独特的活力。
四、总结
海顿对自己的信仰极其坚定,他在大部分的手稿上都写上了“以上帝之名”,在本曲中的装饰音是演奏者值得思考的演奏技巧,虽无过多的力度标记,但感情表达却十分丰富,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手法的精湛还是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都是为世人所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