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静
摘 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世人称之为“交响乐之父”。海顿在古典主义时期里以程碑式存在。海顿并非是一位天赋异禀的音乐天才,但胜在踏实勤奋,成为音乐史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奏鸣曲风格在他音乐生涯中影响着同期与后期的音乐家。在此对海顿奏鸣曲系列表现出对生活百味的采撷,作品中凸显出的烟火气息的分析,探寻海顿生命中所表露出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艺术特征;钢琴作品
罗丹曾言:“苦难是艺术家最大的财富”,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大多离不开其生长的背景的影响因素,且往往背后的故事对其艺术作品精神影响是巨大的,诚然,海顿也未能幸免。海顿成长于一个普通至极的家庭里,家境贫苦,追随音乐的脚步,海顿在其6岁时便已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去往维也纳。窘迫生活境况不能使海顿倒下,不曾丧失海顿海顿的音乐追求。皇天不负有心人,海顿在街头漂泊的时光最终以成为保尔·艾斯特·哈齐亲王的宫廷乐师为结束,此后长达三十年的安稳平静生活为海顿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支持。海顿绝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来自于为雇主服务之后,在此期间,海顿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情绪明媚。由于受雇于人,大多时候的创作要依照其雇主的指示来进行,海顿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此变可见一般,他能在固定的音乐主题之中将自己的希冀寄寓其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生活有了保障,人格得到了尊重,创作才能得到了释放,因此,海顿的作品节奏明快,给予听众以宁静、平和的体验。
柴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海顿,也就没有莫扎特,没有贝多芬了[1]。纵古观今,海顿在其钢琴奏鸣曲方面的成就依旧令后人望尘莫及,海顿音乐作品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他能在狭小的作品主题中提炼出一个宏大的结构。奏鸣曲的固定四个章节中,海顿能娴熟的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衔接问题,不会有突兀感,四个章节一同感受,感情浓烈,主题显著,海顿作品里所表现出的祥和便是铅华洗尽的中老年时光里独特的一抹亮色。钢琴作品取材于生活,在生活中升华。在浓重的尘世气息中留一处纯净,即便后期功成名就,依然能够不断汲取新事物,不间断的丰富自己。归结海顿的生命,简单通透,生命精髓自是体现。
一、厚重的烟火气息
(一)海顿作品烟火气息的来源
海顿走出了巴洛克时期浓郁的宗教色彩及一些繁复的指法,创造了富含清新感觉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海顿的经历促使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在生活的本真中撷取。海顿的钢琴曲子并不十分关注于歌唱性,而是源自于来自生活的呼唤,不添矫情半分,不刻意夸大苦难,申诉悲伤,致力于表现纯正的生活模样。他音乐成就的发源地多是生活本身,在兴趣与自学中逐步成长,这是他钢琴作品烟火气息的重要来源。钢琴曲《C大调小步舞曲》的创作便颇有情趣,在海顿已经有所名望时,突一日,一位屠夫前来拜访他,希望海顿可以为他的女儿创作一首婚礼舞曲。在当时欧洲社会阶级分明的当下,海顿完全可以拒绝屠夫的请求,但善良的海顿接受并据此创作了闻名于世的《C大调小步舞曲》。特别戏剧的一幕便是婚礼当日,屠夫选择用一头健壮的公牛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以示感谢海顿。诙谐的故事中表现出海顿创作生涯的烟火味道,他积极乐观的性格,对生活满怀热情,因而不拒绝生命中任何一抹色彩。
(二)海顿作品烟火气息的表现
海顿“交响乐之父”称谓是在他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时获得的,在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海顿有条件去尽情创作。海顿多产的黄金时代里,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2]。世人常将海顿的音乐风格与他同期的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的音乐美感特别而精致,从细节之处刻画,每一句,每一段单独感受皆有不同韵味。个人风格迥异的根本在于莫扎特自小家境优渥,见多识广,家庭因素使得莫扎特有条件去接触到世界范围内极为优秀的音乐家,使其艺术视野大为开阔,这是他作品细腻表现的原因之一。而海顿音乐风格是热情、典雅,在歡乐、愉悦、祥和的基调下传达出来,这是一位先天条件欠缺,但却一直不曾放弃音乐梦想,一步步的从基层逐渐到达自身的音乐高峰。他的音乐似安静的民间风情,不偏激反倒可以给予心灵以宁静,更像是生活的本真所逸散出的味道。尽管海顿依赖雇主为生,他的音乐一直有为雇主服务的精神,但他的作品之中却能随着新的音乐观念得以成长。他的弥撒曲中《小弥撒曲》、《纪念B.M.V弥撒曲》、《圣塞西莉亚弥撒曲》等作品中,烟火气息这一特质得到了显著体现。
二、乐器的曲子曲子的乐器
(一)乐器给为海顿作品带来新意
乐器(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节奏的工具。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3]。乐器的改进与发展推动着音乐的进步,同时,音乐也促进着乐器的进步。乐器在音乐界的身份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而海顿的一生不仅在音乐上见证历史,乐器也称为他音乐才能自由释放的媒介。18世纪中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深受海顿的喜爱,该琴的特点是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明[4]。海顿钢琴作品在演奏时,古钢琴自身的特点凸显的颇为显著,弹奏时的真实感、节奏感,泾渭分明所带来的轻快明朗之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海顿的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区分明显,每一章节都有其鲜明的特色,赋予每一颗字符以生命。
(二)乐器在海顿创作生涯晚期的作用
在海顿创作生涯的晚期,约处于18世纪末期。此时欧洲大陆的文化交流密切,并相互影响着。此时海顿接触到来自布劳德伍德改进的古钢琴,该古琴体积较大,分贝皆胜于一般钢琴,大体积下使其音域宽广,甚至达五组八度,触键感强烈,一音三弦,音板厚,音量因此而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5]。海顿在使用该款琴之后,大大丰富了奏鸣曲的共鸣性,进而更为准确的奏出具有专业乐队效果的曲目。海顿最后五部钢琴奏鸣曲被世人视作钢琴音乐领域的艺术瑰宝。在使用专门为海顿改良的古钢琴之后,创作的3部“英国奏鸣曲”在英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海顿也享誉了来自全欧洲的盛名。因此,当今在演奏海顿的晚期作品时,其作品的表现力方式是区别于他前期的作品,音响效果与音色的进步使其作品多了一层韵味。endprint
三、生命精髓的透视
(一)海顿一生所得
18世纪是钢琴领域艺术造诣极高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对今日而言仍堪称史诗级的大师们。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领头羊式存在,即便不是交响乐第一人,也不是令古典主义达到高潮的创作者,但海顿为交响乐的成熟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从海顿之后,交响乐被明确的划分为四个乐章,并整合出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的演奏程序,也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海顿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海顿四重奏的创作是最令世人惊叹的地方,如同说话的艺术一般,四个部分围绕主题在交流、交汇,如流水般自然的展开每一个章节,有着清晰的旋律之美也伴随着复调的优雅。
(二)良师益友的海顿
海顿的一生没有太多令世人惊奇的天赋异禀,他所取得的成就更多是来自于自身一步步脚踏实地,一曲曲指尖飞舞的奏鸣曲。艺术家的人生似乎总会出现各色的艰难困苦,才有得后来的厚积薄发,海顿未能幸免。但海顿处理的方式却异于其他人,温和、热情、恬淡这些与苦难毫无联系的定语却成为他作品风格的写照。即便是在雇主的引导指示下,自由创作空间的狭窄,海顿也能在框架里散发出自由的光芒。他因此获得一项独特的技能─主题活用,既然题目是死的,那么精神依旧是自由的,他的这一特色也启示到了他的学生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的一生最典型鲜明的身份,不是钢琴家,而是老师,他通过自身不断探索进取,为钢琴的茁壮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终生以音乐为信仰,努力奋斗,在最穷困的时候,流落街头仍以音乐作为精神食粮,生活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也未曾使海顿性格变得孤僻、诡谲。相反的是,他以一株向日葵的姿态向阳生长,顽强不息。正如他晚年回忆所说:“我虽是坐在满是虫蛀的钢琴前,也从未羡慕过王侯。”千百年来,评价海顿最多的言辞是说海顿为了生活上的顺利与安逸接受着权贵的压制,抑或是控制,是一种唯命是从、卑躬屈膝的不挺拔形象。但是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的眼中并非如此,海顿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像墨蝉现实发动猛攻,海顿虽有时对屈辱处境感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音乐风格正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6]。
(三)生命最后一缕光辉
历史的听众心中对海顿的理解大多是在其作品中所感悟的,海顿不漫长却精彩纷呈的生命为后世对当时那个时代的音乐造诣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资料。启蒙运动的兴起,贵族们对待艺术空前其后的热情,海顿在盛名里浮沉着,他在浮华之间探索着自己的灵魂。海顿性格中拥有许多的闪光点,他早于莫扎特24年,在中国传统中认为,这便是隔辈分了,况且此时海顿已经在音乐界声名鹊起了,而海顿的谦逊好学仍可见一斑。海顿看过莫扎特的作品后,道:“从莫扎特的每个作品中,我都学到了一些东西。”海顿后期一些音乐的歌唱性及优雅感,可彰显出莫扎特音乐的影子。在他的作品里,多少人感受到了来自奥地利人身上的那种机警、灵敏及乐观积极的天性。“我手弹我心”作品里表现出海顿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为交响曲营造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风趣氛围。#f小调第45首交响曲“告别”和G大凋第94首“惊愕”交响曲,即充分显示出他的这种风格特征,摆脱宫廷与教会束缚的倾向,是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又一显著特征[7]。1790年对海顿而言,是获得重生的时光,他摆脱了贵族的束缚,真正的走向创作自由,他生命最后的烟火便是在英国点燃的,他面向全世界尽情释放着潜藏已久的力量,面向人民尽情呼喊。正如他所言:“使我在德国出名的是英国人”。在英国旅居时期的海顿虽已是烈士迟暮,但方显真正的壮心不已。海顿是一位长寿且多产的音乐家,虽然他的作品丰富,优秀的钢琴曲也不少,但真正可以被称之为精华的曲子并不多。海顿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Hob.XVI/50—52)创作于伦敦,这个时期的海顿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顾虑,关于温饱、关于荣誉、甚至关于理想,生活是一种十分坦然、自然的状态,一生积累下纯熟的技法与精巧的钢琴曲结构布局,音乐思想与音乐表现力都到达了一个巅峰时刻。
海顿的生命如同繁华锦簇的花园里生长的一株向日葵,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他的凋谢不是终点,更像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再升华。用累累果实像世人证明自己。
四、结语
普罗柯菲耶夫说起他最心爱的作曲家是海顿。“我也很崇敬海顿,他的作品多么鲜活!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我喜欢海顿甚于莫扎特。而其它钢琴家呢?他们常常忽视海顿,这多么可惜!”里赫特曾如此评价过海顿。想象一位出身贫寒又一度流浪于街头,尝尽艰辛,结识了大老粗老婆的人,却创作出了优美跳跃的旋律,他的音乐里看不到抱怨,平淡深厚而宽广。在伟大的人格下,散发圣人一般的宽容光环。海顿的人生轨迹总给人以惋惜遗憾,但他自身所演绎出生命的精彩却长留听众心中,独立于世,不偏颇,性格温和,幽默诙谐,是一位人道主义音乐家。海顿作品给人以力量,他的艺术性便是在于对听众心灵不同于其他音乐家的启迪作用,在海顿的奏鸣曲中,听众在其中获得鼓舞的力量,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如同贝多芬的音乐感情激烈、波涛汹涌,犹如一首优美的维也纳田园诗沁人肺腑。欣赏他许多音乐作品,仿佛就能看见一位优雅的长者充满善意,如春天的阳光般温暖的微笑,可以毫无顾虑的给他一个拥抱。他的大调不会有俄罗斯作曲家慷慨激昂的力量,却同样赐予了生活的向往与勇气。海顿终生以音乐为食粮,不曾停下追随音乐的脚步,一生创作无数,最为世人所认可与传颂的钢琴曲目则是奏鸣曲系列,在奏鸣曲中去感受海顿的生命每一处痕迹。
参考文献:
〔1〕李竹.浅谈不同时期的钢琴音乐特征[J].大众文艺,2016(36):146-147.
〔2〕李泰.关于海顿钢琴奏鸣曲层次与力度的对比(上)[J].乐器,2016(78):36-39.
〔3〕陈杰斌,刘颖.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特色及演奏技巧探究[J].大舞台,2015(92):143-144.
〔4〕王北光.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5(02):144-145.
〔5〕张译文.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阶段性分析[J].大舞台,2013(12):65-66.
〔6〕汪颂.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4(04):149-150.
〔7〕章荔怩.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之比较[J].黄河之声,2013(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