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它代表着不同国家、民族、种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在音乐方面的反映。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民歌,殷周时期民歌文化有了相应的发展,到明代民歌已经有很大成就了。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民歌仍在不断发展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盲目崇拜西洋音乐,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民歌的发展[1]42。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的确立,为民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中国民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传统民歌形式与题材之小
(一)传统民歌形式之小
历经长时期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歌以通俗易懂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在民间广泛地传唱着。它记录着祖祖辈辈劳动大众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是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大多数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语言、素材、艺术表现手法都比较精炼,音域不够宽广,多在一个8度之内,旋律、歌词与声调结合紧密,大都是乐句与歌词句式相适应,篇幅与音乐结构比较简短,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的单段体结构是最为常见的。如山西传统民歌《绣荷包》,这首传统民歌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单段体、分节歌形式。音乐语言非常精炼,整首歌曲一共有5段歌词,第1乐句中包含有两个短句,第2乐句从节奏到歌词的词格上都有所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传统短小的民歌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以传统民歌为基础,探索中国音乐创作的创新之路势在必行。
(二)传统民歌题材之小
民间劳动人民所唱的民歌都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以生产劳动为题材的中国传统民歌颇多,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其生产劳动特点也不相同,这种差异就表现在歌词的内容、节奏等方面,这些民歌伴随着人们体力劳动而产生,触景生情、即兴编唱,表达了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如《打硪歌》、《薅草歌》等。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爱情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民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非常多,如《知道不知道》、《妹想情哥日子长》等,歌曲内容有的直白、有的含蓄,反映了人们真挚淳朴的爱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劳动人民对生活始终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不管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们始终在寻求着快乐。在中国传统民歌中,诙谐逗趣的也不少,如《小放牛》、《大实话》等,歌中充满了轻松快乐,也展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中国传统民歌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也不少,如《摇篮曲》、《上梁歌》等,向人们传递着温暖、浓郁的生活气息。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民歌题材外,中国传统民歌中还有以揭露黑暗社会统治、平民悲苦为题材的民歌等。
二、民歌作品形式的拓展
如今,年轻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是越来越少了,这就需要传统民歌发挥它的基础作用,创作者提高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民歌与民族音乐来,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民歌无论是创作还是改编都需要创新,都需要紧紧抓住传统民歌的精髓。
(一)在民歌本体上的拓展
在民歌本体上拓展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又唱浏阳河》、《好一朵茉莉花》、《兰花花》、《孟姜女》等,在这类创作民歌里面,民歌的元素得到更多的保留。
新疆民歌《玛依拉》和《玛依拉变奏曲》之比较分析:
《玛依拉》是民族七声清乐E宫调式,《玛依拉变奏曲》由民族七声清乐E宫调式转为民族七声清乐A宫调式后,又转为民族七声清乐e宫调式。《玛依拉》从头至尾都是快速演唱,《玛依拉变奏曲》刚开始A部是快速的演唱,到A1部分用了慢一倍的速度来演唱,到第3部分又回到原来的速度直到尾声。《玛依拉》伴奏较简单,基本是随腔伴奏,《玛依拉变奏曲》的伴奏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和声织体元素的运用丰富了伴奏,从表现形式上交响乐团的参与均比《玛依拉》强了许多,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更有利。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成功的作品,无论从唱腔上还是从歌曲的作曲技法上,都恰到好处地既融和了西方的音乐元素,又保留了其民族风格。著名的歌唱家吴碧霞有“中西合璧”之美誉,我们把它用到《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改编的民歌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当代民歌的改编
民歌元素的借鉴。民歌除了在民歌本体基础上的拓展外,许多民歌或创作歌曲借鉴了传统民歌的元素,如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借鉴了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好汉歌》借鉴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酒干倘卖无》与《山不转水转》借鉴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等。
《好汉歌》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之比较分析:
从形式上来分析,两首歌曲都采用了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两首歌曲的歌词部分都是由领唱完成的,两首歌曲的衬词部分都采用了和腔的形式,并在和腔部分加入民乐伴奏,显得整首歌曲的情绪异常热烈,极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好汉歌》是民族七声徵调式,《王大娘钉缸》是民族五声徵调式,二者的调性比较接近;二者的节奏上也比较相似,节奏感都很强;二者的歌曲风格都是质朴、豪爽的。
民歌体裁的拓展。许多传统民歌被改编成器乐曲,有的还被改编为舞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四川民歌《四川花鼓》、陕北民歌《对花》等曾被改编为钢琴曲;蒙古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曾被改编为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交响诗;陕北民歌《绣金匾》曾被改编为歌舞剧等。
民歌《小河淌水》与麦丁改编的钢琴曲《小河淌水》之比较分析:
它们都是民族五声c羽调式,调性没有发生变化,二者的形式结构基本相似,民歌《小河淌水》是3/4与4/4拍子的结合,钢琴曲《小河淌水》是2/4与3/4拍子的结合,节拍上也相近。钢琴曲《小河淌水》结构也比较短小,但在创作发展手法上非常有新意,它的旋律引用民歌的主旋律进行改编,结束句将主旋律移到低音部,整首作品以主旋律加伴奏的形式,以分解和弦为主伴奏织体与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音乐主题。
麦丁的钢琴曲《小河淌水》更多地体现了从内部对传统民歌的改造,采用五声性的旋律线条描绘出民歌的意境[2]103。《小河淌水》还曾被改编为长笛曲、小提琴协奏曲、琵琶曲等,历经变迁,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代代相承发展着,现今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艺术财富。
三、当代民歌的题材拓展
(一)音乐创作手法的运用
民歌是来自于民间的歌曲,是人们在劳动或生活中有感而唱的歌曲,传统的民歌没有固定的谱子,一首民歌在歌手与歌手之间传递着,由于每个歌手的语言音调、性格爱好以及对歌曲理解的不同,无形中就对歌曲进行即兴编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运用音乐创作手法,引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歌曲创作,这样就增强了民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例《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创作民歌,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与歌舞曲的特点,歌曲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百万翻身农奴的喜悦心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采用了劳动号子一领众和及衬腔的手法,并依据歌曲内容的需要有所变化,有以领唱为主的乐段,有领唱与合唱交替出现的乐段,还有以合唱为主独唱作为衬腔的乐段,歌曲巧妙地吸取了我国南北方民歌不同的风格。
(二)当代民歌题材拓展
民歌作为人民生活的镜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丰富着。每个时代都会有作为人们生活和社会风貌的民歌产生。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人们不仅改变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大量优秀的创作民歌产生了并蓬勃地发展着。
传统民歌有浪漫的情歌、活泼的儿歌、叙事风格的叙事歌,还有具有劳动气息的劳动号子、奔放的山歌、温暖的摇篮曲,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歌,表现民俗的风俗礼仪歌等,显示了传统民歌表现内容丰富,但大都是表现生活方面的歌曲。当今的民歌创作,歌曲内容更加丰富了,除了表现人们的生活歌曲,还有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风貌等的优秀创作民歌[3]74。主旋律永远是嘹亮的,颂歌永远是时代的大主题。《江山》是一首歌颂党的当代创作民歌,歌曲紧紧抓住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在表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时代精神;“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歌词写得朴实、真挚,一下子拉近了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我们需要《江山》这样讴歌“务实、亲民”新形象的好歌,它掀起了当代颂歌崭新的一页。《祖国之恋》是一首歌颂祖国的当代创作民歌,歌曲A段娓娓道来是对祖国真情的道白,歌词真切、朴实,特别是“我的生命都属于你啊,把一切交给你我无怨无悔”一句,更是作者情感流露的点睛之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沂蒙山,我的娘亲亲》是一首歌颂社会风貌的当代创作民歌,歌曲的曲调引用了山东方言语调,表达了对家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民歌虽小,但其体现的文化价值是不菲的,民歌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具有时代特征。民歌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它的形式、题材总的来说,都已经走出了比较单一、比较狭窄的空间,不断影响着当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从民歌的创作来说,研究传统民歌对繁荣民族音乐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很好地继承传统民歌这一宝贵遗产,立足于本民族的风格特征,创作出形式、题材与体裁丰富的民族音乐,使小民歌真正大唱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 胥必海,周琪芝,任红军.中国民歌同名钢琴曲之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 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