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5/04/23 08:01:36  浏览次数:18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朱冬晖

(安徽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在音乐领域,各种不同的唱法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将声乐教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和喜爱。在新时期的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三者的含义、特点和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三者融合的重要性,并针对三者融合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声乐教学;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

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在音乐领域,给音乐审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人们喜好的不同,单调的唱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做好声乐教学的创新,实现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含义、特点和关系

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民歌为基础所形成的的科学演唱方法,主要适用于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头腔、胸腔、鼻腔等共鸣腔体的结合应用,男生演唱多采用真声,女生演唱多采用假声,这样能够充分的保护演唱者的声带,延长演唱生涯。美声唱法的胸腹式呼吸,能够有效的拓宽音域,使高音演唱的音色更加圆润,气息更加饱满。美声唱法的学习应当先从元音演唱入手,追求字正腔圆。

民族唱法源于我国,是我国各族人们按照本族的爱好和习惯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以我国民族语言为基础,融合声、情、字、腔等,并伴随形体表演。民族唱法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欣赏审美习惯,在继承吸收传统戏曲民歌精华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的特征。

通俗唱法也源于中国,其声音自然,近似说话用真声,高音部分通常用假声,由于共鸣使用很少,因此音量体积较小,追求声音的自然甜美和感情的真实细腻,并且在演唱时伴随着一些肢体的动作或者乐器的演奏。通俗歌曲表达着贴近人们生活的最真实情感,利用完全正确的歌喉演唱,以日常生活语言为主,具有很强的激情和感染力,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美声唱法通常利用假声和混声,所产生的的共鸣效果比较明显;民族唱法运用真声和假声的融合,共鸣效果相对较差;通俗唱法主要靠气声和真声发音,对共鸣的要求不是很高。三种唱法在形成年代、演唱方式和审美评价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都要求唱法追求自然,发音吐字清晰,而且随着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不同唱法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1]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重要性

在声乐教学中,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进行融合,一方面是当今新时代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能够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地消除人们只学习一种模式的厌烦心理,有利于促进音乐更快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是当今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声乐教学学习的学生步入社会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往往很难找到完全适合的工作,实现三者的融合能够使其多掌握演唱技能,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当前,在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简称民美唱法,通过调整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和咬字位置,将美声唱法的发音技巧融入到民族唱法中,表现出与传统民族唱法完全不同的效果,不仅使唱法的音色更为圆润,音域更加宽广,尤其是在高音区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能够以美声唱法的科学指导为基础,建立统一通畅的声区,开发真假混声的音色,在演唱中保留民族唱法的韵味风格。[3]

(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同特点是以气进行演唱,通俗唱法中处处体现着美声唱法的呼吸方式,这样能够使演员保证充足的气息,以体现音乐的音质。要实现二者的融合,一方面要改变原有的咬字发音习惯,利用比较随意的发音来使音色回归到本嗓的音色上;另一方面要实现高低音区音色的统一均匀,避免音色参差不齐;同时在歌曲选择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尽量选择合适的歌曲,来促进二者的融合。

(三)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是民族唱法的风味和通俗唱法的方法的融合,在民族唱法的声乐技术基础上,融入通俗唱法的风格,实现经典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能够个观众以新的感受和体验,具有纯天然的美,不需要任何修饰和加工,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

四、我国声乐演唱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声乐演唱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歌手在音乐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充分地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种唱法的融合将音乐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并逐渐走出国门,以开放和包容的形态走向世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实现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成为了当今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体现,通过充分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融合教学的理念,来推动我国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1]但夏,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3]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4]李晓东.新世纪的中西之辩——对当代中国一个音乐文化问题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