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音乐文化与中西方宗教思想

发表时间:2025/05/18 02:32:59  浏览次数:30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赵 珂
(中国传媒大学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摘要】纵贯中西方音乐文化与宗教的联系,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对民间音乐和大众音乐元素的汲取上。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析。

【关键词】音乐文化;中西方宗教思想;特征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

到底中国本土是否存在宗教,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普遍通行的观点则认为最典型中国本土宗教为儒教,但儒教是否能够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仍然是一个无法定论的问题。除此之外,道教也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宗教,它和儒教分别为圣贤型和哲人型宗教。

西方宗教的神在上帝,有原罪论,宗教是一种天命,与人自身其命运有所区分,因此天人为二。

二、中国宗教音乐文化及特征

论其中国的宗教音乐,则如同中国人的性情一般广大通融,具有强烈的包容精神。首先反映在宗教本体上,中国人能够信仰来源于印度的佛教,并将佛教注入中国文化内涵,形成具有中国地域风情特色的宗教艺术,在音乐中表现为佛教里的法事音乐的应用,这种宗教音乐很少独立于宗教之外单独使用,而服务于佛教的法事活动本身,包含声乐和器乐,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其中音乐中的很多成分来源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因为以人为本的宗教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个大众性的、有目的的活动,从民间大众汲取音乐元素成为我国宗教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手段,不同于西方宗教音乐的专业性与阶级性。

中国人亦能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其宗教音乐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呼祷调、诵经调和盛赞词,其中盛赞词一部分音调保存了波斯-阿拉伯音乐的特点,另一部分则直接用我国传统曲调或民间曲调填词或改编而成。

同样,基督教也为一部分中国人所信仰,基督教在中国被称为景教,在其基本礼仪的基础上,基督教音乐所特别遵循的是中国儒家礼仪,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为中国文化吸收改造,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变体。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待外来音乐文化的态度虽然以人本性为主,但却同样兼具理性成分,同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性的让外来音乐文化适应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或者相互适应,而不是采取西方音乐文化对整个世界音乐文化的征服方式。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用其精确的数理基础力图征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表象上是理性的,而征服本身则带有鲜明的感性色彩。从本质上说,文化的不同源于各民族历史的不同,历史的不同又源于其本身地貌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这样的形态在世界诞生之初已经予以固定,形成数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征服根本无法改变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

属于中国本民族传统宗教音乐典范的则是道教音乐,道教的法事分为修道法事、纪念法事和斋醮法事,特定的法事配有特定的音乐,音乐本身不作为艺术样式而存在,却成为一种手段或是工具,目的在于实现法事的功能。这一点上来看,中国传统道教音乐也有类似于西方音乐器物化的一点性质。

三、西方宗教音乐文化及特征

西方正统宗教音乐兴起于公元476年,这一年即是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其典型特征是为教会所垄断。因此,可以说欧洲的封建社会是起始于神权性质浓烈的宗教文化。此时,欧洲全部文化被教会机构所垄断,音乐机构也成为教会的隶属,为宗教服务。米兰的安姆波罗斯最早主张用富于旋律的颂歌来魅惑教徒的心灵。而原本宗教颂歌却并不富于旋律性,曲调单一而平缓,象征教皇的神圣及庄严,增添丰富的旋律色彩后,颂歌便有了歌唱性,旋律起伏明显,更能贴近人类内心审美,这样的宗教颂歌改革,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护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间接上则为宗教音乐迈向世俗奠定了基础。

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同样从宗教意义出发,将教义歌曲、赞歌等编辑成为《唱经歌集》,并对其中的调式及用法进行严格的规定,成为后来人们所熟悉的格利高利圣咏,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

首先,音乐本身属于单音音乐,依然能够体现出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精神,大部分吸取古代希腊音调和当时的民间旋律,调式也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只是排列相反,确立了中世纪调式的基础,追求一种静穆、超脱、排斥世俗的激情。

其次,曲调本身配合歌词,歌词内容来自于《圣经》,并用拉丁文写成,用纯人声演唱,不用任何伴奏,从未出现反常规的装饰音。

最后,整体上看,格利高利圣咏分为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形式,分别用来叙事和抒情,成为后来歌剧发展的格局基础。

结论

纵贯中西方音乐文化与宗教的联系,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对民间音乐和大众音乐元素的汲取上。

中国宗教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于:吸收异域元素较多,缺乏本质上的创新,因此宗教音乐很难独立发展,并同政治分离。明显地,当中国传统社会政局动荡之时,宗教显示出发展迅速的趋势,外来宗教也很容易进入本土,为本土吸收。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而宗教却和艺术蓬勃发展,思潮涌动。但国家统一,新王朝建立,又一次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时,所有的宗教则必须让位于中国最传统、于汉代时期最早巩固的儒家思想,钱穆先生认为宋朝以前,统治者在朝当政时,信奉的是周公,而在野则信奉孔子,不论周公还是孔子,都有一个思想核心为“礼”,这一思想核心贯穿中国宗法社会数千年之久,影响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各个艺术门类,音乐上集中体现为礼乐精神,然而在文化普及方面,周公显然不如孔子,因此儒学才得以发展,并由于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被遵奉为百家之首,此后儒家势力继续壮大。在宋朝以后,在朝者干脆直接改信奉周公为信奉孟子,而孟子则是儒家学说的第二代传人,甚至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如此发展之态势,才有后人关于儒教之说,那么儒教的音乐,也自然而然回归到中国传统音乐——礼乐思想精髓上来了。

西方社会政教合一,中世纪,教皇本人则成为实际上的国家首脑,权利凌驾于皇帝之上,而宗教音乐本身为了更好的用于统治民众,不得不一次次拉进与民间音乐之间的距离,因此间接导致欧洲社会信奉宗教人数增多,甚至宗教信仰

成为全民族思想主流。

欧洲宗教音乐在改革同时,有些则能够独立出来,甚至将来成为一种音乐样式,巴赫的复调音乐便是一个典型范例,它与主调音乐对应,成为划分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个标准,并为和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赵珂,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艺术学、音乐学。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