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5/11/08 16:22:34  浏览次数: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任艳梅 秦雪峰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向往程度也大大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人们关注讨论。本文将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目前声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问题以及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三方面论述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这一命题。

【关键词】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方法是运用知识结构与生产生活实际加以结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大的提高个人能效,增强素质能力,在生活实践,市场生产上立于不败之地。

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佳,与社会接轨快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对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其中既包含专业素质,也包含身体素质,精神素质。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员工不只要有高超的工作完成能力,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精神力作为后盾,否则,在工作中会很容易掉队。现代企业对于团队的要求也越加严苛。应用型人才不仅仅在个人能力上强,它们还具有敬业乐群的精神,能够高程度的配合队友工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实施。

在声乐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人之成才”“人尽其才”。人的成长是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下缓慢的发展过程,声乐教育因其特殊性更是如此,因此,在声乐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发挥学生优势,专注培养,持久培养,科学培养。

二、目前声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中国,声乐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面临的就是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教育有其固有的学院性,固定性,不变性。就是说,学校有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教学目标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就导致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固定的教学手段,难以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乐理知识,歌唱理论,但并不具体实践,导致学生会认谱但唱不好,会演奏乐器,但别有观众别上台。这样的声乐教育主要是满足以往的社会对于音乐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培养表演性技能。然而,就今天的社会而言,这不仅是浪费了人才资源,更是浪费了国家资源。为什么呢?一方面,学生在声乐教育中无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不了应具备的技能,导致要面对“就业难”“难就业”的境况;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声乐专业人才,企业找不到能胜任岗位的员工。使国家投入到声乐教育中的精力与资金付之东流。

(二)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培养目的过于单一

目前声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培养目的过于单一,教育理念落后陈旧,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属于“重技巧,轻理论”,教师将注意力都放在学生乐理知识的提升上,并且“重技巧”重视的还仅仅是专业技巧,完全不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其教育结果也就不容乐观了。

(三)教育方式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教育方式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不创新,在现代声乐教育中,学习的曲目,乐理知识都很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编曲这些实用知识很少涉及。二是教育方法无趣味,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缺少指导性的教育,不能与时俱进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三、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一)改善声乐教育结构,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

改善声乐教育结构需要学校,老师,学生树立知识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增强教学的就业性,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化声乐教育结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使学生人尽其才,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自己能力增强的欲望。建立声乐专业院校与声乐职业院校的“立交桥”。虽然普通声乐院校与职业声乐院校的培养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为我国文化事业,声乐事业添砖加瓦,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育思想,完善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思想,完善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学习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第二,推行校企合作的弹性教学制度。第三,更新声乐教师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第四,奉行声乐专业教育与声乐职业培训并行的教育体制。

(三)加强政府对声乐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应用型声乐教育人才提供条件

加强政府对声乐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应用型声乐教育人才提供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举措,声乐教育课程本身就有耗资大的特点。因此,国家可以根据财政收入加大对声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存在着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的同时,也有很多非常举措可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培养。笔者对于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也许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声乐教育的不断进步,这一论题被更多的人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力斌,李志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志毅,李勤勤,蒋开文.论音乐教育的“多冗化”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9.

作者简介:任艳梅( 1974— ) ,女,内蒙古赤峰人,大学本科,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秦雪峰(1976—),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首都师范大学在读艺术硕士,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合唱指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3511203278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