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鑫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涉及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视唱练习所占的比例却较少,这一现状既不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有鉴于此,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视唱练耳的课堂中,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视唱练耳;文化自觉;文化认同
视唱练耳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设置中,视唱练耳不仅音乐学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舞蹈学的必修课。根据《山西大同大学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舞蹈学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开设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24学时,第二学期32课时,总计56课时。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在音准、识谱及节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在对舞蹈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以灌输理性和教条的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音乐之美的体会和感悟,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在有效地教学时间里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视唱水平和理论知识是我们目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普遍难题。笔者认为,如果在视唱练耳课堂中尝试引入民间音乐元素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说唱以及戏曲五大音乐类别;在调式方面,既包括了五声调式,也包括五声性的六声调式及七声调式;在旋律方面,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相比西方大小调而言,民族音乐旋律更加自然流畅、细腻婉约、特色鲜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了众多与西洋音乐不同的音乐特征,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很好地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一方面可以避免目前西方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占绝对比例而造成的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民族民间元素也能使学生领略到不同的音乐之美。丰富的民族民间元素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世界音乐多元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中掌握领域更宽、涵盖更广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内容现状
当前,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我国视唱练耳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程度并不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材中这一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如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选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许敬行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一)》修订版,经过仔细统计,在这本教材中,西洋大小调式的视唱作品占到总练习数的87%,而中国民族民间调式作品仅占了13%。纵观其他版本,由上海音乐学院教研组编写的《单声部视唱练耳》这套教材,中国民族调式的作品所占比例为27%;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熊克炎编写的《视唱练耳教程》涉及到民族传统调式的音乐作品占14%;而中国民族调式视唱作品所占比例较高的是陈雅先先生编著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达到40%。此外,不仅仅是教材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倾向于西方音乐作品,所有教材中有关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作品也只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既不全面也不丰富。其中以民歌作品所占比例最大,诸如其他民间音乐类别,如戏曲、歌舞、器乐等体裁在教材中极少体现,甚至民间说唱音乐作品完全未涉及到。所以针对这一教学现状,专业工作者应该整理选用更多的、更为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把这些民族调式的作品有效地运用到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材和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够在视唱练耳的课堂上有机会来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二)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方法现状
视唱练耳课堂是音乐高校的综合课堂,既要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不仅仅包括掌握西洋音乐大小调等音乐理论,更应该帮助学生实现民族民间“音乐自觉”,即了解本民族传统的音乐内容、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等相关知识,所以关于民族音乐的视唱及听辨以及相关的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们目前的视唱练耳课堂往往会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单纯地把它当成了一门技能课,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各个科目的教材都是统一的科学系统,所以除了丰富本门课程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外,还要注意视唱练耳教材与其他教材彼此的横向关系,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即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专门科目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练习,而是把识谱教学、听辨练习、节奏感训练、音乐表现能力等视听训练与多科目理论知识的讲授相结合。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时让学生理解并习得我国传统音乐理论,体会并掌握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背景知识和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视唱、听辨音等能力进行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单纯运用西方音乐理论来分析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框架中。如果教师对于不同民族特色和音乐风格的作品进行透彻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独具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包容性,同时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也能达到既增加乐理知识、提高视听练耳水平,又能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民族舞蹈编排和作品理解等多重教学目的。
二、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价值
(一)丰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目前大多数视唱练耳教材都是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乐理知识也是以西洋音乐大小调体系为主线,所以无论是学生视唱和听辨音能力的训练,还是乐理知识的涵盖范围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狭隘性。增加民族民间元素所占比例既可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能拓宽其音乐知识的覆盖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视听辨音训练手段来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如在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民间音乐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作品来做节奏方面的训练,远比传统教学中只利用钢琴作为训练方式更具多元性;利用戏曲或曲艺作品的旋律模唱练习也可以增加舞蹈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难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也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于民族民间音乐氛围中,在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海洋中畅游,从而了解本土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具有民族性,同时,它自产生之日起也具有了多元性和包容性。民族民间音乐多与音乐创作者所经历的民族习俗、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等关系密切,而这些传统音乐得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的民间艺人口中传唱,并在传唱过程中依据个人喜好或受众的艺术审美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处理。在传承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既可通过乐谱记录,也可以没有乐谱,而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流传在特定区域或受众群中,受到本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喜爱,也成为了整个民族和族群的集体记忆。民族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其经久不衰、始终活跃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纽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具有了多样性和地域性,如何让学生在练好视唱练耳的同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同体裁类别的音乐特征和音乐风格,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实践的。在本学院舞蹈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作为主讲教师,我也尝试着把大同地区特有的民间音乐运用到课堂上,比如大同“耍孩儿”、阳高“二人台”、浑源扇鼓、广灵秧歌及北路梆子等,从音乐的表演风格、调式特点和唱腔曲调等多方面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在建立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再来模唱音乐曲调、模打音乐节奏,最后又利用舞蹈专业的特点,让学生们尝试去表演、去实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实现了因地制宜、利用地域特色文化来开展教学,对我们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推广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民族血缘、民族身份认同等具有重要的传录作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重大价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着的丰富珍贵的文化宝藏和文明资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宝库,而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利用和教学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所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感知中国的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实现“音乐自觉”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实现民族文化认同
“长期以来的西洋大小调体系的训练,使我们遗忘了民族音乐的精华。……我们民族的音乐不能丢,我们要以我们民族独有的特色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这绝不是西洋大小调所能办到的。”①正如居其宏所说,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视唱练耳课堂充斥着西洋音乐作品和理论,使得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也日益严重,学生的音乐思维模式也被西洋大小调体系所占据,导致他们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甚至连了解的兴趣都没有。有鉴于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让学生大量接触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掌握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理论,让他们对包容众多民族和地域的音乐文化产生兴趣,甚至喜欢上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并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以积累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把更多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视唱练耳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是萌发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志向,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和音乐成果,积极向世界介绍推广这笔珍贵的艺术财富,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自尊心,从而实现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
三、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中流淌着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它产生并发展于人民劳动、民族生活这一肥沃土壤,接受人民的情感、理想、智慧等滋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音乐乃至世界文化、世界音乐的艺术瑰宝。在当前流行音乐占主流、西洋音乐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中,音乐教学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要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这片沃土,选择更多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多层次的民族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的认知、提升民族音乐审美情趣。在吸收国外先进优秀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做到回归本土,既能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也能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实现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同时也有能帮助学生在实现民族“音乐自觉”的基础上做到“文化自觉”,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注释:
①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4.
[参考文献]
[1]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佟鑫(1983-),女,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