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手型很重要吗

发表时间:2025/01/10 10:05:16  浏览次数:91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手型很重要吗?(《五岁小女生AMY学琴手记》第20页)

你的疑问在国内的钢琴教育上很有代表性。

在我接触的国外钢琴教学中,从日本、美国回来的朋友孩子学琴都没有讲很多手型的要求。

有时候想太多就什么都做不了。

中国人太多,又比较聪明,所以把技术分类分项目训练,效果在前期很明显。但是目前普遍问题就是不论业余还是专业,学生仍然音乐素质不高,培养的都是打字员和鹦鹉。对于调性色彩和音乐本质的内容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取悦音乐或者让音乐深刻的感动自己。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教育角度和氛围的问题,学琴的每个人都不能逃避,也包括我。我的音乐学院同学和钢琴教研室的同行大多都无法很快的解释乐曲的布局安排、作曲构思,更不提在琴行教学的初入行的毕业生,这也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和声和曲式,天天苦做题,这些在音乐学院的教学力度不大,毕业就忘了,还没有到融会贯通的深度。可是这些都会在后期造成很多问题:无法清晰背诵复杂的作品、无法快速视奏复杂作品、无法体会作曲家藏在作品中的秘密和精髓....这每个问题的存在都如同巨石,堵住了通往音乐天堂的路途。但是大家对于手指技术倒是能侃侃而谈,因为这个和学习音乐内容相比,并不需要那么艰辛的努力。

为什么钢琴家能一下午就背下整整一条奏鸣曲——足足二三十面的谱子,不是因为他们有特异功能,是因为基于对作曲结构的理解。比如在学生眼里一条乐曲有两页,而在我眼里,就只有两句——乐曲ABA结构,AB两段的主题各一句,我只要一看就知道后面大概是怎么回事、在哪里重复主题、在哪里有主题的对题和答句,并且长期的学习,我能够通过音乐的走向来感知强弱,所以强弱记号就能一扫便知。所以谱子一上来,不费时间就能马上弹出来。但这些只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钢琴家对音乐结构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就更容易简化信息量,在大作品中,看起来几十个乐句,在他眼中就是自然的一句,因此就非常快了。

因此我们从小朋友做起,对于每句音乐进行描述和想象,这样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了故事,音乐就变得生动简单。

我觉得作为家长陪练,多陪孩子唱唱旋律,有非常多的好处。孩子说话和钢琴是一样,刚开始都咿咿呀呀很断续,到成熟就连贯了,而在我的经历中,发现,学生唱的和弹的一模一样,唱得不连贯,弹的也是这样。唱得连贯了,弹起来就连贯。包括我发现身边的同行也是这样,唱的和弹的一样。唱的连贯是需要气息贯穿的,弹琴也是这样相似。

同样,这样对于孩子为什么要提腕也是有帮助的,提腕就是“呼吸”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提腕来放松手臂手指肌肉。让孩子习惯了连贯的唱以后,内心也有这样的旋律线条跟着琴声默唱,到了自己要换气的地方,就伴随提腕,换气是“松气”,提腕就是“松手”。这样就不会有强加上去的生硬动作的苦恼了。

除了在帮助孩子理解音乐或者胡编音乐故事, 在初期技术上,支撑的增强是大家都知道的,除此把握住这两点就不错:一个提腕,一个断奏(吊手指)。提腕是完全的腕部动作,这对于后期的发展很重要,它结束了手指硬梆梆弹奏的状态,让声音时而硬朗时而柔和。因此夸张的提腕在早期是必要的。包括数拍。这就像我小时候非常讨厌的抄题目一样,觉得好像没有必要,但是强行提高审题的效率。至于,吊手指是强化各关节的支撑,这个也是很需要的。

至于高抬指为什么没有强调,因为不用强调老师普遍也会非常重视。

其他的,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自然怎么来。别人的动作都是别人的,刻意的模仿需要基于理解。如果不理解,就不要模仿,这样比较安全。比如一个人在凝望,如果不理解这个动作的延伸感,单纯的两眼发直,就会送到疯人院,呵呵。

孩子学琴不同于文化课学习,它是一个智能和体能综合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幼儿,比如拿筷子的姿态不对,不是一天讲明白就能做到的,但是随着时间和能力的增长就能够慢慢拿稳拿对。所以孩子学琴也这样,一个问题不可能彻底漂亮解决,都是慢慢体会发力的过程,等到一个阶段,就是一通百通,发力感觉和反弹感觉找对了,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很多问题都一并消失了。因此,能做的做了,就行了,高高兴兴的,不要急,这和文化课学习不同,不是一个章节一定要消灭特定的问题。这个感受发力的过程对于小朋友们需要时间。等过了初级阶段,孩子才能够提什么解决什么。

种子入了地,还怕它不发芽吗?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