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接触专业的乐评作者或音乐演奏家,总觉得他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对不起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与尊重。后来自己开始写乐评文章,才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音乐的真正素养,是打从内心与音乐家艺术心灵的真诚互动,与你的音乐专业能力是独立的。这也是我个人放弃专业学术研究、改走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主要心路历程。
专业能力只能获得『正确性』与『严谨性』,在专业研究中可以获得非常有意义的成就。但是音乐感受是普遍全人类心灵之共同资产,几乎难以探讨『正确性』与『严谨性』,只能谈论『深度』。以前常常说我只听3B2T(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札特、舒伯特),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不听3B2T的人就是没水准没深度』,而是『苏友瑞这个人只有谈3B2T的音乐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说,你要我谈萧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现代音乐中的梅湘或凯吉,我照样可以利用音乐知识或CD唱片去出一大堆东东。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层的音乐心灵共鸣,只有谈论3B2T我才有办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当然了,现在全力研究法派古典音乐后变成3B2T1F,名单上又多了圣桑、拉威尔、皮尔奈、浦朗克、夏布里耶......慢慢来,慢慢增加。
同样的,一个专业的演奏家、专业的乐评家,他常常只是被训练成『正确性』与『严谨性』很强的音乐人士而己,是否具有真正能感动人心的深度?不无疑问,甚至经常没有。当我们不会被专业音乐知识唬住的时候,便不可能被『只有正确性、知识性而无深度』的音乐态度所感动了。
※ ※ ※ ※
以此标准而言,事实上我在专业音乐人士群体中不见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单纯爱乐者群体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与共鸣。因为,前者常常只能让音乐成为职业或知识,后者较可能让音乐成为生命与心灵。
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只是『正确性』的广度之差别。我只会谈3B2T1F,所以我绝对不够专业。吉利尔斯的钢琴诠释诸多音乐家作品皆成典范,那才是真正的专业;阿胥肯纳吉也能正确地诠释、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样非常够专业。但是从深度音乐心灵而论,小弟一直期许自己谈论3B2T1F能具有深度,也尝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而吉利尔斯也是具有深度的伟大艺术典范,即使我现在己经知道他的演奏有很多错误,照样可以让我感动。但阿胥肯纳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嘛....不如放电脑MIDI.....。
当然了,要论及真正严谨又正确的演奏,甚至在阅读总谱后乖乖承认那是绝对权威的『唯一正确演奏』,这就不可能在非专业人士中找到了,只有专业如蕾菲布(Yvonne Lefebure)才有可能到达如此崇高的水准(这部份会日后专文论述)。不过,那可是八十多年从不间断的演奏与教育而得到的永恒典范;别说非专业人士达不到,专业人士百年内照样没几个人有此水准。因此非专业人士这点缺憾,可以约略先放在一边。
换句话说,谈及音乐的『深度』,太多人的音乐素养都远胜过名演奏家,只是没信心(太过自谦?)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实地经验过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相处,更敢拍胸腑保证上述思想是真实的:我宁可在『非专业』的一般音乐欣赏者中去寻找深刻的音乐心灵共鸣。
在以上的思想基础下,『版本比较』成为可能。正因为我们对贝多芬的『深度』感受高过阿胥肯纳吉的演奏,所以能判断出他远逊吉利尔斯甚多。当然阿胥肯纳吉对于某些音乐作品的音乐素养深度又高过我们,所以我们会觉得那些录音也是典范。
※ ※ ※ ※
因此,一个音乐欣赏者如何真实地、直接地面对音乐带来的真实感受?就上述而论,他只要『真诚地展现音乐经验』,不必学会音乐专业知识、不必学会乐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学会我这种文字;他只要真诚面对他真心喜欢的音乐,从心灵深处体会这种音乐深深感动他的生命,他就是一个『深度』上常常超越许多专业音乐家的音乐欣赏者。
当然了,这种判准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才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判准。不过,就是因为网路得以自由分享个人的异想天开,所以更容易遇见开放的心灵散发深度的音乐感受,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在网路上寻找深深的音乐心灵相遇。如何相遇呢?当我真诚地写出自己对音乐经验的分享,然后遇到一些人,他虽然可能写不出文章来,但是他能正确感受到我的经验中最重要的焦点,并且给予简短但准确的回应;OK,我们的音乐分享己经超越了专业音乐家之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