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老师教钢琴,因此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1999年我回国任教,之前有10年时间在德国学习,其中8年时间我都在教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国籍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德国教学法中的一些利与弊,现在与大家一起共同讨论一下,也希望为中国的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找出一些新的动力。
同国内的孩子相比,德国的孩子要轻松得多,快乐得多,这跟民族传统和历史背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德国他们比较注重顺其自然,100个孩子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就很满足了。如果孩子没练好琴,家长就会直接告诉老师:“同孩子聊聊天就可以了,孩子这周没练琴。”这样家长很轻松,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可以说甚至有些是很懒惰的。而国内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勤奋,家长也很配合老师,很重视孩子的一举一动,自古到今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潜意识地存在着,为了给孩子的前程铺路,有些家长就强制性地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管孩子的兴趣怎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很大。所以让孩子学钢琴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让他们觉得钢琴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样孩子坐在琴边就不会眼困,不会烦躁,就不会只盯着时钟而是真正地乐在其中了。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掘孩子的创造力、发挥想象力,是德国钢琴启蒙教育最显著突出的特点之一。
如何培养兴趣,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需要较长时间并且要有耐心,有办法及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成功。首先,德国的父母的心态是不会强迫孩子一下子就要学会弹这个弹那个,孩子的练琴时间也不会太长,大概有30分钟就够了,而且还分几次完成。因为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就算他再有兴趣,时间过长也就慢慢变成没有兴趣,只是在应付,这样效果不大,浪费时间。作为老师在授课时用词很简单,生活化,很生动,甚至会手脚并用。比如在讲舞曲时,孩子在弹,老师可以在一旁跳,或干脆和孩子一起先跳一段,让孩子体会一下舞蹈的动作及它的节奏感,然后再在琴上弹,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弹琴是如此的简单好玩,这时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一分。
德国的教学中自愿学的较多,强迫学则几乎没有,他们对于一个初学者不会要求弹音阶、哈农、练习曲,但他们会从教材中让孩子明白音阶的组成,和声的概念,甚至要求孩子尝试着去即兴编配,自己寻找左手的和声,在上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这些训练,或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玩即兴伴奏,而那些曲子都是孩子喜爱并且又听过的,这样的钢琴课孩子很喜欢上,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因为教材用得好,而上课时老师可以和学生聊天、讲音乐家的故事,一起玩音乐游戏,最后只改下一些错音,这一堂就这样上完了,不会强迫学生做基本练习、抬手指等这一类无聊又无趣的东西,那学生自然就会感兴趣了。
在德国教学法中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当学生弹错时老师不可以直接地说出来,要用尽一切词汇、一切办法让学生自己知道他弹错了。这样的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耳朵独立地辨别错与对,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练琴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自卑的感觉。如果学生一弹错,老师马上就搬出一副像法官在判一个罪犯死刑一样的嘴脸来说:“你错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跑光了,自信也没了,开始自卑起来,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哪还会对学音乐有兴趣呢?
德国的启蒙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年龄小刚学钢琴的孩子也一样要求他们尽快地学会各种音乐理论,他们的钢琴课其实不是在学弹钢琴,而是通过钢琴这一个乐器来学音乐,钢琴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有很多入门的学生琴不一定弹得好,但音乐知识却比较丰富。在课上老师给学生的是以不同形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等,使他们获得又有趣又有用的音乐知识,而真正坐在琴上弹的时间可能只是几分钟。当然,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不仅会弹,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的知识要全面,要懂和声、乐理、即兴、儿童心理学等以及如何组织好一堂课的能力。所以德国把演奏专业和教育专业分得很清楚,在教育专业中学位越高,教学对象的年龄就越小,因为对越小的孩子老师的水平就要越高,知识就要更丰富。我认为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心态要一致,不是强迫性地学习,而一切要从兴趣出发,通过授课的形式,用词、教材等几方面来激发出孩子的兴趣。
德国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放松。谈到放松,我相信这一点中国与德国是相同的,在中国我们的老师也非常强调放松的问题,因为放松会直接影响到用力,用力又会影响到声音,音乐其实就是声音的艺术。我在德国听过很多德国小孩子演奏,他们并不一定弹得很优秀,程度不一定很深,你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在技术性、音乐性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声音与风格却都显得比较舒服、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方向性问题。而中国的学生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是欠缺的,甚至存在着方向性问题,而且并不重视它,只顾着练技术、练完整,没有将学音乐作为目的。我本人认为声音与风格应该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一切学习音乐的手段都应先从声音与风格上入手才能不走弯路,才能正确地、简单自然地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但讲声音就要先讲放松,首先让学生体会真正完全的放松是怎样的,手臂完全松软的垂下,没有了生命力,像人睡着时的状态,这时才是真正的放松。往往这一阶段老师要帮助学生,将学生的手臂抬起再掉下,不让学生用力,让他只是感觉到手臂好像已不是他的了,一定让学生记住这种感觉。一开始可以不在钢琴上做,让学生离开钢琴站起来,两臂垂下,老师再帮他抬起掉落的手臂,让学生体会这种感觉。我发现学生离开钢琴会较放松,一坐到钢琴边就会紧张,这是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钢琴是一部很难掌握的“机器”,他控制不了它,所以产生心理作用,自然就紧张起来了,做老师的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感觉到用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才能控制这部"机器",才能让这部“机器”发出歌声,越紧张反而越学不了。当学生体会了这一阶段没有琴时真正放松的感觉,这时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坐到钢琴旁,让学生保持第一阶段感觉,老师帮他抬起手臂,然后放手,让手臂自然地掉到琴键上,无所谓多少只手指,什么手指,什么音,只要有声音发出就行,甚至用手掌掉到琴键上也行。这时老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刚才弹琴时用了力吗?这个声音好听吗?弹琴是不是很简单呢?”这样学生会一下子感觉到原来这部“机器”并不可怕,自己那么快、那么简单就能弹出声音了,这时学生就会对学习钢琴增加了兴趣。你看,还是离不开兴趣这一点。
第二阶段一掌握马上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让学生自己把手臂抬起掉下发出声音,也是不管多少只手指、什么音。这时大家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学生会问:“你让我手臂无力,那我如何抬得起手臂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让学生走一走路,你反问他:“你走路手臂时用了力吗?为什么没有用力你的手臂会动呢?”这是通过手臂与肩膀关节的惯性运动使手臂动起来的,并不是手臂本身肌肉用力的原因。通过这个走路的试验,学生的疑问就解除了。这时老师可以再用别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比如手臂抬起掉下就像抛东西的动作一样,当你随意地将一件物品抛掉后,你的手臂也就自然很快地掉下,这种感觉正好就是第三阶段所讲的。你不用抛,可以用扔、甩等动词,希望其中一个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抛起掉下的感觉,在这里大家一定发现我用了很多次"掉"这个字,因为掉的速度是很快而不需要用力的,我认为不用力,用自然的重量——手臂本身的重量掉到琴键上所发出的声音是好听的、有弹性的。所以这个“掉”字很重要,放松与不放松的区别也就在这个字上。因为一件物品掉下来是不受任何控制的,没有故意用力的,速度很快地落下,产生的声音是因为物品本身的重量。比如拿一支笔,一个火柴盒,一本谱子等等任何一件物品,让它掉在桌子上,所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你用力的、故意的,而是物品本身的重量。同样弹琴也应该是这样,才能称为放松。一旦你故意、有控制,也就是有力的了,这时就不会放松了。所以弹琴不能用落、放、飘、拍、打、敲这些动词,而要用“掉”。用词恰当可以让学生迅速领会,这点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第三阶段完成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松紧结合。这也是最困难的阶段,需要用长时间来学习的阶段,但这一阶段如果完成,学生也就具备了可以进入专业学习的条件。所谓松紧结合,也就是弹琴时手指至第三关节要时刻保持着“一级戒备”状态,而手腕至大臂却要保持放松状态,这两种状态在弹琴时是同时存在的。如何让学生弹琴时手指有力,手臂却无力呢?这也是最难办到的。
或者我们在这一阶段要用更多的试验、更多的办法,更多的说明才能使学生领会这一感受。
办法一:让学生把手指勾住琴谱架。先用二指,然后三指依次轮流地使用一只手指勾住,之后摇动手臂,让手指勾紧,手臂却放松地晃动,就像玩单杠,两手抓住单杠,身体离地惯性地晃动,让学生明白手指虽然勾住了,有力的,但手臂是可以自由放松地动的。在谱架上试验完了,就在琴键上用同一感觉去做。
办法二:结合勾谱架,再用圆规来做说明。勾住的手指就像圆规的针,要站立住,但又不能把纸弄破,同样手指勾住谱架不能掉下,但又不能过分用力以致将琴盖拍下来。这时手腕就像圆规的笔,来画一圈,笔在转但针不能动,手腕在转圈但手指不能掉下来。办法一与办法二的结合能使学生较快地体会这种前紧后松的感觉。
办法三:让学生站起来,然后拿一个书包,有一定的重量,让学生用一只手指勾住书包的带子,有一定的重量,让学生用一只手指勾住书包的带子,而书包是离地的,学生的手臂是自然垂下的,这时学生能体会到手臂自然垂落的放松及手指勾住有重量的书包时的紧张。感受这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
办法四:老师用手指抓住学生的手指,准确的说只是手指与手指之间勾住,然后用力摇动手臂,手臂越柔软越好,摇得越快越好,这是在运动中寻找松驰,手臂不能僵硬、摇不动,但两边的手指又不能松,因为一松就会分开了。
办法五;又一说明,把手指想象成衣架的钩子,手臂就像衣服,衣服是软的,风一吹衣服就会飘动起来。但衣架的钩子却要勾住绳子,不能让衣服连衣架一起被风吹走。
办法六:让学生走到墙边,两只手按着墙,做站立状的掌上压。但只用指尖支撑,手掌不贴墙,像手指在琴键上一样。当身体的重量压到手指时,不要马上用力顶回来,保持一段时间,同时摇动一下肘子,看能不能够放松,而这时手指是撑住的。这样让学生体会全身的重量只是靠手指在支撑住,手臂、肘子都是放松的。这种办法同时可以体会到两种新的要求:一是手指的支撑力,支撑对于放松是很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支撑才能有放松,而支撑点是在第三关节;二是手型,不管什么样的手型,手的第三关节必须凸起,不能塌下。往往学生只顾着第一关节要立住,却忽略了第三关节,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还有就是手腕支撑、脚支撑等,我在这里先不谈,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谈一谈支撑这个问题。
办法七:又一说明,把手臂比喻成水管,水管是用铁做的,但中间必须是空的,所谓放松不等于是软弱无力,则是空的意思。把重量和力量比喻成水,水通过水管流到了水龙头,水龙头就是指尖,要把水从水龙头流出去,也就是要把重量力量集中送到指尖然后弹到琴键上。水只是通过水管而已,并不保留在水管中,这一点很重要,力量绝对不能在手臂上,一定要全部送到指尖,手臂必须保持是“空” 的。
办法八:把手臂比喻成一条道路,手指比喻成前线的士兵,重量力量就是弹药粮食。“士兵“要时刻保持着一种紧张而敏捷的状态,但没有“弹药粮食”是没办法打仗的,所以需要有一条完全通畅的“道路”把弹药粮食运送到前线去,让“士兵”可以随时打仗。前方要紧张,后方要通畅,仍然是强调一个松紧结合。
办法九:让学生把两脚绕住琴凳腿,离地,这时学生就失去了重心,然后两只手准备好,身体向琴一靠,那全身的重量都就靠两只手支撑在琴键上,这时学生能感觉到重量都在手掌上,有了这种感觉后再逐步把手掌变成五只手指尖。这样学生两脚离地,身体向前靠由五只手指支撑在琴键上,使钢琴发出声音。
办法十: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弹琴和蹲下来弹琴。站起来弹时学生的手臂是自然垂落的,是放松的,这样比较容易感觉到力量送到指尖的弹奏方法;蹲下来弹时因为琴比人高,学生必须把手指挂在键盘上弹奏,这时能感到手臂因地球吸引力往地下垂落,全靠手指挂住,不然就会整只手掉了下来。这样孩子会强烈感到手指挂住支撑住的重要性,绝对不能松懈,而臂却因地球引力松驰地向下垂吊,做到松紧结合。
前面我列举的10种办法可能只是体会最后阶段--松紧结合的一些皮毛而已,别的老师也能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抱住一个宗旨:解决放松问题,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一课。
在德国,学生是不必强调抬手指的,这样学生更容易感到放松。中国的学生却要抬手指,甚至把手指呆在空中准备,增加了紧张度,就更加难放松了。德国的学生不用在抬手指、手指站立等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它知识,同时抬手指等这些技巧问题是很枯燥的,很花时间的,这会减少孩子学琴的兴趣。在德国的父母脑中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为音乐家,只是想让孩子多一点爱好,多一点修养而已。中国的父母却是相反的。我本人并不喜欢德国的这种学习态度,兴趣固然要有,但玩的成份过重就显得没有责任心,也不容易树立恒心。所以在德国有很多孩子学习各类课程,但没有一门能学得好,学习时间长。反之,中国的学习态度却又太专、又太呆板,可能到最后孩子只会一门,别的却什么都不会,不能全面发展。往往在音乐的领域里并不是人人都能成才、成家的。精的这一门不能成家,别的又不会,那他们将来能做什么呢?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要认真考虑这一问题。
我认为对于孩子最为讨厌的技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完全像德国那样采取玩的方式也是不行的。学一门学问一开始就要规范。不管将来搞不搞这一行,一开始学就要从最正确最自然的入手,不能随便、马虎,学错了再重来,只能是浪费时间。就像我比喻的,学基本功就像打地基一样,地基打得好,过几年后再盖房子也可以;地基打不好,马上盖好房子将来也会倒塌的。对业余学生,甚至肯定将来是不搞这一行的学生,我也会用最专业的要求来要求他,希望他通过对音乐规范和专业的学习来影响他其它专业的学习,将来若成为别的方面的专家,说不定其中会有音乐学习经历的功劳呢!
在强迫孩子练习哈农、音阶、练习曲等基本功时,不要忘记同时也要给孩子弹一些富有音乐性、旋律性、好听的曲子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来消解一下他们对技巧训练的抵触,甚至还可以作为诱饵,如果他们没练好基本功,那老师可以少布置一些他们爱弹的曲子,如果这周练得不错,那就可以多布置些,让孩子们感到只有当基本功练好才能去弹那些好听的曲子。
其实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基本功让孩子感到一点都不枯燥;一个差劲的教师却可以将一首美妙的曲子处理得一点味道也没有,像在弹手指练习一样。总之,老师应设法用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方法去教导孩子,让孩子感到平常生活怎么样,弹琴就怎么样。在这里,我想引用安图尔·鲁宾斯坦的话:“艺术必须是素朴的,否则便不成其为术。”为什么莫扎特写出来的音乐都那么素朴?要达到这一点是要经过艰苦工作的,然而又决不能叫人感觉到那种艰苦?所以为什么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那么的难弹,因为人们想得太多、太复杂了,返朴归真才是对音乐的忠诚。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从一开始学琴就领会这一真理。一切都要素朴自然,声音要如此,动作要如此,演奏方法要如此,音乐更要如此!德国教学法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是德国启蒙教育中的第三个特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上所谈的德国钢琴启蒙教育的三个特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我,一环扣一环,从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在德国启蒙教育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个重要方面,我希望我们能把德国教育好的一面与中国教育好的一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使兴趣与规范并存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音乐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创造出一块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