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周
教材:
《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第三册P4-7,5首乐曲。
增补:(1)第一组手指练习1+…( ),第二组手指练习1︵+…
(2)四音音阶:FCGD;大调音阶(双手连接):FCG。
写给贝贝妮妮:
一、回课。
第二组手指练习要加强练习。
二、低音谱表第一线G位置的音符GAB。
教材P5预备练习左手谱,听王老师的演奏。找到新的音符GAB,熟悉低音谱表的位置。
教材P10“练习题”,低音谱表第一线G位置音符音名辨写练习,三个G位置的移位书写练习。
三、乐句。
我们说话是一句一句说,音乐表达也要分成一个个乐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乐谱上方的那条长长的弧线就是乐句线,和我们通常在乐句结束打的 ’记号是一个意思。第三册教材的前3首作品都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试着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演奏不同的乐句。
认识四种力度记号:f,p,mf,mp。跟王老师一起练习不同力度的表达。
四、教材P7《手腕断奏练习》。
听王老师演奏两遍,第一遍只用非连音,第二遍按谱奏出所有断奏。比较王老师的两遍演奏有什么不同?(第二遍的音符有跳跃感,有弹性)
断奏技术,就是俗称的“跳音”。它以非连音技术为基础,手臂落下和手指支撑不变,增加了手腕提起的动作。在非连音的演奏时,每次提起都是用手臂,断奏增加的手腕动作可以让提出更迅速敏捷。
用非连音练习第1-4小节的右手旋律。
模仿王老师用断奏演奏这四个小节旋律。保持手臂手指动作不变,手腕动作幅度不要大,关键是要控制好动作的时机,手指触键的同时。手腕的动作方向是向上的。有人把断奏动作比喻成“拍皮球”,这是不对的,断奏的动作感觉是把“手”变成一个皮球。手臂的重量落下去,手腕的弹性让它反弹起来。这样的演奏是最简单最自然的。
练习第5-8小节的左手旋律。用非连音和断奏对比练习。找准手臂、手指和手腕的动作要领。
注意节拍,不能把所有音符弹得一样长,那就成了三拍子。
这首作品练习的时候要用两种触键方法演奏。(标注 表示用非连音演奏,标注 表示用断奏演奏)
五、教材P7《有些人》。
听王老师的演奏。这首作品是什么调的?(G大调)
跟王老师一起练习右手的旋律,弹好断奏的音色。
左手伴奏声部的双音可以用贴键的方式演奏,包括第7小节的两个双音。贴键时要先把手腕放到底,略低于手掌,给向上的反弹留出空间。第8小节的三个音建议用“落下”的断奏。
双手合练1-4小节。
六、第一组手指练习的断奏。
我们前面学习的第一组无谱手指练习也可以用断奏练习。跟王老师一起练习。
七、小结。
今天的学习重点是断奏的触键方法,它可以获得富有弹性、活泼轻快的声音。和非连音技术相比,断奏技术的手臂和手指动作不变,只是增加了手指离键时的手腕动作。断奏技术要和非连音技术作对比练习。
力度对比是钢琴音乐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我们在手指练习时进行的声音变化就包含了力度方面的变化。本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力度记号,以后的弹奏中要注意乐谱对力度的提示。
八、课后作业。
(1)第一组手指练习1+…( ),第二组手指练习1︵+…
(2)四音音阶:FCGD;大调音阶(双手连接):FCG;
(3)《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第三册P4-7,5首乐曲。
对话王老师:
一、莫把乐句线当连线。
《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第三册P4-6三首乐曲的编写意图是提醒学生要“以乐句为单位,而不是以一个一个的音为单位去思考和感受音乐”。长长的弧线在基本乐科中被称为乐句线,有些人把它误作为连线,错误地进行了连音技术的教学。这三首作品在触键技术上仍然应该坚持非连奏(non legato)的要求。至于以乐句为单位弹奏的要求,这个习惯其实从一开始就要养成,最好在第一册的中间部分就应该要求学生注意了,事实上优秀的学生早就有意识地这样做了。
二、力度对比。
力度对比是钢琴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从钢琴的名字(pianoforte),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件能演奏强弱变化的乐器,当然这是区别于古钢琴的说法。在无谱的手指练习中,我们已经引导学生弹出声音的不同效果,其中就包含了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其实这两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很难绝对分清。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乐谱中关于力度的记号,学会利用乐谱中对力度的提示,完善自己的演奏。
关于力度,还需要强调一点。启蒙阶段,弱的力度要慎用。启蒙阶段学习的技术重点是理顺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协调关系。这种协调在偏强的力度条件下会体现地较为充分。偏弱的力度表现时,手臂的重量和落下的速度幅度都要收起一些,有些动作协调能力偏弱的学生容易出现手臂收紧等技术走形的问题。
三、断奏技术以非连音技术为基础。
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非连奏的技术的基本要领,“手臂放松自然下落——手指拱形支撑——手臂提起”,每一个发音进行一个这样的循环。参与弹奏的主要动作器官是手臂和手指,手臂会用自身的重量,手指会以适当的姿态传递手臂的重量至琴键,手臂的动作要领是适时放松而不需要用力地挥动,手指也只需要支撑而不需要主动的挥动,手腕只是顺应整个动作过程,在手臂手指之间起一个联结纽带作用。断奏技术的入门教学正是从这个动作循环开始的:
“手臂放松自然下落”——不变;
“手指拱形支撑”——不变;
改变的——手腕积极地参与到手指离键的过程中。
由于断奏的技术是建立在非连奏技术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应该紧扣这个特点,加强断奏技术与非连奏技术的对比教学。所有含有断奏技术要求的作品,都用非连音和断奏两种技术练习。
四、断奏技术指向的是音色问题,不能作时值式的解释。
断奏的触键可以获得一个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音质效果。这种音质要求并非像有些乐理书所作的简单的数学式解释那样:所有音符按其一半时值弹奏,即四分音符弹成八分音符加八分休止符、八分音符弹成十六分音符加十六分休止符等等,这混淆了音符的时值和音色的关系。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同是一拍时值的三个音符,像是各占一个座位的三个乘客:非连音奏法的音符是个普通身材的人,座位坐得很舒适,略有空余;保持音奏法的音符是个大胖子,把座位占得满满的;断奏的音符是个瘦子,座位空了不少,但空余部分并非休止符性质的“法定空余”。
非连音、保持音和断奏的关键区别在于音色,而非时值。
就记谱法而言,对于一个固定时值的音符,这三种触键要求的时值是一致的。实际弹奏中,非连音可能只弹到70-80%的时值,保持音实际上也只是趋向于“占满”相当于90-95%的时值,断奏明显要有所“空余”,只弹20-50%的时值。反过来说,如果仅仅是长短变化,不涉及到音色变化,那么就没有调整触键技术的必要了。而事实上,正如约翰·汤普森特别强调的那样:“毫无疑问,触键是钢琴演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触键的千变万化才能引出音色的多姿多彩,钢琴这件乐器无与伦比的表现力,音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五、断奏——“手腕提起”的技术。
纠正了偏见,我们现在重新回到关于断奏的论述。非连奏技术的“手臂下落—手指支撑”不变,在手指触键的一瞬间,手腕敏捷地向上拱起,手臂顺势提起。这是对一次断奏的动作过程描述。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其一,手腕的动作方向是向上提起,而非向下拍击。不是“拍球”,而是把手变成“球”。
其二,手腕的动作时机要掌握好,如果动作做早了,手臂下落还没有完成,发音就不充分,平常习惯说法是“音没弹到底”;如果手腕动作做晚了,断奏的弹性音质就打了折扣。
其三是手腕动作的幅度不宜过大,应尽可能小一些,断奏发音的关键在于手腕动作与手指触键的时机把握,跟手腕动作幅度没有太大关系,动作大了反而会影响动作的准确性。
其四是手臂手指的技术动作不要变形,要坚持执行非连奏的技术要求,手指触键时间虽然短但却必须有站稳的那一瞬间,特别是手臂,不能紧张,不能替代手腕动作。
最后是触键前手指离键还是贴键的问题。断奏技术学习开始时选择“离键落下”似乎更好些,在弹奏中容易获得手臂的重量感,双音和弦可能更多要采用“贴键推下”下键方式,黑键弹奏可以灵活处理。在由连续断奏音符组成的旋律中,“离键”断奏处理更方便些,处于伴奏层次的断奏音符似乎“贴键”弹奏更容易。
六、为断奏技术的中国风格小曲。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触键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建议在前面学习过的作品中选择几首让学生进行断奏练习,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也可以增加一些单旋律的曲目,当然最好是中国风格的作品。列举3首如下供参考。
桑桐先生的《嬉戏曲》有浓郁的中国五声调式音乐风味,音阶式的走句弹奏时也很顺手,指法上可以采用双手五指原位,左手5指G音,右手4指G音。读谱时要注意两行谱均是高音谱表,左手尤其不能读错音。
周广仁先生的这首小曲是模仿简易小号的发音,只用大和弦的三个音,所不同的是没有采用铜管乐所惯用的bB调,用了键盘弹奏最平易的C调。“出发了”的创意明显是出自对队伍出发时号角声的模仿。双手1指C音五指原位。
这首取自四川民歌旋律的小曲在写法上注意了音区的变化,要注意前四小节与后四小节之间在弹奏手位上的区别。调号对弹奏没有直接影响,可以不去理会。末尾的两个C音距离很远,虽然没有学到,告诉他就是了。可以要求用两个5指弹奏,也可以不规定,换成一个较强壮的手指,弹起来会更有些力度感。
对话张女士:
本周练习重点注意。
(1)用第一组手指练习训练断奏技术,第二组练习要坚持练,下单元要用;
(2)断奏技术的动作要领和音色听辨;
(3)关注乐谱中关于力度的要求;
(4)富有乐句感的演奏;
(5)低音谱表第一线G位置的新音符用手谱帮孩子练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