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型与放松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许多初学者孜孜不倦地在追求一种“正确”的手型,即通常所说的手掌与手指呈半弯曲,仿佛手心握着鸡蛋的状态。为了得到这种“正确”的手型,不少初学者将手掌和手指十分紧张的抠着。乍一看倒是合乎半弯曲的要求,但如此一来整个手臂的重量被悬起,肩、臂、肘腕均不能松弛地将力量送到指尖,手指也因掌部肌肉紧张而不能独立地灵活应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手型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不过是放松后的结果。正确的手型之所以一再被强调,是由于它是检验整个手掌和手臂放松与否的最直观的途径之一。因为只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手掌和手指才能呈现令人满意的自然的半弯曲状。
当学生充分了解手型与放松之间的因果关系后,可以试着让学生站起来随意走动,当停止走动时手臂会自然下垂,手部呈放松的半弯曲状,这时让学生留意观察自己的双手(注意仍让手臂自然下垂),然后将手保持这种姿势放到钢琴上(不必弹琴)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让手臂保持刚才自然下垂时那种放松的感觉。如此反复数次,让学生充分体会并掌握这种放松的正确姿势,然后可以叫学生再用自己原先那种紧张硬抠着的手放到钢琴上作比较,让学生彻底领悟到为什么说正确的手型乃是放松的结果。与其说追求一种正确的手型不如说是寻找一种放松的状态更为准确。
二、小连奏与断奏
有些时候,一些错误的观念不仅学生有,教师也不能幸免。例如十分常见的小连奏也有称之为“落滚”、“落提”的),在初学的学生那里很经常地将第二个音混同于“断泰“,甚至少数教师也觉得在实际弹奏中“小连奏”和“断奏”之间那种细微的差别不易分辨,以为将“小连奏”弹成“断奏”也未尝不可。
其实只要仔细体会不难区别这两者不仅在奏法上大为不同,弹奏出来的效果也颇有差异,前者在古典作品中随处可见,它的第二个音是靠手腕轻轻带起,手指并不着力,因此带有一种幽雅的余韵,有着言犹未尽、欲语还休的效果,与断奏的单纯明快大为不同。弹好它的关键在于手腕的控制,第一个音落下时,手腕应放松地随手指落得比平时的位置再低一些,即使低于琴键也无妨,第二个音完全不用手指有什么动作,只须让要弹的那个手指指尖贴键,以手豌为轴心徐缓地轻轻带起,动作切不可过快或太突然,如此反复多次,注意用耳朵听弹奏的效果,如果第二个比第一个音明亮或是过于短促,说明手腕提起的动作太猛或是手指未能贴键靠手腕带起;如果第二个音几乎听不见,则是由于手腕提起的过于缓慢造成的。
掌握这个分寸不光要凭动作上的领悟,更重要的是用耳朵分辨。教师可通过示范让学生先了解正确的声音效果,然后在练习中慢慢体会。小连奏是钢琴最基本的奏法之一用途十分广泛,对初学者而言能否真正准确地抛掌握这种奏法,对以后的学习将十分重要。
三、断奏的误区
对于断奏Staccato,也许称之为“跳音”可能更恰当些。经常可以见到初学者弹断奏“跳音”时将肘部往上一抽,这倒真是“断奏”了——中断了某个音的弹奏。但“跳音”应有的弹性与光彩却荡然无存,而且这种不正确的弹法,在连续弹奏时很容易使演奏者因肌肉紧张而手臂酸痛。
其实,“跳音”顾名思义自然是从上往下跳的动作。不妨让学习者想象琴键是儿童游乐场富有弹性的蹦蹦床,而手指则是一个个跳跃的儿童,每次跳下去都被反弹起来。在这里,关键的动作是“跳下”只要放松的跳下,自然会被琴键的反作用力弹回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可能由于不能完全放松而使反弹的速度滞后,听上去几乎像在弹“非连奏“。但这不必担心,只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熟练之后反弹的速度就会加快,就能达到理想的“跳音”效果了。虽然跳音的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以肩、肘、腕,还是手指作为起跳点“往下跳”始终是基本的作要领。
四、折指的困扰
手指立不住是许多钢琴学生的噩梦。最常见的立不住就是“折指”,即手指第关节反折。有些学生在学琴多年后仍克服不了这个毛病,而立不住的手指带来的问题是一连串的,就像试图把一根弯曲的钉子敲进墙去一样,所有想把力量送到指尖的努力在反折的手指面前都是徒劳的。
有些学生因此而不敢抬起手指击键,只能小心地在琴键上维持一个过得去的手型,然后用手腕帮忙往下压。其实,高抬指本身并不是导致折指的原因,造成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线错误——抬指的角度及触键的方向不对。
有些学生在抬手指时不注意让手指与琴键保持垂直的角度,致使手指前伸与琴键近乎平行,这样一来手指在键时不能垂直地往下击键,而是要在空中先往身体方向拉一道斜线才能让指尖够到琴键;这股往后的作用力势必造成折指。
另外手腕在触键时帮忙往下压也是常见的―种导致折指的原因。其实,以上这两种错误造成的折指并不难纠正,只要在练琴时密切注意抬指与击键时手指的角度,使之始终与琴键保持垂直,并在击键时注意,不要让手腕向身体方向额外加力就行了。因为当手腕放松时,从肩臂处已经送给指尖足够的力量。做到了以上两点,折指就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