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考级季。
炎热的空气,焦躁的家长,紧张的孩子,忍受着噪音煎熬的考官,忙着数钱的利益获得者……
考级是一个利益链条,孩子是这个链条上的核心,“我罢考了”——链条便断了。
考级制度的设计有着一个良好的用心:规范社会上的业余钢琴教学。
然而在一个缺乏起码的法治、底线的道德和经济利益至上价值取向的社会,所有有着良好用心的东西都会变坏。
考级制度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将来必然成为整顿清理的对象。——为什么?核心乱掉了。
琴童学习音乐,琴童获得人的成长,琴童热爱音乐,琴童获得音乐的快乐。——这是琴童学习音乐的真谛!
然而,你在那些考场的琴声中听到快乐了吗?——没有!
琴童的技艺和音乐获得了成长了吗?琴童获得了自信吗?——没有!
那么,这么炎热的空气中,我们的焦躁、紧张、煎熬,都是为了什么?——那张纸?早就一钱不值了。
——家长的面子?讲出去多好听:“我们家娃才学了3年,也没见怎么练琴,这么紧抓一下,10级就过了,可不是天才么?”——我怎么隐约觉着这话似曾相识?想起来了,是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那是一种无尽的悲伤。
当我听到类似的家长真言时,何尝不是充满着悲哀。
孩子的悲哀,一无所获,时间白白浪费。
音乐的悲哀,那么多的琴童以为音乐就是他胡乱抓出来的那些噪音。
家长的悲哀,教育是没有后悔药的,时机过去了,孩子的时间没有了,没有任何补救机会。
老师的悲哀,被一个个“钢琴天才”牵着鼻子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年过10级不再是神话”(注:不需要独立练琴省却家长烦恼)。——当一件事荒谬到这个程度时,离死期就不远了
(1)考级制度1个级别,就是一年的课程。包括:40课时的上课,240-300小时的练琴量。(每周6-7.5小时)
(2)开始学习的3-4年,尤其前2年,即使练琴量很大,也很难跳级。如果每周练琴量达到12-15小时,2年有可能达到3级左右水平,4级的作品就会有些勉强了,演奏质量会比较差。
(3)4年的扎实基础(160课时,1000-1200小时练琴量)打好后,可以稍微跳一跳。努力1年(5年琴龄)有可能冲一冲6-7级,然后要立刻回补6-7级水平的课程。不要再继续疯狂地向前冲,那样扒出来的作品不会有任何质量,不会有最基本的美感和表现力。
(4)每周平均练琴量12-15小时的琴童,如果得到非常优秀的教学,6-7年左右有可能冲10级的作品。但考过以后,依然不一定具备10级水平,还要回补9-10级水平的课程1-2年,才真正具备10级水平。——到这时琴龄至少也要有7-8年。
(5)有的孩子有10年的琴龄,但练琴量可怜,每周只练2-3小时,考了10级,质量也不会高。
(6)总结归纳(4)(5)两点:练琴量很多,进度只会稍微快个2-3年;练琴量一般(每周6-7.5小时),10年考10级,质量不会差;练琴量较少,10年考10级,质量也不会高。
记住:当你突然发现你的孩子是“天才”的时候,就像我们这个社会常说的“天上掉馅饼”时一样,不是有毒就是有人在算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