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养成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严重异化的学习方式。
今天谈第二点,知识点切分得过细,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安排学习,丧失对学习的系统性认识。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把一个50克(1两)的馒头切成100片碎屑,泡在杯子里让学生喝。”这是博主十几年前的认识,还一时兴起写了一篇小文《追求一种大开大合的课堂教学》,发在上海的《教育参考》上。
只是一篇小文,好像是千字文。但指出的问题,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毫无变化,甚至愈演愈烈。没有办法,这还是体制的问题,是教育文化的问题,是置身其中的所有人共同创造的。
学校的教育,打个比方,就是“喝馒头羮”的教育。这样,学生只用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就行了。可以不需要牙齿,不需要舌头,吞咽也不必,流质吗——喝就行。不需要胃,直接到肠子,直接吸收,也没有多少需要排泄,全是有用的东西,不可谓不高效。按照这个思路,我想100年后天朝教育一定会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直接打吊针挂葡萄糖就行了,比现在更高效。或者做一个“芯片”植入大脑。——好莱坞片子里有这个创意,一定是中国人想出来的。
教育即生活。我还是要重复杜威先生的这句话。请不要总是盯着那个所谓的“结果”。我还是那句话,人生的所有结果都只有一个,“归西”。谁还能抗拒?
可是,“活得精彩才是最重要的”。——以此证明我不是悲观论者。
你让孩子“喝馒头羮”,就剥夺了他几乎所有器官的过程,从牙齿、舌头、咽喉、胃、肠、肾直到尿道和肛门。这当中可能有的是愉悦,有的是艰辛,有的是痛苦,有的是煎熬……但这就是生活,你为什么要不让他经历呢?为了“高效”?不回到人生的终极关怀,你什么“效”都没有。
回到琴童。我发现有的孩子,拿到一首新作品,总想等老师把每一个细节都教会了再去练习。这就是“喝馒头羮”喝坏的。
还有的琴童,每次练琴总是把新曲子放在最后学,这还是喝坏的,——天知道新作品会有多难,等等吧。
每次复习旧作品,就是弹两遍了事,问题在哪里?——不知道。下次还得重弹。
手指练习和音阶琶音和弦一定不愿每天都练。——答曰,我都会的。于是每次上课让老师哭笑不得。
……
凡此总总,孩子对自己完全没有了基本的定位,对学习完全没有了方向,对生活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每天就只知道:“老师,今天的馒头羮在哪里?”——喝完了事,反正每天得喝。
“宝贝,今天你喝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