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浅谈德彪西钢琴曲《月光》和《游吟诗人》的演奏方法

发表时间:2025/05/11 15:18:53  浏览次数:39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张雨洁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一、钢琴曲《月光》

(一)音乐风格

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缔造出的风格其实在相当多的一部分上是受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风格的影响,音乐风格有很强的浪漫主义。在选材方面,极大的吸取了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内涵,旋律浪漫而舒缓,将浪漫主义刻画的细致入微。无论是选材、谱曲、演奏上都充分展示着浪漫主义风格。但是,落实到创作上,德彪西却突破了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写作方法,在创作中大胆的加入了不同于之前的音乐元素,具有了印象主义风格。在《月光》中,德彪西在音乐中添加了给人留下瞬间印象的感觉,及三度环绕下行、旋律级进下行、多声部的旋律进行等。节奏上也多采用三连音、二连音,使音乐具有流动性,同时三连音和二连音的交替使用也是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方法,仿佛就像月光撒在湖面上,溅起连连的波光。在和声的运用上,德彪西着重突显了他在这时音乐创作的风格,就好像是月光的色彩变化一般,使得整首作品有种惟妙惟肖、朦胧的感觉。德彪西像是一位画家,把钢琴作为调色板,用音乐作为画笔来描绘自然。

(二)演奏方法

1.踏板的运用方法。在印象主义音乐中踏板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如果音乐中没有踏板就无法感受到作者所期待的音响效果,必需合理的运用踏板,否则将无法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以及变化多样的和声支体。所以说,要是想非常完美的演奏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可以使音乐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我们从德彪西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作品没有踏板符号的标记,这样可以使演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根据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变化在演奏作品中添加踏板。

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首先在第一部分开始的时候就要使用弱音踏板,营造一种月色静谧朦胧的感觉。如乐曲开始的第1 小节至第9 小节,演奏时使用弱音踏板,起到连接音符和对音符颤动的效果,从而体现印象主义风格的流畅、连贯,和追求连续多变的和声效果。踏板的使用要根据低音的变化而切换,要使弱音踏板的时值与低音的时值相同,同时又可以表现出上面声部的律动。其次是延音踏板的使用,延音踏板的使用较弱音踏板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整首乐曲的延音踏板均使用音后踏板的演奏方法,起到旋律连贯、流动、不间断的效果。同时延音踏板对于力度的把控十分重要,以第10 小节为例,此小节的低音持续时间很长,而且个个声部都有连音线,所以为了使低音线条可以持续并且不间断我们将使用延音踏板。同时最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延音的基础上需要突显高声部的旋律,也就是说演奏时要突出旋律线,在对和弦外音的处理上要弹奏的较弱一些。此外,这种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在第三部分再现部出来的时候与第一部分相同,演奏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乐谱上出现的低音和声以及旋律线有效的使用踏板。在演奏双连音时,延音踏板的演奏力度需要稍强一些,延音的时值效果也需要稍长一些,这样以便展示出印象主义风格下月光的柔美与静谧。

2.触键的控制方法。掌握触键的控制方法在演奏印象主义风格音乐时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触键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从而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演奏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需要轻柔以及每个音符之间有粘连感的触键,使音响效果柔和静谧、旋律连贯流畅,以体现出月光照应在湖面上朦胧景象。

这首作品的触键方法与其他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乐曲的音色不需要有很强的颗粒性,要用连奏的技巧去弹奏,特别是有双音出现时,更加需要注意声音的连贯,如第1 小节到第4 小节。贴键演奏是很好的一种演奏连音的方法,演奏时手腕要平放,手指像是吸在琴键上一般不要离开,需要放松手臂和手腕。如乐曲第15-17 小节,右手和弦连奏的跑动,每个音都要连在一起,一定不可以弹断,不然将会无法体现月色的轻柔和朦胧。因为需要连奏,演奏时手要完全打开,并且要固定演奏八度的姿势,手腕放低,横向的移动手腕,所以在几个小节需特别注意手腕要放平、放松,力度沉在指尖上。

在德彪西《月光》的第三部分中,如第51-54 小节,这段需要的演奏方法是轻巧、柔和。旋律具有流动性,速度缓慢,音色柔美,这对于演奏技巧有了严格的要求。在运用柔和的触键方式演奏时,因为左手是低音、右手是旋律音,使用左手的触键应该比右手更轻,用柔美的方式来表现低音声部,以便更清晰地突出旋律声部。在运用轻柔的触键方式时,应缓慢的落键,手指用力的部位要根据具体的音色和旋律来控制,这样才能使得乐曲的音色更加饱满。

3.演奏的力度。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比较注重色彩性的表达,力度的控制是演奏印象乐派一个重要的方法。演奏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时不需要像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式那样有强大的音响效果,它需要的是有清晰的和声,音色柔和,旋律连贯、流畅、如歌,下键力度轻、速度慢。

在演奏《月光》时,手指需要有很强的控制力,要控制好每个音符的力度,在弹奏每个音符之前,就要做好演奏下一个音符的准备。印象派风格的声音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也就是说,在轻声范围内作出无数层次与音色的对比。虽然《月光》的全曲都处于较弱的音响效果,但是音色却要非常清晰,音不要弹奏的很模糊。演奏时,从肩膀到手指都要处在放松的状态。在有渐强标记出现时,要突出演奏,与宁静的音响效果形成色彩性的对比。

《月光》这首曲子,对于强音的处理方法较浪漫主义风格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情感表达最爆发的处理,不是渐进式的表达,而是把这些音瞬间带过,加大了音乐的表现力,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性,所以对于弹奏强音要非常重视。如第41 和42 小节,在这句就出现了演奏情绪的爆发点,演奏时要控制住力度,把握好强音,手臂和手腕需要同时发力,突然强音的音色。但是要注意的是,强音不可弹奏的太炸、生硬,要在强音的渲染下演奏出月色朦胧的印象美。在演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音符的均匀,如果有一个音符没有均匀、音色太强就会影响整首乐曲的演奏效果。

总之,弱音并不是轻到没有声音,强音并不是很重、很沉闷,而是与弱音形成色彩性的对比,只有这样的控制演奏的力度,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德彪西在创作时的情感,展现出标题月光的柔美、月色的朦胧。

二、钢琴前奏曲《游吟诗人》

(一)《游吟诗人》的概述

《游吟诗人》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第一集第十二首,是对“人”的印象刻画,作品中的“游吟诗人”并不是指中世纪唱曲的“游唱骑士”,而是指头戴黑色的高礼帽,脸上有着彩色的绘画,穿着燕尾礼服,并且会演唱、弹奏、翻跟斗和会变戏法的江湖艺人。在乐曲中,不是单单的对一个人进行描写,而是展现出许多演员的不同表演的现场。德彪西非常喜欢去观看马戏团杂耍逗趣的表演,所以在这首曲子中就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斗戏场搞笑和热闹的氛围。同时,还有人猜测德彪西是在描绘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情侣,对于这首《游吟诗人》的理解与猜测有很多。但是德彪西在音乐中所展现的音乐形象鲜明独特,仿佛有着演员左右摇摆的舞步,并且巧妙的处理了旋律与音乐节奏,使得整首乐曲在幽默与欢快的状态下进行。曲子是由许多短小的音乐主题片段叠加而成的一首简短的钢琴前奏曲,这些短小的主题会在音乐发展中随意的交替。这不仅是一首有着印象主义风格的钢琴曲,也是一首具有着爵士乐曲的风格钢琴曲,同时还带有百老汇的影子。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首曲子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欢乐与幽默的场景再现。虽然我们只能听到演奏者弹出的音响,但是却能跟随着德彪西的创作,走进马戏团的演出现场。

(二)《游吟诗人》的演奏方法

《游吟诗人》有着幽默、活泼的特征,总的演奏具有轻巧的特点,需要弹出音符的颗粒性。此曲踏板的使用较少,要求有干脆的音色。节奏要弹得均匀,保持中速,重音拍点一定要弹奏的明显,需要严格的按照谱例上的标记演奏。

第一个主题的开始是有着幽默、逗趣的感觉,如乐曲刚开始的第1-7小节,节奏型的一快一慢,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演员骑着独轮车出场,向前三步又退回一步的感觉。所以在演奏第一小节至第七小节中,把一个小节看成一个乐句,左手的两个八度低音和弦需较弱,弹奏时要表现出被推出去又拉回来,使乐曲的开始就可以富有很强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从第九小节开始乐曲像是进入带有欢快的第二个主题,具有舞曲性质的风格,马戏团演员已经全部入场开始进行演出,乐曲在这里速度与开始相比速度较快,同时还像是模仿吉他的弹奏,节奏生动、灵活,演奏时手指需要快速地下键,并且还要快速地离开键盘,之后紧跟着演员的一段歌舞表演,演奏时要具有表现力,将这种欢快的场景呈现在听众的面前,这样才能使旋律既有舞曲风格又兼具吉他的音响效果。到了第十九小节,吉他和舞蹈再次出现并且稍加变化,在第三十二小节结束。

从第三十五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第三主题,开始的几个小节仿佛是在模仿观众席传来的阵阵嘲笑声,打断了第二个主题,但是过了不久仿佛又听到了第二主题的再现,并且一直持续。这一段在演奏时需要注意控制力度,力度控制在P 至PPP 之间,手指要轻快地演奏,手腕往上提,不要有向下压的感觉,这样可以使音色不会有黏在一起的感觉。同时还要突出右手和弦的最高音,控制左手和弦的最低音,使旋律富有流动感。乐曲在第四十九小节使用的是平行三和弦琶音,这种说法不同于古典浪漫风格,有着更加新意化的感觉,创造出新的和声写法,多数表现在自由的表现手法。

乐曲的第五十八小节开始,像是突然出现了一阵鼓声,节奏型也似乎跟着鼓声的节奏变化了起来。在演奏这一乐句时,力度要稍强,使用轮指演奏,双手像是在拍球一样,手腕放松,突出左手的重音,并且要有种停顿的感觉。这一乐句结束,从第六十四小节起音乐旋律更加富有表现力,情绪达到了最高点,像是游吟诗人在演唱,他们极大的渴望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马戏表演在这里达到了高潮点。这一段的节奏型拉长,像是演员在对观众诉说,也像是一个女孩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男生,德彪西将激动、喜悦全部用音符表现了出来。

这一段在右手的快速八度跑动结束,游吟诗人的演唱也随之结束,接着第一段再次出现,整首乐曲结束。

三、德彪西《月光》与《游吟诗人》演奏风格特征与对比分析

《月光》与《游吟诗人》分别属于德彪西早期和中后期时期的作品,所以在演奏风格与音乐表达中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德彪西早期的作品《月光》还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特征,并不是完全的印象主义,可以说是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描绘的是景物,但是还是会像浪漫主义时期那样流露情感表达。力度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为了表现月光的柔美,音色总体偏弱、偏轻,触键需缓慢,大量的使用踏板,并且持续时间很长。曲子会有明显的三段式,以及完整的乐句。而《游吟诗人》则属于德彪西中期或者是中后期的作品,从风格看上会与《月光》有明显的不同,这时的作品印象主义风格较为成熟,开启了新的音乐时期,音乐的描绘从景物变成了人物,还加入了一些对乐器的模仿,比如模仿吉他和鼓的声音,极少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多的是在描绘人物或者场景。从《游吟诗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时的作品曲式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和声也没有像之前那样有规律,乐句的表现方式不再是规整的段落乐句,大多都是一些间断、零碎的旋律片段。力度也不是控制在一个范围,因描绘的场景不同而不同,踏板更多的是使用间断式的踏板,或者在强音处使用。

四、结论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最具代表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不仅吸收了多元的文化,还及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在他的作品中之前的演奏方法和风格特征仿佛消失匿迹,但是却又能忽隐忽现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德彪西从此开创了新的音乐殿堂。本人通过查找有关的文献资料,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演奏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在弹奏德彪西的作品时,首先我们要从德彪西本人的性格特点与创作风格着手,并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所描绘的景象,也可以观看有关作品的音乐会视频或者听相关的音频,这对接下来的练习会产生很高的效率,然后再针对具体所要演奏的作品展开具体的演奏方法分析。上文所举例的《月光》和前奏曲《游吟诗人》是德彪西很具代表性的两首作品,不管是和声还是曲式结构,踏板、触键、节奏还是力度,都可以根据这两首的演奏方法去弹奏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其他作品。

对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不仅是我个人很喜欢的风格,它更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的作品,也为音乐的演奏开拓了新的视野。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7266922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卓老师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