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摘 要: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重视钢琴演奏技巧而忽略钢琴音乐感染力的问题。弹奏具有感染力的钢琴作品,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乐感,这也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必要性及培养乐感的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聆听能力、分析作品等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乐感。
关键词: 乐感 钢琴教学 培养方法
乐感是音乐表现艺术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目前有些钢琴教学主要侧重于难度技术技巧,为了考级考学的目的而“拔程度”,忽视了学生的乐感培养,无法演奏出具有强大音乐感染力的钢琴作品。钢琴演奏中有情感地呈现作品至关重要,是技术能力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是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情感。乐感的培养不是短期速成的,需要通过长期且足够的努力逐步培养。因此,钢琴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乐感,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一、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必要性
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的教学中,包含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将乐谱转化为声音的表达能力,乐感能够帮助其深刻理解与感受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将作品淋漓尽致地用钢琴的音符表达出来,使其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享受音乐的内在美,在愉悦的演奏过程中体会乐曲的精髓所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提高音乐素养,在钢琴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演奏技巧的传授,而且应该让学生具备较好乐感,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与练习效果。学生具备良好乐感后可以真正感受到钢琴的艺术魅力,深入到钢琴演奏营造出的意境中,更能从自身的视角领会诠释乐曲中的精华。
钢琴教学如忽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将无法满足学生内心对于钢琴作品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乐感的培养,在演奏中加入情感,使作品更富感染力。
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乐感培养。
在钢琴教学中,很多初学钢琴的学生只是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的钢琴,真正学了钢琴后会因技术难度和觉得单调枯燥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坐不住板凳和练琴质量低的现象。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便很难进行钢琴教学,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将培养学生乐感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除注重技术技巧训练外,多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与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对音高、节奏、和声、旋律、音色、力度、复调等的敏感度,使学生在钢琴学习中能感受到钢琴作品的情感意境,并学习在演奏中较好地表现这些情感,从而逐渐将学生对音乐的本能兴趣变成持久稳定的品质。例如学生弹奏二音连线和三音连线时,可以比喻成“你好”、“你好吗”,练习音阶时可以让学生感觉是在连贯地上下走楼梯,两个形象的比喻通过语气启发了学生对手指触键的调整。而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演奏方式所表现作品的差异,利用掌握的方法在不同风格、音乐形象的作品中正确表现音乐情感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改变枯燥重复的练习过程,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如参加音乐会、比赛等,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或总结,这种相关活动形式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且通过聆听别人的演奏及教师的点评能获得最直接的收获与启发,了解提高演奏作品感染力的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自身乐感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把技术和音乐进行结合,乐谱是钢琴演奏的依据,也是作曲家的意图,从识谱开始就尽量要求学生尊重原作,包括表情记号、音乐的分句、速度标记、曲式结构等,这样就可以带有起伏地演奏,有助于从音乐和技术两方面训练作品,从音乐角度出发寻找到规律,使二者可以相辅相成。提高学生乐感要扎实地训练学生基本功,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的触觉才会敏感起来,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同时要避免学生无用的重复练习,因为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自己失去学习乐趣,只有发自内心的激情才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善于发现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培養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及音乐鉴赏力。
钢琴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弹错音、不注重音色的现象,这就是说明学生没有养成听觉习惯。音乐本身是门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训练学生的聆听,同时具有对声音有分辨能力,例如声音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之间的强弱关系,大调是明亮的小调是灰暗的,等等,这对音乐形象、想象表现力及培养乐感来说提供了基础。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辨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与老师示范的声音有何差别,分辨通过和弦功能和触键的变化后所发出的音色的变化,这些音色的变化对作品演奏表达情感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弹奏《松雪草》前,可以让学生先聆听作品中的三段音乐,让学生说出每一段的感受,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然后教师示范用不同的触键角度、力度、速度而形成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分辨各种音乐的差异,体会不同声音的感觉,能够分析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美感差异,形成敏锐的音乐听觉。运用多媒体教学,欣赏这部作品,课上可以观看和聆听一些演奏家们对作品的演绎,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作品,感受演奏家们对于作品的演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奏风格。同时鼓励或者安排学生多听一些音响资料或音乐会,因为音乐会现场的音效和媒体传播出来的有所不一样,更加立体真实。也可从声乐、民乐等相关学科专业中吸取营养,例如通过给声乐器乐伴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其中由于涉及协调音响比例的关系与其呼应对答声音是否协调等问题,因此可以促进合作倾听能力增强,也会促进自己独奏时所遇到的力度层次和音乐语气等问题的解决,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感受不同演奏者如何表现音乐的美感。通过启发式教学,边听边让学生挥索弹奏,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演奏技巧,听辨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美感差异,用心感受并理解音乐的美是来自于曲谱本身的美和自我演绎的结合才会使音乐赋予新的生命,学生有了良好的声音概念后,在日常练琴时就会进行比较和调整,然后把有意识的行为渗透到音乐中,自主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有探索精神, 听觉能力提高了自然就有了丰富的乐感。
3.细致分析,理解作品。
为了进一步接近、理解作品,能创造性地诠释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应当对乐曲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知,提高对织体结曲式分析力,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样才可以将乐曲的内涵表现出来,弹琴也会多了些味道,把情感和意境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布置一首新的作品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对作品有个框架的印象,如作者在作品中需要表达什么情感,表现的事是怎样的风格,学生自己是一种试探性的演奏,课上教师通过分析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把握其演奏风格,让学生更了解作品,抓住乐曲的灵魂,通过教师的讲解后自己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一遍遍地予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了解曲子的织体结构, 比如演奏一首《牧童短笛》,先分析乐曲式结构,分析作品是三段体的复调作品,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抒情和欢快的不同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弹奏出两种不同的情绪,这样对于掌握曲子的内涵、了解作曲家的构思、表达一首曲子来说十分重要。可以选择性地分析作者的代表作,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些作曲家的代表作,同时分析这种结构风格特征及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比较,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奏鸣曲各个时期的比较,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在早中晚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同时需要提高文化及艺术修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学会拓宽各种事物的视野,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音乐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音乐的内在涵义。
4. 内心歌唱性的培养。
在理性分析钢琴作品把握其风格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注重内心歌唱性的培养,养成唱谱的习惯,在提高视唱视奏能力的同时丰富乐感。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演奏出乐曲的特色,歌唱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把歌唱中音乐元素沿用到手指上,体会到音乐的美感情感,把这种歌唱感觉通过手指和内心转变成琴声,演奏时随着音乐内容和情绪歌唱,唱谱时要用心体会表达乐曲,把乐谱通过歌唱的形式在键盘上体现。例如弹练习曲时可以多唱作品的主旋律,紧紧抓住作品主线,同时注意伴奏背景的起伏,结合作品的其他要求,这样练习曲就不是单纯的手指练习了。随着内心感受,对曲子进行乐句划分,理解乐句才能唱出语气,抓住情感脉搏,长线条乐句要抒情,而带跳音的连音是欢快的体现,抓住上行下行乐句走向是渐强减弱的基本原则,再把优美的线条与律动节奏相结合增强乐曲的韵律感。要运用内心听觉使钢琴作品的效果结构形成图像,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情感经验、认识理解,同时结合手指触键要及时随音乐内容的表现而调整。例如弹奏焦鷞的《舞曲》时第一段和三段所表达出的欢快场景时可以要求学生手指相对集中、触键时间短促、手指着力点面积小,而中断抒情的片段时弹奏歌唱性旋律要用深而慢的触键方法,用手指肚肉垫多的部分贴键触键,手腕自如柔韧,同时加以处理肢体上的配合,这样他们内心的歌唱感就会在弹奏中逐渐得到加强。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培养乐感的重要条件,有想象才有可能,是音乐鉴赏到创新的过渡,避免机械地完成谱子。在培养乐感时,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多联想,从而促进乐感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通过对乐曲的听觉在内心形成感觉再借助想象力这一手段,形成不同的诠释答案,让听众与自己达成共鸣,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比如散板的节奏给人空间的想象,音的强弱会令人产生层次的想象,音的伸张会令人产生紧张与松弛的心里感觉。钢琴作品有描写性和表情性的表现形式,描写性的作品一般会有主要标题,有引导性,学生可以直接了解作曲家的意图,而表情性的作品经常没有主要标题,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作品。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原有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联想有虚拟模式到具体到作品中形成的场景想象,把音乐联想成与其相似的参照物,从而产生情绪情感波动。例如学生在弹奏作品《北风吹》时,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引子时可以联想宽广的草原,A段时跳跃富有探听的演奏如同牧民骑着马欢唱,B段可以想象是母女深情的对唱表现歌颂领袖的感情,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更贴近作品,内心产生强烈的心里感觉,也产生了生音乐想象。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有的学生弹琴身体僵硬,演奏出来的声音也相对生硬,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身体协调,还要通过自己适当的语言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歌唱、形象的肢体动作,以及富于表情的示范,要求学生对作品形象的比喻结合联想,使原本枯燥的技巧练习富于生命力,学生在感受作品的内涵的同时丰富了演奏状态,作品更加完整深刻,学生的乐感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总之,乐感是对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表达的初衷,具有丰富乐感的人才能充分表达音乐内涵,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能打动自己的音乐才能感染别人,培养乐感的手段很多,每个人对音乐的感觉都不同,教学中应因人而异善于观察学生发掘潜能,选出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力,让学生充分想象,用音乐表达情感,這些都会在培养乐感的同时促进他们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 钢琴学教学指南答钢琴388学习问[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2 ]李琳. 论音乐的审美教育[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1.
[3 ]樊禾心. 钢琴教学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2.
[4 ]黄大岗. 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M] .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2.
[5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6 ]约·霍夫曼. 论钢琴演奏[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
绍兴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