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丹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是一个风格迥异、创作鲜明的时期,在众多的钢琴音乐家中,钢琴家肖邦的音乐风格独具一格,丰富的和声织体与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离别》练习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流畅,作品中流露出肖邦的徐徐忧伤和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怀念之情。我们可以将《离别》练习曲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1小节)以慢节奏,优美旋律为主,肖邦反复在回忆家乡的美好生活。第二部分(22~61小节)是此曲的高潮,抒发了肖邦离开祖国之后,内心的纠结和凄凉。第三部分(62~77小节)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我们带回安静的画面里,再一次抒发肖邦的“离别”之情。
一、《离别》中旋律的演奏
(一)分声部的演奏旋律
旋律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达方式,肖邦的作品非常注重音乐的歌唱性以及情感的表达。《离别》练习曲属于多声部音乐,它的四声部和声同时进行。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一定要分声部的演奏其旋律,以第一部分为例,《离别》练习曲的第一部分由一段悠长的旋律进入,肖邦就像诉说故事一样,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宁静的氛围。我们在这里可以分手练习各声部的旋律,这首练习曲的旋律主要出现在高声部,也就是右手的小指上。众所周知,我们的手指中就数4,5指最弱。要想弹好这首练习曲,就要求我们多把功夫花在小指上。接下来我们看看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这些小切分音,我们的手指在弹奏中一定要慢慢下键,用指肚的部位贴着琴键弹奏,注意力量一定要弱一点,声音千万不要盖过主旋律。同时,右手的隐形旋律音也不要忽视。
对于有着多声部的《离别》练习曲来说,分声部的练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肖邦《离别》练习曲的爱国之情,在分声部的练习中得到传递。
(二)歌唱性地演奏旋律
“歌唱”二字,简单点儿来说,就是有表情、生动地演唱乐曲。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们是弹钢琴,难道要用嘴巴大声的歌唱旋律吗?不是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歌唱性地演奏旋律,指的是演奏者在心里歌唱旋律,用唱歌的气息带动手臂、手腕、手指触动钢琴,从而使钢琴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那在我们这首《离别》练习曲中应该如何体现呢?对乐曲进行正确的分句和划分乐段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乐曲第一部分,要求我们用连奏的奏法触键,在此处一定不要弹得太僵硬,要注意手指的呼吸,第8和16小节的地方标注了渐慢,我们的手臂要带动手指做一个渐慢的呼吸调整,为下一小节做好准备。乐曲的第二个部分,作者的情绪一下子有了变化,步伐开始变得紧凑,随着速度的增加,我们要注重手指力量的传递,特别是第46~53小节华彩部分出现的反向六度双音,手掌一定要做好支撑,弹奏第一个音时,把身体的力量全部传送到手指上去,接着用手腕带动手指弹奏第二个音,形成一个落起的弹奏模式。乐曲的第三个部分,绝大部分重复第一部分的旋律,我们要调整好呼吸,用平静的心情来弹奏。通过这样有画面感的歌唱,作曲家的情感才得以传递。
二、肖邦练习曲《离别》的感情色彩
1.《离别》练习曲的爱国情怀
这首《离别》练习曲是肖邦在离开华沙打算去巴黎深造的过程中创作的,此曲包含着他对祖国浓浓的爱国情怀。乐曲的第一部分最开始由一段悠长的旋律进入,反复是肖邦在回忆自己家乡的美好;第二部分的感情,波澜又曲折,第21~29小节,旋律忽上忽下,肖邦反复听到沙俄帝国的炮声,自己的心情起伏不定,从第37小节开始,乐曲的力度变得越来越强,此时的肖邦看到侵略者进入国门,内心非常的澎湃,他一直在思考自己该用什么方式来对抗侵略者。第46~53小节,是此曲高潮,肖邦终于拿起手中的笔,用一个个音符来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第三部分,旋律大多重复第一部分,肖邦的心里慢慢的平静下来。肖邦在此曲中注入了自己大量的感情,使爱国主义情感得以体现。
2.《离别》练习曲的悲情色彩
肖邦这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最让人震惊的是他那有着悲情色彩的作品,这首《离别》练习曲就是其中的代表。说到悲情色彩,就不得不说说肖邦的成长经历。肖邦他20岁之后离开祖国去国外巡演,结束了无忧无虑生活后的肖邦,开始在异乡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心酸和苦楚。在他21岁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他得知家乡发生重要的事变,华沙的爱国人士为反对沙俄的统治发生了华沙起义。这次重大的变化,使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思想上和创作方向上发生重要的变化,这是促成他的悲情的主要原因。
通过结合肖邦的成长经历,我们再来理解这首《离别》练习曲的悲情色彩,也要容易得多,肖邦的这种深入人心的“悲情”,给我们以不一样的感受,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三、结语
肖邦《离别》练习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浓浓的爱国情感,作为一个在波兰出生,后半生都呆在巴黎的肖邦,他在作品中流露的爱国情感,让人感慨。这首练习曲中的和声、织体、节奏、调性、演奏技巧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给我们传递着肖邦内心对音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