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悦
肖邦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作为波兰最为著名的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数为钢琴曲目,同时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全新风格,即为其旋律优美及深沉的曲调打破长期以来钢琴练习曲机械性重复的枯燥感,融合情感与弹奏技术,使钢琴作品更具生命的活力。《冬风》作为肖邦所创作较为著名的曲目,该作品充满艺术气息和民族情感,表达着作者面对苦难反抗的决心。
一、钢琴练习曲《冬风》创作背景
(一)创作背景
《冬风》作为肖邦所创作24 首练习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肖邦钢琴曲目中最为宏大的一首,也是展示肖邦钢琴演奏技巧最为出色的作品。《冬风》又名《枯木》,因为曲目内容极具民族主义色彩,通过强烈的音律,带给人们如冬日般的狂风,展示着肖邦内心深处的情感。众多钢琴家评价《冬风》:“在有限范围内展示着钢琴曲最为复杂的音。”要想完整的演奏这首钢琴曲目,需要表演者在弹奏中快速的触碰钢琴键,并保持着较高的精准度。同时在手指快速移动时,要保持较强的耐受力,以右手连续高频率的弹奏也是曲目的特点之一。曲目这种飞快地弹奏方式,使钢琴曲目呈现的效果仿佛如冬日里的狂风将散落的枯木吹向空中使其凌乱地飞舞。肖邦创作这首曲目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内心抗争的情感,肖邦出生于19 世纪初的波兰,他受到波兰民间舞曲风格的影响,所创作的钢琴曲目风格以旋律新颖、充满特色和诗意为主,打破长久以来人们练习单一钢琴曲的枯燥。在肖邦生活在巴黎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在国家经历两次起义失败后,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在过于悲愤的情感下,他转变以往创作手法,编写《冬风》这首钢琴曲,更为直接地表达其内心的悲楚和凄凉感,展示出更为动人的震撼力。
(二)《冬风》的创作特征
《冬风》利用a 小调展示整体曲目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曲目风格定位上肖邦借鉴进行曲的风格,以单音开始并接入和弦音,通过简单的二次重复,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冬风》开篇以引子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子只设置简单的两句,力量从P 到PP,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带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在完成引子后,利用较弱的音来重复第二句,展示着作者情感的跌宕,在低迷的情绪中蓄发着无限的力量。在展示完引子进行短暂的休息后,肖邦利用有力的快板展示着如狂风暴雨般的力量,增加曲目的层次。从高音阶下行后,曲目以左手弹奏展示着音乐主题风格,右手以快速的指法变化赋予曲目立体的结构,使曲目更加追击人心。从高声部半音阶下行,表现作者心情如流水般的直泻而下,一直落到低谷后,曲目以fff 的力度再次进行最后的弹奏,表示着作者内心总不愿放弃的最后一次拼搏。肖邦所创作《冬风》深刻地表达着民族运动的精神,展示着受到压迫人民的心声,肖邦利用激烈的曲调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被打败,他的音乐也如同自己的国家一样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宣泄他沉寂已久后爆发的情感。
(三)《冬风》曲体分析
《冬风》曲体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其具体的结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冬风》曲体结构
二、肖邦钢琴练习曲《冬风》的演奏要点
(一)演奏模式
1.引子
《冬风》曲目中的引子部分设计尤为巧妙,肖邦将全篇想要诉说的内容以及情感上的奠基全部蕴含在这几句中,犹如冬季暴雪之前的宁静,带给人们期待和想象,仿佛曲目有着无数的内容想要表达,却以平静的方式犹豫不决,激起人们想要深入探索的欲望。在引子中的前两个小节,肖邦以力度p 来展示,需要演奏者在弹奏前做好准备工作,先利用脚踏板为观众营造轻柔的氛围,演奏者要对p 的力度做好把控。但在实际弹奏时又要保持较深的下腱力度并保持不突兀的琴音,依靠钢琴琴键的反弹来进行连续性的弹奏,营造着连绵不绝的弹奏效果。在引子后两节中,肖邦转换曲目的力度为pp,更为贴切地展示着暴风雪前的黑暗,为后续激昂的弹奏做铺垫和过渡。在弹奏这两个小节时,需要演奏者更为精准的控制手腕和手指的力度,利用左手连续性的低音轰鸣,刺激着观众的听觉,而右手高音旋律的演奏,仿佛在低沉中向观众诉说,辅以和弦使这种诉说更加的具有力量感。在引子中的最后一个小节,肖邦设置一次延长音,带给人们飘忽不定的感受,在观众对比有着疑惑时,以接下来的开放和弦开始冬季风暴的洗礼,在小节后续延长音结束后,立刻放开踏板,使音乐戛然而止,为后面呈示部中狂风怒吼做好基奠。
2.呈示部
在完成引子部分的演奏后,呈示部内容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演奏风格。主要以右手十六分音符快速移动,伴随着左手如号角般的不断移动,左右手的配合使曲调更具有弹性,让弹奏不再单调。在呈示部的第一个小节中主要利用半音阶下行,力度转化为f,这种音阶和力度的快速变化,带给观众听觉上的冲击。但同样这种曲调目内容也为弹奏者增加更大的技术难点,需要演奏者每一次按键都有弹性,手部动作轻盈,各环节相互支撑保持动作的稳定。右手弹奏时要找到更加合适的敲击力度,利用琴键的反弹完成弹奏,使右手弹奏的旋律更加连贯和流畅。左手作为整体乐曲的伴奏,在本小节中,左手改变以往弹奏的习惯,由左手来演奏主题动机,展示着本章节曲目内容的旋律要点,左手随着右手的旋律进行变化,保持乐曲的流动性。这就要求弹奏者在练习时要进行左手的单独训练,在低音进入的时候要坚定的将音调下沉,展示整体曲调宏伟的气势。在链接后半段的和弦时要利用“荡”的手法,利用反弹将手指运动到和弦位置,使每一个音符都保持统一的节奏,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本章节的后半段作者使用回旋琵琶音,音符的上下浮动减少听众的紧张感,使紧张的气氛得到一定的缓解。在这部分内容中“转指”作为弹奏的难点,需要演奏者在第一个音符准备时就要转动大拇指,减少转指带来的声音突兀感,在下行区使用“转指”技巧时不能有手指抽动的动作,要做好准备,保持弹奏的流畅和优美。
3.三声中部
在三声中部40 到44 小节中,为使演奏者的右手能够得到一定的休息,作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右手开始弹奏主旋律,左手变为右手的辅助,在这部分内容中做出转调,使整体曲目演奏更加生动。虽然41 和42 小节中右手的和弦进行重复弹奏,整体呈现有些平淡,但是后面变化音的加入使情绪得到释放,整体氛围更加热烈。在本篇章最后内容中,作者设置独特的安排,由左右手一共弹奏十六分音符,强度由p 到f,曲调的强度逐步增加,在左右手的配合中逐渐进入到高潮部分。这时的弹奏需要表演者双手具有一点耐力,弹奏应连贯,注意半音阶手指指法的控制,展示曲目宏伟气势的同时,能够不拖泥带水,使观众随着音乐快速变化情绪,深刻体会曲目的魅力。
4.再现部
肖邦在曲目后半段利用再现的方式对呈示部的内容进行重复,将观众的思绪引回来,在后面利用几次的音符变换,仿佛对观众诉说,表达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这部分内容中弹奏左手利用分解和弦,以ff的力度将情绪宣泄出来,并配以低沉的声音,仿佛作者的怒吼,表达着不满与失望。在整体曲目的最后,作者利用fff 的前度来推动整体弹奏至高潮,强烈的轰鸣声使情绪得到全部的释放,在结尾处肖邦以简短的尾声点明主题,与开头简洁的引子形成呼应。在弹奏这部分内容是需要弹奏者做好手部的支撑,保持弹奏内容的立体感,利用手臂力量带动手指,完成每一次清晰的按键,在最后低音专为高音la 中结束整首曲目,使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回到现实中,对表演进行反复的回味,久久不能有平静,令人惊叹和意犹未尽。
(二)情感呈现
《冬风》这首钢琴曲利用a 小调增加曲目内容的戏剧性,在弹奏者弹奏时要体会作者内心愤恨的情绪,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着深刻的把握,在弹奏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带给听众更加爱丰富的体验。从曲目开头引子部分由轻声的叹息到强烈的悲鸣,在情感上给观众反差,这种情绪的转换要求演奏者跟随曲调的变化不断转换情绪,使自身沉浸在曲目中,为听众带来真实的情感宣泄,使观众感受到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获得更加深刻的感知。
三、结语
肖邦作为音乐领域伟大的创作者,其作品能够保持强大震撼力的原因在于肖邦在曲目中融入情感、展示着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冬风》作为肖邦代表作品之一,其情感的变化激励许多深处困顿人不断向上,需要弹奏者了解曲目的内涵,同时具备高超的弹奏技巧,更好地把握情感上的变换,为观众诠释出更好的作品。相信《冬风》自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获得更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值得钢琴演奏者研究和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