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超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由王建中创作,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绣金匾》,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其深入学习和研的究价值。本文主要从演奏技巧方面进行阐述,例举在演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建中;绣金匾; 演奏分析
一、 作曲家及其改编中国作品简介
王建中,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33年生于上海。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在该学院的作曲系和钢琴系进行专业的学习。王建中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涉及面广、流传率高。其中钢琴作品几乎是每个学习钢琴演奏、了解中国作品的学生都会涉及到的,其作品在中国钢琴曲库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在当时极为盛行,同时也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中的创作中将这种手法很好的加以运用,例如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绣金匾》、《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湖南民歌《浏阳河》等;同时也有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如根据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等。将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与西方创作手法相融合,运用现代的和声技法进行加工、改良。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钢琴上重新编排演绎,不同的和声运用、多音和弦、三度和弦和非三度叠置的和声、简洁的织体结构、在其创作中灵活体现,和声效果丰富。
钢琴作品《绣金扁》改编自陕北民歌,创作于1973年,原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无论从演奏方面还是教学上都很有研究价值。此作品篇幅不长,旋律线条清晰明朗,为三部曲式。作品在保留了原作民歌曲调的同时,在钢琴上配以现代的创作技法展示出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二 、钢琴作品《绣金匾》的演奏分析
(一)装饰音:
在演奏此作品时,不难发现在主要曲调中夹杂着一些装饰音,在A段和再现中都有出现,作者将民族器乐的音色与钢琴音色相融合,在钢琴上模仿古筝拨奏时的音色。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要格外注意弹奏时的触键方式,与一般弹奏西方钢琴作品的装饰音稍有不同,此曲中的装饰音,即是装饰音、也有充当着一部分曲调的作用,为作品润色。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可弹得过轻,一代而过。在第一个曲调音降B弹奏时,力量要落实,并将力量充分灌入到指尖。接下来演奏的装饰音,用腕部力量稍作带动,将力量在掌心中作转移。演奏时不可弹得生硬、尖锐,更不可模糊带过。手腕在演奏中起到一个力量衔接的作用。根据旋律的走向,灵活配合,演奏的连贯、歌唱。
(二)左右手拇指快速交替:
这一音型出现在作品的中段,左右手的拇指快速在同一音上弹奏。弹奏的程中,经常会出现吞音的现象,影响音乐的质量。弹奏时,左右手拇指触键一定要快,用大拇指内侧稍靠前的位置快速弹奏、下键动作敏捷迅速、触键面积小。声音干净、利落、毫无拖沓感,确保不丢因、落音。旋律曲调欢快、活泼,加之同音的快速交替出现,犹如鼓点声声推动着整首作品进入全曲的高点。乐曲中段演奏得轻快,灵动、有气氛,在一连串快速跑动的音符中感受音乐的变换。
(三)音乐的韵律感:
此作品由民歌改编而来,根据民歌曲调由乐句构成乐段,演奏前要理解乐段中乐句的划分,弹得连贯、流畅、有韵律感。结合原民歌曲调,演奏A部分时,注意乐句间的连贯与呼吸,做好分句。严格按照谱面上的标记进行演奏,注意连线的起始位置,句子与句子之间做正确的划分。同时注意乐句间的起伏,乐句头音与尾音的处理,尾音勿过重。在正确理解该作品的乐句划分后,对其进行正确的演绎。中国钢琴作品除演奏技巧之外,同时也很注重其作品的内在气韵以及情感的表现。演奏时要结合作品所表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进行再度演绎,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语言、加以合理运用,融合创新,演奏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四)音色问题:
与我们演奏的一般西方古典钢琴作品的触键盘稍有不同,此曲改编于民歌,弹奏时触键不可完全单纯运用指尖,连贯歌唱的部分不要过分追求手指的颗粒性,这样不仅曲调不连贯,而且声音表达有误,因此演奏时应使用指尖肉多的部分触键。另外注意手型不可太过向内,要适当延展、以免发出生硬、不连贯的声音。音质优美的歌唱性连奏,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该作品对其原作声乐作品发声的一种模仿。中段部分音域较高,声音透明、音色通透,演奏时要注意此乐段声音的表现,越是高声部越要表现出灵动的声音质感,在同一音型交替出现的部分,声音要平均。中段部分与之前的曲调形成一种鲜明的音色变化,使作品更加生动。掌握好这首作品的音色变化是弹奏好这收作品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必修课。
结语:
纵观钢琴艺术史,中国钢琴作品是属于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更是每个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都必需要接触到的作品。本文通过对王建中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绣金扁》演奏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对演奏该作品或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波)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袁艳超 (1986—),女,籍贯:山东,沈阳人,硕士,助教,(钢琴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工作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