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蓓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430056)
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视。本文章从《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充分挖掘《钢琴音乐文化赏析》的教学特色,并为该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观点。
钢琴文化;通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项目名称:高校《钢琴》与《钢琴音乐文化赏析》课程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G082
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关注。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88)教办字【025】号文件《在普通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各校抓紧‘普及’,开设艺术选修课,要系统、全面地讲述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指导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实践……”此文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均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选修课,丰富大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在众多艺术修养课程中,最受欢迎、且发展最快的就包含了《钢琴音乐文化赏析》这门课程。笔者自2013年起,在本校开设了此门课程,积累了一些经验,特总结如下:
一、《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钢琴赏析》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具有良好艺术趣味的艺术感,以便使他们敏感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所能提供的富有价值的体验,将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一)经典作品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审美满足体验
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是第一流的艺术创作,能给予听众完美的艺术享受。就存在方式而言,它们都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体。
(二)有助于充分地拓展感知力
欣赏钢琴音乐能训练听觉。在欣赏钢琴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具备感受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能力以及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变化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否则美好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些模糊不清的音响而已。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根本办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美感。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审美情感。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仅进行人事,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德国小提琴家倍姆曾说过:“音乐是表现感情的。每一情感、每一心情状态本身就有自己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听者留下鲜明的印象。音乐记忆力在欣赏音乐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们要欣赏一首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就必须记住乐曲的主题,并在乐曲的变奏段落中不断识别出,改头换面经过装饰变化的主题,这样才能领悟变奏曲的精妙。
欣赏钢琴音乐能培养联想与想象力。欣赏音乐时,听者通过感受音乐的语言、体验音乐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定的联想与想象。由描绘性音乐或情节音乐而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的想象称作音乐的联想。例如,我们在倾听作曲家舒曼所创作的钢琴套曲《儿童情景》时,就不由得会被作曲家儿时的回忆感染,引发听者对自己童年的记忆,最终达到共鸣。由感知而非描绘性或非情节性音乐并体验其情感而引起的自由想象称作音乐的想象。例如,巴洛克代表作曲家巴赫的钢琴作品多数没有标题,也没有具体描绘的对象,听者可以在欣赏音乐体会情感的同时,展开自由的想象。
(三)有助于培养艺术历史感和人文洞识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记录。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音乐作品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欣赏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必须了解古典主义的美学强调秩序、客观性和比例和谐;必须了解18世纪后期,随着法国革命在欧洲的爆发,社会的权利逐渐从贵族阶级转手至中产阶级,古典主义是新旧时代交替的产物。了解古典主义音乐诞生的土壤,能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并产生个人的人文见识。
(四)有助于扩展人际交往能力
音乐不仅是欣赏的对象,而且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桥梁。人们在共同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交流彼此对音乐的不同感受,相互启发。
二、《钢琴赏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一)《钢琴赏析》的教学任务
1.培养对钢琴音乐的兴趣、爱好,养成欣赏钢琴音乐的习惯。
2.发展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学分为2个阶段:首先,选取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反复聆听,以获得感官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直观感受。其二,介绍作曲者、创作意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曲子的节拍、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配置等理性层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3.提高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选取中外优秀的钢琴作品,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4.开阔钢琴音乐视野,增长钢琴音乐知识。了解钢琴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懂得不同历史时期钢琴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中外著名的音乐家与部分钢琴演奏家。
(二)《钢琴赏析》的教学内容
《钢琴赏析》的教学内容总体上,遵循钢琴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讲述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的西方钢琴音乐经典,还包含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三、《钢琴赏析》的教学方法
(一)《钢琴赏析》的一般过程
钢琴音乐欣赏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历史背景与作曲家;第二阶段,反复聆听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音乐的情感,认识作品的音乐形象;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地讨论,加深理性层面的认识,强化审美感受。
(二)《钢琴赏析》教学的载体
1.钢琴大师录制的CD大都是演奏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可以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的美。
2.观看钢琴大师的音乐会录像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音乐会录像将音乐、画面、甚至音乐所涉及的情绪与氛围完美地展示给观者,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联想与共鸣。
3.教师与学生的演奏。演奏是学生最感亲切,最直观的欣赏教学。教师熟练、充满情感和艺术魅力的演奏,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欣赏热情。学生亲身投入到钢琴演奏的实践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钢琴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钢琴赏析》教学的一般方法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
引导学生从听觉的体验中,体会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与音乐形象;有意识的分辨作品的特点,从多种角度包括:旋律、节奏、织体、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
2.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欣赏音乐时,如何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是促使他们产生联想与想象的关键。因此,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故事、图片、视频等,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钢琴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有三种方式:(1)由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如法国作曲家拉莫所创作的《母鸡》一曲,描写母鸡生蛋时咯咯的鸣叫声,富有生活情趣。(2)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如:舒曼的《蝴蝶》,该作品是作曲家根据德国作家让·宝儿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岁》所写,讲述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在假面舞会上的遭遇。⑶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如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会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钢琴赏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钢琴赏析》要多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课堂上,不能总是教师在一言堂,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唱钢琴作品的主题,加深印象;课堂也可以加入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对作品的见解,相互交流;课堂还可以展开主题教学,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材料,在课上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一些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兴趣;有演奏基础的同学还可以上讲台演奏自己喜欢的钢琴作品,并将之介绍给大家等等。
(二)《钢琴赏析》要注重本国钢琴音乐和钢琴家的介绍
钢琴文化虽然发源于西方,但在我国也发展了近百年。自1934年,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诞生后,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不断问世,如《浏阳河》《夕阳箫鼓》《东山魁夷画意》《黄河协奏曲》等。优秀的钢琴家也不断涌现,如老一辈钢琴家殷承宗、顾圣婴、傅聪等,年轻一辈的钢琴家李云迪、朗朗、王羽佳等。欣赏本民族的钢琴音乐文化,有益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欣赏钢琴音乐文化的兴趣。
(三)《钢琴赏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视听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方便的资讯变得唾手可得,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视听资料,欣赏更多优秀的钢琴音乐资源,让自己的欣赏体验更加的丰富。
(四)《钢琴赏析》课程的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钢琴赏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教师必须对艺术史、艺术哲学、音乐、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教师积累了广博且充实的人文知识,才能在《钢琴赏析》的课堂上旁征博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钢琴音乐文化。
(五)《钢琴赏析》课程的教材建设仍需不断努力。
《钢琴赏析》课程作为一门近些年才在高校兴起的课程,其教材建设有明显的不足。现今比较常用的教材有:《钢琴欣赏18讲》(康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钢琴音乐欣赏》(刘悦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很显然,针对普通高校所撰写的钢琴欣赏教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写作质量都有待提高。
《钢琴音乐文化赏析》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仍属初始阶段,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需要更多一线教师投入到《钢琴赏析》课程的建设中来。相信在未来,随着师资建设的进一步强大,师资力量的进一步投入,《钢琴赏析》这门课程会发展得愈来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