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舒曼《狂欢节》(Op.9)音乐分析及演奏实践

发表时间:2025/01/12 04:54:49  浏览次数:30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唐玑衡(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一、绪论

(一)作者介绍

罗伯特·舒曼出生于19 世纪初的德国,家庭的氛围为舒曼后续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常来说在艺术的呈现上,舒曼应该是会走演奏之路的,但急于求成的他选择了错误的练琴方式,导致手部的肌腱与腱鞘受到了较大的损伤,不得不转向了音乐创作领域。

舒曼的创作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830-1839 年):这时的舒曼正值少年,同肖邦、李斯特同为浪漫主义风格的缔造者,而对世界音乐艺术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创造出了钢琴套曲形式。在他短暂人生中,共创作出了18 部钢琴套曲,其中10 部广为流传的作品便是在第一阶段创作而出,包括《蝴蝶》 《大卫同盟舞曲》 《狂欢节》《幻想曲集》等。

第二个阶段(1840 年及以后):婚后的舒曼其创作热情得到更加高涨的提升,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他最为重要的声乐作品。例如《歌曲集》《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桃金娘》等,这些作品融入了舒曼对妻子真挚的爱情。

(二)作品介绍及创作背景

《狂 欢 节》Op.9 创 作 于1834 至1835 年间,是演奏次数最多且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也是舒曼极具代表性的标题性钢琴套曲。它的创作背景来源于基督教的四旬斋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不能吃肉,所以大家会在斋月之前举办十分隆重的集会,载歌载舞大吃一回。在这一背景之下,舒曼结合不同的乐曲记录了狂欢节最后一天的情景,来刻画这些不同风格的人群。

在杂志《新音乐》中舒曼这样写道:“这部作品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其中既包含了一座城市的名称,同时也与自己名字中的一部分完全一样,这种熟悉的元素让整体的创作动机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这组作品的思想深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赞美爱情的浅层深度,而是结合对不同风格人群细致的刻画,来抨击原有艺术界的保守旧势力,尤其是在最后一首曲子《大卫同盟进攻庸人俗子的进行曲》,这首曲子作为本组钢琴曲的核心点,抒发并表达出舒曼浪漫主义新音乐必然击败旧音乐的决心。

二、《狂欢曲》音乐分析

(一)作品音乐特点

1.标题性音乐

在世界音乐史上,舒曼首创了钢琴套曲这一音乐艺术体裁形式,而这其中的标题音乐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标志性特征,它不仅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进行集中的呈现,同时每个细节间又极具诗情画意。

《狂欢节》作为舒曼典型标题性钢琴代表作品之一,每一个单独的曲子都拥有着独特的小标题,结合标题的内容,让每首小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及人物变得更加生动。例如《皮埃罗》 《阿尔列金》以及《潘达隆与柯隆宝娜》就是以人物为核心,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写照,而《约瑟比乌斯》及《弗洛列斯坦》则是两个虚构的人物形象,这里侧重的是对舒曼内心情感世界的体现。

舒曼将自身的缩影投映至作品中,这些形象不乏诸多的文学作品内涵,就像在《新音乐》杂志中,舒曼的音乐评论颇具个人色彩与人格的魅力,标题性音乐的出现并没有迎合当时的哲学思想表述,而是更多地注重生活中的个人情感与形象的体现。

2.文学性与幻想性

依托于家庭环境的熏陶,舒曼自幼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其自身的文学造诣颇深,这也是为后续作品的文学性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鉴于19 世纪初叶的欧洲文坛正值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斗争的尖峰时代,面对社会各界出现的矛盾,两方势力的对抗使得人民受到了强烈的压迫,为了抒发内心愤懑情感的舒曼,发表了对浪漫派音乐的提议,这其中就包括了《狂欢节》,所以结合文学艺术角度来看,《狂欢节》也是舒曼表现自身艺术思想的代表。

除了文学性外,《狂欢节》也同样具备着较强的幻想性,就如上面所提及的《约瑟比乌斯》里面就有很强的幻想性得以体现,在这首曲子中,舒曼将自己沉溺于幻想之中,且将浓郁的情感进行呈现,让本作品的幻想性更加形象化。

幻想性的音乐呈现使舒曼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听觉吸引力,而这也让听众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且属于舒曼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作品曲式分析

本组套曲在曲式结构上包含有五个曲式,分别是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乐段曲式、多乐段曲式以及双主题变奏曲式,具体划分情况详见表1。

虽然说这二十一首曲目无论是音乐形象还是内涵的多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不过舒曼却结合音乐动机将这一首首作品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而构成完整的音乐主题。

根据表1 的表格可以看出,《狂欢节》并没有随意的安排每一首曲子的调式与调性,同时整体的调性分布也遵循着比较传统的规律。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调式自第一首到最后一首,发展趋势呈现回旋对称状,这种趋势不仅留有古典的和声功能,同时也让主题的情感有章可循。例如第六、八、十一、十三、十五、十七等使用了关系大小调,这类用法相当于作品的临时转调,同时也呈现出了上面说到的回旋性,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变奏的首发。由此可见,尽管本首作品打破了传统的调性一致性原则,但是却也将各个曲子的调性纳入到了和声的架构之中,总体来说《狂欢曲》的调性布局既包括了对比,同时也维持了乐曲之间的调性逻辑统一,在存有传统的前提下,充分的实行了创新的手法。本套组曲包括五种曲式,按照数量关系排序可以得到单三部曲式(11 首)、单二部曲式(4 首)、单乐段曲式(3 首)、多乐段曲式(2 首)、双主题变奏曲式(1 首)。这其中,除了使用双主题变奏曲式的第二十一首篇幅较长外,其他的曲子篇幅相对较为短小、精炼许多,仿佛是铺垫开的柔情诗篇。虽然说单三部曲式的整体数量达到了11 首之多,但是却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结构形态,例如第三、九、十首是带有反复的单三部;第二首则是带有尾声;第十一首是带有再现部的单三部等。不同的曲式结构构建出不一样的音乐氛围,到了最终曲的时候,曲式为回旋性的变奏曲式,这里的回旋将作品的动机及发展进行了相互的统一,构成了首尾之间的相互照应,由此可见,舒曼在进行创作时的缜密与细致。


三、《狂欢曲》演奏实践

根据笔者自身的演奏经验来看,作品在演奏上,可以结合八度的演奏、触键的方式、音乐表情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八度的演奏

八度在这组曲子中是经常出现的弹奏形式,例如在《前奏》中,作为全作品的开头曲,自演奏的一开始便通过高昂的音调为人们带去一种庄严的感觉。这一曲目中,八度和弦的出现频率较高,在演奏时要将手完整的支撑起来,让大拇指与小指有充足的力量去抓住琴键,保持音色的圆润,在前往新的节奏动机中,2/4 与3/4 拍子的交错运行,为本场狂欢节人物的登场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皮埃罗》登场,第一句右手的八度,要以一种较为神秘的感觉将高音部分的小指带出来。

《高贵的圆舞曲》作为一首优雅舒缓的圆舞曲风格曲目,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除了演奏的过程中,要保持旋律的呼吸感,呈现出绵延的意境外,要保证右手的八度演奏具有较为明显的歌唱性,尤其是小指部分,要呈现透彻的音响效果。

《表白》右手的八度可以运用无名指与小指做好衔接,声音的提落也可以适当柔和一些,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本段落的歌唱性,一定要做到心中有音乐。

《埃斯特列拉》大致上以实——虚——实的形态进行。在情感上呈现出的是舒曼的热恋,在演奏时,不仅要注意速度的把控,同时还要对演奏声音进行关注。右手的八度旋律起伏较大,外加穿插着的附点节奏,让这部分的演奏难度提升了不少,所以要注意手指与大臂的力量要保持统一,呈现出那种热情与坚实的声音,营造出浓烈但是却还带有不安的氛围感。《散步》是一首较为优美柔情的乐曲,在演奏时,要注意八度的旋律浑厚一些,保持声音的聚集性与紧绷感,这种长音的感觉要贯穿本作品的始终,保证旋律是以横向持续的感觉呈现,同时还要注意各个乐句之间的线条,将作品中的语调变化与节奏融为一体。《大卫同盟进攻庸人俗子的进行曲》是本组曲目中的艺术核心,也是全组曲中长度最长且最威武的作品。由上一首曲目衔接而来的动能性变化,构成前后的呼应(见谱例1)。本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的完整,同时也极具凝聚力。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八度和弦的演奏方法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在日常练习时,对于这部分的八度练习要控制的慢一些、松弛一些,以此来达成更加完美的呈现。

(二)触键的方式

作品对于触键的方式上,也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在《皮埃罗》中,虽然说在谱上标记有跳音的记号,但是实际演奏时却并不能弹的太短,要掌握好指尖与琴键的接触力度。

《约瑟比乌斯》是舒曼本人矛盾性格的一种体现,整首曲子在速度上是全组曲中最慢的一首,期间还出现了三个渐慢的记号,节奏型中也加入了连音形式,在演奏中,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声音的控制,保持手腕的松弛程度,触键也要一改上面的颗粒质感而是转换为柔软、平稳的深入,在演奏八度旋律时,主导旋律由小指奏出,保证音色具备更好的歌唱性。

《蝴蝶》结合较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描绘人们仿佛蝴蝶翩翩起舞一般的欢快景象。在演奏时,右手需要控制好声部的力度,让十六分音符能够紧凑且迅速地进行,左手则要突出低声部的旋律音,保持声音的厚实与饱满。在《肖邦》中,它的难点在于左手部分,因为左手既要保持力度的轻盈又要保证流动的琶音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音感,简单来说就是要时刻控制好每一个手指的力量转移,这样才能够让声音更加的连贯与圆润。

《互认》描绘的是两个老友重逢的画面,作者写出了自相矛盾的两个标记(sempre staccato、pedale),而这种做法往往就是需要演奏者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二度创作,增强演奏的表现空间。在实际演奏时,我们可以结合中国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将本首作品进行划分,即4+8+12+4。在第三部分中,小节数达到了12 个,这部分的演奏应该变得更加饱满,增强乐曲的倾向性,让作品的演奏更加的生动活泼。

在《潘塔隆和柯隆宝娜》中,第一乐段中的反向双手大跳,这部分要关注指尖与手腕之间的协调程度,同时保持指尖的敏感,保持声音的颗粒性,手腕部自然放松。当演奏来到第五小节时,主旋律快速地来到了中声部,高低声部分别有强音的轮流交替,加强了声音的动能性。另外在第二乐段方面,由于这一乐段的速度相比第一乐段慢了一些,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更加强调歌唱的线条性,音乐力度的起伏变大,也是舒曼音乐作品的呈现特征,他以不同的音响效果展现出不一样的旋律线条。《倾诉》非常的短小,只有三个乐句且一直都在反复,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在音量、音色、速度三个方面进行适当的变化,避免因反复产生的枯燥无味。《休止》是《前奏》主题的再现,与前面形成了首尾呼应,也预示着本组曲即将结束,在演奏时要注意重音部分,不能因为加快了速度就忘记了力度,一定要记得这是为最后一首提供推进的动力。

(三)音乐表情的控制

对于音乐表情及力度的控制,乐谱中有着更加直观的表达,例如在《费洛列斯坦》中,出现了多次用于加强音乐语气的表情记号,在遇到这些记号的时候,一定要热情且有度,通过手腕与手臂的自然起落,完成力度变化的音响效果。《跳舞的字母》是一首描写舞蹈的作品,不过主角却是从蝴蝶变成了字母,本作品的力度较为柔和轻巧,第三拍的重音构成了典型的圆舞曲节奏。同时结合“sf”记号让音乐的戏剧性更加的强烈。

《肖邦》高潮部分的“Rubato”是本首曲子的点睛之笔。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首作品速度标记为“Agitato”,但是作为一首夜曲形式作品,演奏的速度还是不要过快。《德国圆舞曲》在演奏中,第二乐句的前四个小节,左手重音部分转移到了第二拍,而这一转移舒曼使用了“sf”来标记,更能够凸显对力度的控制,传达出一种纵向的音乐线条感受,降低作品的歌唱性。《帕格尼尼》自第九小节开始,跳音部分以连音的方式呈现,从起初的四音一组变为两音一组,随后接连出现的“sf”也暗示着重音位置的不断转变。后续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进行且全部带有重音记号,将作品的基调推向高潮,最后以“ppp”收尾(见谱例2),展现出《帕格尼尼》其极具特色的演奏效果。

四、结语

《狂欢节》Op.9 作为舒曼的首部成熟钢琴组曲内容,整个作品构思巧妙,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除了极具明确的文学性和标题性,不同的人物设置也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内容,而最终的《大卫同盟进攻庸人俗子的进行曲》标志着“大卫同盟”与“庸人俗子”的最后决战,并以前者的胜利结束全作品。

笔者认为,只有对每一首作品内容了然于心,才能够更好地去呈现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传达出更加浓厚的思想内涵。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