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710)
舒曼与他的《诗人之恋》
张琦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710)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其中艺术歌曲最能体现他的细腻和诗意,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意境,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其浪漫主义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因此他的艺术歌曲的整体特征是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歌唱者的旋律更像是诗句的吟诵,乐句结构不规律而多变化,通过伴奏和声的细腻变化来表述激情或衬托意境。和声的色彩丰富是其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这又建立在另一个特点的基础上——即钢琴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可以说歌曲整体的诗意是由歌曲和钢琴共同创造的。这些特点在声乐套曲《诗人之恋》(Dichterlibe,Op.48,海涅词)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诗人之恋》是他创作的声乐套曲之一,在选曲方面舒曼颇具匠心,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产物。
舒曼;艺术歌曲;诗人之恋
一、舒曼创作的灵感来源
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舒曼在创作是还汲取民族艺术特色,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德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鲜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的民族性,反映了德国民族的风格特点。舒曼创作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是从民歌和民间舞曲,另一方面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找寻灵感。
二、舒曼的爱情故事
1835年起,舒曼与其钢琴老师维克的16岁女儿克拉拉相爱,他们多年相知到相恋,却为此付出和维克的决裂以至诉之法庭的代价,直到1839年由法庭判定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幸福的狂潮中,他在1840年一口气创作了150多首歌曲,《诗人之恋》便是其中最优美的一部(同一个月内还著有《声乐套曲第39op》),它是从海涅的《抒情的间奏》65首诗中选出16首谱曲而成。描述了诗人从爱情的春天到失恋的彷徨、苦闷的心情,再到积极起来埋葬个人痛苦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心理故事,表现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舒曼诗意幻想的入侵,以及面对现实时一个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
三、舒曼的歌曲
《诗人之恋》里共有16首歌曲,每一首都表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复杂的心情,有悲伤,有欢乐,有忧愁。1《在可爱的五月中》2《在我的泪光中》3《玫瑰,百合,鸽子,太阳》4《当我凝视你的双眸》5《我愿我的灵幻醉倒》6《莱茵河,神圣之河》7《我不怨恨你》8《那小白花若知道》9《男孩爱上女孩》10《我听见那歌声》11《一个青年爱上一位姑娘》12《在明媚的夏天清晨》13《我在梦中哭了》14《每夜在梦中》15《古老的传说》16《古老邪恶的歌》。
套曲的第一首《在灿烂五月里》一开始便由钢琴弹奏出升f小调,声乐便以升f的关系大调A大调唱出旋律,但是在结尾之处,声乐的音符落到了升f小调的主音上,而伴奏则更是以没有解决的属七和弦结束,让人心中极其的不适。但这并不能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乐思不完整。恕我斗胆的提到这样一点,这是舒曼的一个创意之处,他大胆的把这首歌的不稳定音解决到了第二首歌《从我的眼泪里面》。第二首歌同样也是A大调。这首歌的钢琴前奏第一个音符便很清楚地回到了A主音上,这样两首歌曲就真的被这种关系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了。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第二首的声乐部分结束音是B,又没有回到主音A,那着又作何解呢?这一点也不难回答。如果看一下第三首歌《小玫瑰,小百合》,这首歌并没有前奏,直接就涌出了快速的声乐旋律(舒曼注释为Munter),而声乐的第一个音符不是别的,正是第二首声乐旋律应该解决到的A音!!!这是如何的独具匠心!就这一点舒伯特,贝多芬,加上后来的博拉姆斯,沃尔夫等人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心思。因此舒曼的声乐套曲中的歌曲很多情况下是不宜于单独拿出演唱的。舒伯特注重套曲中歌词本身的连续性,而舒曼则更注重在音乐上赋予歌词连续性,因此舒伯特等人的套曲可以在音乐会中拿出几首单独演唱,而舒曼套曲中的歌曲很多情况下是不宜于拿出单独演唱的。
令人欣喜的是舒曼在这部套曲的最后还用了一整页谱子写作了一首幻想式的钢琴曲作为套曲的结尾,最后这首悲壮的歌曲《往昔痛苦的旧调》突出了很强烈的交响性,钢琴伴奏不仅仅用了强烈的不稳定和弦,结尾还使用了很温柔的琶音,并且在一个不稳定的和弦上结束,那这种带给人的不适感是最强烈的,因为套曲已经结束,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又向何处解决呢?这诗人的结果究竟是怎样呢?没有答案,没人知道。
其实在舒曼写作这部套曲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埋在了海涅的《歌之卷》之中。作为舒曼,我并不认为他是为了写歌而去专门的熟悉海涅的诗歌,他从小就在书香中长大,所以当他看到海涅的《抒情的间奏》诗集时,那种音乐与文学碰撞出的火花,使他飞速的完成了这部套曲。套曲虽然是刚与克拉拉相离别不久,怀着满腔幸福所作,但是从套曲的歌词和暗示的主人公最后的死亡结果看,这部套曲仍然是悲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