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响练习曲》op.13是舒曼24岁時创作的一首佳作,是一首能充分展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色的作品。该作品流传广泛,受到世界各国钢琴演奏家们的青睐,产生了众多的演奏版本。本文选取了3位具有不同国籍和演奏风格的钢琴家——王羽佳、鲍里斯·贝瑞佐夫斯基和皮埃尔·劳伦·埃马德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舒曼《交响练习曲》;演奏分析;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与演奏家简介
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变奏曲之一。舒曼希望在这首作品中证明哪怕没有交响乐队的辅助,钢琴也能表现出宏大的音响效果和宽广的音域变化。该作品于1837年正式出版,主题旋律选自弗里金(Fricken)男爵的升c小调长笛变奏曲。全曲共13乐章(主题、2首练习曲、9首变奏曲和终曲),每个乐章各具特色,并蕴含艰深的演奏技巧。
王羽佳(1987-),中国青年钢琴家。师从加里·格拉夫曼,德国DG唱片公司签约艺人,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吉尔莫青年艺术家奖”,其演出遍布北美和世界各地的许多主要城市。鲍里斯·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1969-),俄罗斯学派钢琴家。16岁获得俄罗斯全国竞赛新人奖 ,19岁在伦敦举办音乐会,其录制的唱片包括肖邦、舒曼、拉赫玛尼诺夫、梅特涅尔、拉威尔、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等人的作品,并大受好评。皮埃尔·劳伦·埃马德(Pierre-Laurent Aimard,1957-),法国钢琴家。科隆大学和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DG的独家签约艺术家,1973年在国际梅西安大赛中获得第一名,1976年就被皮埃尔·布列兹任命为法国“当代乐集”首席钢琴独奏家,其演出地点遍布世界各地。
二、作品结构特征
《交响练习曲》创作于1834年,主题材料简单凝练,各乐章篇幅短小,最长的终曲乐章有207小节,最短的的主题乐章仅16小节。全曲技巧艰深,音乐形象鲜明,舒曼钢琴作品特点(八度及和弦的跳跃、和弦的断奏、切分及附点节奏的变化等)全面的体现出来。在调性上,除变奏七、变奏十一、终曲分别运用了E大调、#g小调,bD大调外,其他均为#c小调;在曲式结构上,除变奏十一为三部曲式以及终曲为带扩展的奏鸣回旋曲式外,其他均为二部曲式。
三、演奏版本比较
舒曼这部作品的演奏版本相对他的其他作品如《狂欢节》《童年情景》要略少一些,但也有不少著名的钢琴家为此录制过专辑。本文围绕上文所述三位钢琴演奏家所演奏的版本,从速度、力度、节奏、织体及音色五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音像资料的直观感受,聆听、分析三位钢琴家的不同诠释,加深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演绎。
(一)速度
从上图时间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曲子时,都有其独有的速度安排。三位演奏家在整个作品总时长上并没有相差太多,但在个别曲目中,三位演奏家却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在合理的情况下对速度进行了灵活处理。
谱例1
如练习曲二(变奏二)优美热情,旋律声部隐藏在重复和弦构成的低音背景中。王羽佳在处理这些重复的十六分音符时前两个速度比后三个速度慢,造成了一种紧迫感;贝瑞佐夫斯基将这五个十六分音符演奏的比较平均,
第一乐段一进入就显得宽广大气。而埃马德的处理正好相反,他的五个十六分音符的速度比较慢,前两个速度比后三个速度快,使得旋律气息更长,而且在旋律上升、情感需要加宽的时候,他将速度放慢了一些,这与其他两位钢琴家的处理稍有不同。
谱例2
再如练习曲五(变奏四)中,王羽佳版本速度最快,她的每一个跳音都很灵活短促,往往在旋律进入高潮时会做一个稍微的渐慢,使乐句充满动力,节奏富有弹性。贝瑞佐夫斯基则比较中规中矩,速度整体都很均匀,显得较为呆板,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埃马德是这三位钢琴家里面速度比较严谨的,他特别注意速度之间形成的张力,他的速度相比于其他两位要慢一些,并且在附点节奏(谱列2)之后有很明显的渐慢处理。
(二)力度
在这首作品中力度标记贯穿全曲,但仔细观察三位演奏家的演奏,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照搬乐谱的力度记号来演奏,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要更加丰富且多变。下文以练习曲四(变奏三)为例,对三位演奏家的实际力度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并与乐谱力度标记进行对照,分析在实际演奏中,三位演奏者力度变化的不同。
(三)节奏
以练习曲六(变奏五)为例,王羽佳的节奏变化最多,她节奏处理相对要自由些,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时候会把节奏拉宽,在音符密集的地方又让节奏紧凑,在她的演奏中,节奏之间的张力会随着她情感的变化而改变,使得旋律富有朝气,充满遐想;贝瑞佐夫斯基的节奏平稳整齐,律动统一,他对节奏控制的很严谨,偶尔在乐句的开头或者分句的地方有一些拉宽处理;而埃马德将这首练习曲的节奏表现得非常准确,如练习曲四(变奏三)是一首4/4拍的乐曲,4/4拍节奏的强、弱、次强、弱被他有规律地运用在此曲中,使音乐流动性很强。他的弹性节奏大部分都出现在乐句的开端,气息很广,把每个拍点都描述得很清楚。
(四)织体
主题乐章最能体现三位演奏家对作品织体的掌控能力。主题乐章由四个乐句组成,具有管风琴的音乐特色。舒曼运用和弦的变化来表达他的乐思和情感(在庄严肃穆中渗透着悲伤的气质),使每一个乐句都充满旋律性;王羽佳侧重于塑造立体的空间感,她右手和弦高声部旋律是这个乐章的中心,她将高声部的音全部连在一起,有表情地将多声部层次的线条表现出来,乐句以及乐句之间的气息衔接自然,如在第二小节(谱例3,第一个句子结束时)王羽佳做了渐弱,使音乐的线条呈现出一种回收的感觉,然后音乐随线条起伏做轻微的展开一直到第4小节结束,旋律线条相对其他两位演奏家要内敛些;贝瑞佐夫斯基则将演奏的中心集中在和声的协调与平衡上,他没有过多的去勾勒凸显旋律,也没有过多追求华丽的音响效果,他所演奏的《交响练习曲》音色硬朗,音乐处理较坦率;埃马德比较擅长用和声的共鸣来推动旋律的进行,他利用和声进行时形成的碰撞,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解决这种强烈的冲击力,使旋律具有紧张感。
谱例3
(五)音色
在音色的处理上,王羽佳是3位演奏家中处理细腻的一位,这应该和女性细腻的情感有关,她十分注重音乐的起伏和延展性,触键敏锐。在练习曲七(变奏六)这首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曲目中,王羽佳十分细腻地把握好了激动与平静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情绪激动的时候,她的音色饱满、满怀热情。在音乐情绪平静时,她略微控制了触键的深浅,弱奏时音色含蓄,强奏时音色缓和、温暖,对音色收放自如的控制力,让人感觉她的演奏是精细雕琢过而成的;贝瑞佐夫斯基演奏的音色相对而言比较通透,他的下键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样的音色使得他的演奏给人感觉典雅且朴素;而埃马德的音色饱满,音乐层次明显,音色具有歌唱性,尤其是低音旋律的进行,厚实却又富有层次。在变奏十一中,埃马德右手旋律表现力十足,左手则比较朦胧,我比较喜欢他弹奏的版本,他将旋律的陈述和和声的沉思全部糅合在一起,使曲子更能打动心弦。
四、结语
通过对三个版本的演奏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演奏家都有其个性和侧重点,王羽佳、贝瑞佐夫斯基和埃马德三位钢琴家,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生活阅历将《交响练习曲》这首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三位演奏家对于音乐的处理各不相同,王羽佳偏于细腻,贝瑞佐夫斯基偏于直爽,埃马德偏于严谨,但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我们才能发现音乐的表达上存在各种差异,领略三位演奏家不同风采。这启迪我们,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欣赏,挖掘不同的演奏版本,通过模仿大师们的演奏,发现自身演奏的不足之处,改进自身的演奏水平,更好地去诠释作品,演绎作品。
作者简介:聂小涵(1994—),女,江西人,本科,浙江音乐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
指导老师: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