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曲式结构的一般特点

发表时间:2025/04/21 17:10:59  浏览次数:53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王蓓蓓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曲式结构的一般特点

王蓓蓓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简述《童年情景》十三首乐曲的曲式结构;对这十三首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存在的共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或者其一般特点;对作品的和声技法及调式调性进行分析,对前面三个部分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力图说明《童年情景》曲式结构的一般特点。

舒曼;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

一、引言

“舒曼的钢琴套曲和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以及李斯特的交响诗并列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体裁上的三大创新”[1]。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uber t 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套曲中他表达了独特的个性和独具匠心的思维,分析舒曼杰出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便是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和声、曲式等方面特征最合适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舒曼在吸收了浪漫主义标题小曲的风格特点基础上,向19世纪声乐套曲学习自由结合,运用组曲原则和变奏曲原则,将一系列特性小曲统一在一个整体的艺术构思下,形成一种标题性的钢琴音乐体裁”[2]。《童年情景》是舒曼在1838年以情书的形式写给妻子克拉拉,内容主要阐述的是对儿时往事回忆、对未来无限的遐想。

二、《童年情景》各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舒曼在《童年情景》十三首小曲的创作上,使用的是一系列新颖的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本身是一种让不同性质的材料用不同的比较手法相互冲击,从而造成在听觉上的不同享受,在当时的环境中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在《童年情景》中产生的却是一种用以表达相互依连,相互并存的感受。首先我们以图表的形式简单的阐述下十三首小曲的一般曲式结构。


在《童年情景》这部套曲中,舒曼普遍使用简单的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来诠释乐曲,每一首乐曲,几乎都使用的主题再现的方式,再现部分的作用在作品中体现的很明显,再次强调主题,突出主题材料所带给人的深切的情感。

(二)曲式结构的一般特点

《童年情景》一共十三首小曲,在结构上,作者舒曼选择的是简单的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每一首小曲的结构特点如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从整体上看,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将独立的小曲组合成一组相互关联、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的套曲形式,按照整部套曲的布局上来看,可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首至第六首

这部分总体来说类似于一个带有动力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首、第二首类似是一个呈示部,陈述了此部套曲的主要思路与简要内容;第三首类似于一个连接;第四首为展开部分,第五首为再现部,所谓的再现,并非正规的三部曲式结构中的再现,这里类似于一个主题的回归及调性的回归;第六首形如一个总结性尾声,为主题的发展过程填上一块“落脚石”。这六首曲子总的调性规律在上章节所说的那样,是随主调向属方向调性转变的过程,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一首与第六首的曲式结构。

第一首《异国与异国人民》

这首乐曲主要阐述异域风情,在整首作品上看,呈现的是一个主题的构思,把思路从一开始就诠释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扩大了让人对乐曲的遐想空间。乐曲短小精湛,一两个乐思就能表达整首曲子的意境。这首乐曲是一个典型的单三部曲式,G大调。由抒情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稍带忧伤的旋律,配合调性中的功能性低音及三连音式的和声织体组成,A段(1-8)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1、2小节的高声部旋律音是乐曲的动机旋律,由一个略微紧张的跳进加上反向级进的附点音符组成。

《异国与异国人民》第1-2小节

下方的和声织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连贯性的、优美的上行三连音;二是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构成的具有功能性的低音。这两部分的织体线条是具有对比性的,这种一个柔美,一个跳跃的对比也正是体现主题的乐思之一。B段(9-14)此段落是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主题呈现转至低音声部,而且呈示段体现的对比性也改变为高声部的柱式音程与下方三连音旋律的对比。在13-14小节三连音部分的渐强记号是体现情感的高潮,表现出一种对奇异事物的强烈向往。再现段(15-22)完全再现,重复呈示段的主题。这首作品乐思的体现非常明显,三连音的使用为旋律的呈现做了铺垫。

第六首《重要事件》

这首作品也是单三部曲式,A大调。A段(1-8)分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反复;B段(9-16)调性转为D大调;再现段(17-24)是完全再现,调性转回A大调。全曲以柱式和弦为主,旋律声部与伴奏织体合二为一,特强的演奏符号与八度叠置的低音声部形成一种气势磅礴,具有军乐效果的风格。这种雄厚有力的音乐表达方式在整部套曲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主题思路的结束,具有一定的收束效果。

2、第二部分:第七首、第八首

这两首乐曲的乐思表达相似,无论从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是从调性的转变发展上看,他们所呈现的音乐风格与第一部分所表达的音响效果有明显的反差。我们从第七首乐曲《梦幻曲》的曲式结构来诠释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第七首《梦幻曲》

这首乐曲的结构是单三部曲式,A段(1-8)是由8小节、两个乐句构成的方整型、开放式乐段,在F大调上陈述,结束在C大调上。材料主要以伏波式旋律加上与之相呼应的伴奏织体组成。乐曲的动机为弱起的纯四度上行跳进。

《梦幻曲》第1小节

这一动机反向级进之后到了乐思的高潮,随后以伏波式旋律向下进行,在短暂的高潮后得以解决,在结构上呈现出前后呼应的关系。B段(9-16)为展开部分,延续呈示段材料,在调式调性上有较大转变,这突出体现了中段调性的发展,由g小调进入,经过降B大调、d小调、最后回到主调F大调,为再现段做准备。再现段(17-24),始终在F大调上陈述,在第22小节处的高潮音上加了自由延长的演奏方式,为终止做了准备,同时使得调性变化在中段所体现的紧张性得以缓解。

这首乐曲非常的舒缓,6个相同的主题材料,以6个不同方式演绎,在高潮音上所展现的音乐情绪各不相同,但总的音乐环境是静谧的、梦幻的。

3、第三部分:第九首、第十首

从整部套曲上来看,这两首乐曲的曲式结构特点并没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乐曲那样鲜明,呈现的是一种过渡性质的音乐材料。在音乐描述手法上来说,第十首过分认真》,律动的旋律线条明显带有特色的民族色彩,类似于舞曲的风格。

《过分认真》第1-10小节

2.2.4 第四部分:第十一首至第十三首

总体来说,这三首乐曲体现的是调性的回归,是作者舒曼对整部“回忆录”最终的总结,调性的回归也是主题的终止,这种终止感主要体现在最后一首《诗人的话》中:

第十三首《诗人的话》

“诗人的话”作为这首乐曲的标题再适合不过,因为这首钢琴曲更似一部四声部的合唱曲。全曲以四音叠置的柱式和弦为主,体现的是作者对主题“回忆童年”的总结。乐曲是乐段材料(1-4)的不断反复与扩展,5-8小节是前面材料的模进。这两个材料中的旋律与低音呈现对比关系,像一种对话的语气在描述“诗人的话”,最后终止在a小调上。终止处长音加上极弱演奏方式像是作曲家在低声吟唱。为后面材料的扩展做了铺垫。乐曲的9-12小节是主题材料的扩展,伴奏织体由之前的柱式转为分解式,演奏方式变的更为舒缓,并在12小节处加上了自由华彩的装饰音,让整体的结构更为充实。

《诗人的话》第12小节

材料在最后几个小节中的扩充与发展加入了四分休止,呈现了断续的音乐效果,这正是乐曲在整部套曲中精妙的安排,让“诗人的话”变的意犹未尽,充满无限的遐想。

3 调式调性分析

调性布局是一个作曲家对乐曲要表达的意境的一个基本构思。18—19世纪的古典音乐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调性布局:从主调性逐步转向属方向调性,在最后回到主调性之前经过下属方向调性,然后回归。这种形式首先确立调性,随后破坏调性,最后经过调性整理然后回归,音乐情绪有起伏的过程。

《童年情景》总体调性

(1)调性回归的体现在于一开始的主调性在结束处再次出现并巩固。

(2)在调性布局上体现了T—D—S—T的古典式结构特点,形成了调性的整体统一。

《童年情景》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钢琴作品,从其单首乐曲来看,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形态,继承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虽然在和声织体上,在音乐主题的构思上都有着新的尝试。但在整体看来,这种标题式的“内心独白”音乐更能表现作曲家舒曼内心情绪在整部作品中的不同刻画,而在其结构特点中最重要的是整首套曲的创作思路始终贯穿着主题,而每一个新的材料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前面材料的再次构想、再次创作,在套曲的最后,又回归调性和主题,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一特点正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的杰出贡献。

[1]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5).

[2] J·勃罗契.罗伯特.舒曼的钢琴套曲[C].载《音乐译文》,1957,(03).

[3] 孙树人.抒情幻想的回忆—析舒曼的《童年情景》[J].艺苑,1996.

[4] 吴媛媛.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音乐文本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4).

[5] 孙树人.抒情幻想的回忆—析舒曼的《童年情景》[J].艺苑,1996.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