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阳
(安徽艺术学院)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聆听能力”的培养,以具体钢琴作品舒曼的《童年情景》为例,提出可行性方案。旨在通过理解“聆听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促进对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研究意义:“聆听能力”是钢琴演奏与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可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提高学生演奏的水平,拓宽学生音乐视野。让学生学会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多样性,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二、前期研究综述
关于对“音乐聆听”的理解国内外钢琴演奏与教育大师们都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如李木子(2017)在《钢琴艺术》上发表的文章《聆听、感受、表演、超越》——记“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音乐节”系列讲座中写道,我国教育泰斗但昭义教授表示“乐谱所能带给演奏者的提示仅仅是作曲家创作意图中的一二,要想真正把握完美的演奏一首乐曲除了乐谱还应该找到这些隐藏在乐谱中的音乐密码,比如了解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创作风格已经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聆听、感受和演奏演同一时期同一作曲家的同一风格作品等方法①”。朱昊冰(2018)在《钢琴艺术》杂志中提到过她在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时,享有美国最成功教师之一盛誉的钢琴教育家授卞和京(Wha Kyung Byun)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她的音乐从“去听”到“听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从无意识聆听到发觉录音机录下和实际弹奏有出入的对比聆听,到抛开录音机在内心深处建立链接与演奏时进行调试的互动聆听,再到最后触动内心想象而激发大脑发出指令,从而带动肢体去表达的深度聆听几个方面阐述。2010年学者沈茜在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中发表的论文“在想象中呼吸与聆听——钢琴演奏中控制联想鉴赏方法的提出”的文章中也提到,作曲家以标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命名,这种形式会将鉴赏者带入到演奏氛围与情景想象的听觉“画面”中去,从而引导人们更深层次的感知美、欣赏美③和朱昊冰形成了内外的呼应。因此“聆听能力”的培养在演奏与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具体将如何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例子进行更详细的了解。
三、作曲家风格特色及“聆听能力”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一)作曲家风格及作品特色
《童年情景》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1838年时在莱比锡所写,这套作品原有三十首,但舒曼最后只选择了其中的十三首发表。这套作品的作品号是op.15,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相比他早年的创作而言,更游刃有余地展现了舒曼音乐风格中的细腻与诗意。这套作品是一部很私人化的组曲,可以理解为舒曼写给克拉拉的情书。这里用成年人的视角描绘了儿童时期的场景,而这些场景都是舒曼作为克拉拉父亲的钢琴学生,在克拉拉儿童时与其相识,一起度过的美好过往的点点滴滴。这套作品的十三首曲子按照顺序是《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奇怪的传说》《捉迷藏》《孩子的请求》《心满意足》《重要事件》《梦幻曲》《在壁炉旁》《木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入眠》《诗人的话》,整套作品串联起了一幅只属于他们的美好画面。
作为作曲家,舒曼的童年并不像莫扎特、李斯特等人一样很早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出生于一个出版社家庭,七岁学习钢琴,十六岁遵循母亲的意愿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继续进修钢琴。克拉拉的父亲维克正是他重要的钢琴老师,但由于舒曼对于钢琴演奏的强烈的炙爱与急于求成的心情,导致了他手指受伤从而无法继续演奏的客观事实,因此为了继续他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他将目标转向了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方面。1840年舒曼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而他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也在当时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为当时的音乐界带来了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舒曼的音乐创作中,动机精致、短小是他的特点,他的音乐中还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文字游戏”。例如第一部作品《阿贝格变奏曲》Abegg Variations Op.1中“阿贝格”这五个字母A-B-E-G-G正好构成了他音乐中的主题动机,这样的“游戏”遍布在舒曼的各个作品中,比如说专属于克拉拉的“克拉拉旋律动机”,比如说他笔下的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约瑟比乌斯和佛洛里斯坦。其中佛洛里斯坦(Florestan)代表了他音乐作品中狂放、反抗斗争的形象而约瑟比乌斯(Eusebius)则代表了内敛安静与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舒曼有时还会在谱面上将他们用E或F标注出来等等。这些独特的魅力都是其他作曲家所不能匹及的。
舒曼作品中最有特色的体现是组曲形式,如Op.2《蝴蝶》、Op.9《狂欢节》、Op.15《童年情景》等,每套组曲都串联了各种有趣的故事。《蝴蝶》中舒曼根据保罗的小说以散文形式而创作了十二首作品,通过《化妆舞会》拉开序幕,展现了一段纠葛的爱情故事,这套作品里的前十首都采用了小说里的情节,只有最后两首作品《老祖父之舞》和《终曲》是舒曼所作。在舒曼的“故事”里,《终曲》的钟声敲响了6次,褪去狂欢和喧哗,一切散场,回归平静,讲述了一场爱恨情仇的错综复杂和喧闹之后最终走向落幕的故事。
《狂欢节》则是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音乐套曲的重要标志,他深刻地反映了德国当时的社会文艺思潮。这套作品由21首小曲组成,这里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形象,比如说肖邦、李斯特、克拉拉、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等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们都被舒曼写入到音乐中。这首作品的第21首是《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在这里他把封建、顽固、保守的旧势力描绘成凡夫俗子的形象,而大卫同盟会则是他在音乐中提到的代表新音乐思潮的李斯特、肖邦、克拉拉、门德尔松等人。在音乐“故事”中以舒曼为首的大卫同盟会最终通过艰难险阻战胜了旧势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全曲的尾声在持续快速的跑动与强有力的和弦中辉煌结束,酣畅淋漓,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童年情景》则是描绘专属于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其中最出名的非第七首《梦幻曲》莫属,这首作品已经成为了诸多音乐家的经典安可曲目,中国青年演奏家中最值得一提的张昊辰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采访中就提到过他对这首小品的喜爱。而霍洛维茨、鲁宾斯坦、阿格里奇、巴伦勃依姆等诸多世界泰斗级演奏家们也都曾经不止一次演出或者收录过单曲《梦幻曲》或者《童年情景》整套作品。
(二)“聆听能力”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在笔者看来,聆听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学生的学习、演奏起到了引导、检查、审视等多方面的良好作用。以《童年情景》中作品第一首《异国和异国的人们》为例,这首作品精致短小,仅有3个乐句组成,但音乐表现却极其细腻。
全曲由3乐句,21个小节构成。第一乐句中1-4小节与5-8小节是重复的两个小乐句,旋律声部突出在右手的高音区,而另外一条隐藏的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铺垫。第二乐句中左右手的声部旋律进行了一次对调,这时突出左手声部的旋律与第一乐句起到对比的效果。而第三乐句则再一次回归开始的部分。如果在演奏过程中,最后近结尾处设计为渐慢渐缓,则可以使音乐更好的走向消失与结束。
在对音乐的整体布局做好规划设计后,演奏时我们就需要不仅聆听高声部旋律的突出与连贯性,还要注重低声部旋律的稳重性。通过聆听审视左右手配合是否默契,用内心已经规划好的构造来演绎,通过聆听进行调适与判断。第二步则是通过聆听审查是否做到内心想表达的样子,如采用录音笔等形式进行记录后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再一次审查音乐,检测是否达到了内心想表达的真实音响效果。最后一层境界则是通过一次一次的检测对内心听觉做到了客观的判断,最终脱离录音机完成内心情感表达的现实体现。
再比如《童年情景》中的第十首《过分认真》,这首作品虽然以切分音形式呈现,但是跨小节的高音区连在一起却组成了绵长的乐句,这里既体现了内部织体的活泼好动,纯真儿童的人物性格,又体现了高声部旋律孩子想要装作成熟,像大人一样努力沉稳思考的人物性格。并且每个乐句极其抒情,在每个乐句的结尾处又添加了延长音和ritard.的标记,演奏中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让作品的律动寻找到最舒服的状态。
因此当明确作者的基本意图后在演奏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内心预判结合聆听能力表达音乐的走向以及节奏的自由。这种聆听与手指演奏的结合不能仅仅使用机械的节拍器或者教师语言上的描绘进行传授,而需要学会有一双善于聆听、善于模仿的耳朵。
(三)总结钢琴演奏教学中“聆听能力”的培养价值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有多层次的重要价值。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环境和音乐兴趣的多样性导致了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培养聆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聆听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度,使他们更能敏锐地捕捉音乐作品中的微妙差异,并深入音乐情感的核心。这种听觉支持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预测后续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发展趋势。
其次,培养识谱和读谱能力是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采用直观的方式呈现音乐谱面,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图谱,提取关键信息,并显著提高读谱的准确性。这种成功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他们在钢琴演奏学习中的信心。
第三,培养聆听能力有助于促进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演奏技巧,还为他们提供了音乐愉悦体验。通过积累音乐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总结钢琴演奏的技巧和经验,为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在后续的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更个性化地理解音乐作品,并将自己的理念与认知融入演奏中,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演绎作品。学生时期的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聆听能力”的重要性。在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质量,这需要教师注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及时给予学生关于聆听能力进步的积极反馈,并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更好地树立学生对钢琴演奏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在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素养和聆听能力的引导者。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充分的综合音乐素养,帮助学生钢琴演奏中“聆听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的提升音乐审美观与音乐表现力,这要求教师具备系统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
如对音乐背景知识的储备,教师通过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向学生传授关于不同音乐类型、时期和作曲家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聆听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如对作曲家作品创作的理解,教师通过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特点,可以更好地将音乐作品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作品的内涵。如提高对演奏效果的判断,教师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聆听能力转化为音乐表现力,启发他们对音乐更多的感知力等。作为教师,自身实践后的总结与提炼也相当重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总结和提炼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确保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
学生和教师都应当保持持续学习、感受音乐、提高对音乐的“聆听能力”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一种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通过与学生共同成长和收获,教师能够看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学生也会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内在满足感,这样的音乐教育过程是充满爱和美好的,也将一直激励着教师和学生走向更高的音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