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

发表时间:2025/01/11 13:58:12  浏览次数:27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冯 会

关键词:舒曼钢琴作品文学性

摘要:舒曼在他的钢琴作品创作中,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的钢琴作品充满文学的氛围和诗的意境,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魅力。

作为立于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大潮浪尖上的人物之一,舒曼的音乐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批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他是乐坛上的霍夫曼和让·保尔”。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系列富于诗意的钢琴作品,它们吐露出亲切、伤感和梦幻般的情绪。在舒曼的创作中,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将音乐视为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而深厚的文学修养,又使他的作品充满文学的氛围和诗的意境。许多评论家都把舒曼看作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诗人,舒曼无愧于这个头衔。

一、标题性

钢琴标题小品的产生可追溯到洛可可时代库泊兰、拉莫的作品,但是,它们与19世纪的钢琴标题小品含义不同,那时标题所提供的内容多半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或模仿。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以无标题音乐(如变奏曲、奏鸣曲)为主,即便是早期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如舒伯特和门德尔松的作品,也多半是无标题的或仅少数加标题的。只有到了舒曼,才真正出现大量带有标题的钢琴作品。

舒曼的标题音乐主要表现音乐中的诗意和文学性,如他的钢琴作品《克莱斯勒里安娜》(op15),克莱斯勒里安娜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同名小说中的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克莱斯勒里安娜代表着追求进取的新生力量与小说中代表白以为是、保守的公猫进行激烈斗争,舒曼非常同情这个人物,所以用其名字作为自己作品的标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舒曼的标题既不像肖邦那样,给作品提出明确的体裁方面的定义,如叙事曲、夜曲、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也不像柏辽兹那样经常给自己的交响曲加上一大段文字说明,仿佛是一个歌剧脚本。舒曼的标题主要是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提示来表现音乐,使演奏者和听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形象。例如《蝴蝶》,一看到这个曲名,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蝴蝶飞来飞去的美丽情景。再比如《童年情景》,正如标题所反映的,这是一部刻画儿童各种心理活动和成年人对儿童时代回忆的钢琴小品集。

舒曼对于标题音乐的贡献在于他的乐曲大部分是关于人类、人的各种关系,往往有自传体味道;乐曲涉及一个个人,而非物。他并不注重大型题材和哲理思想的表述,而是抓取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场景及给人的感觉,予以妥帖逼真的描绘和表现,从中展现了舒曼独特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李斯特曾说:“在他以前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么多标题完全符合内容的作品。”由此可见,舒曼的音乐标题表意准确,契合他的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他曾风趣地写道:“据说好的音乐不用这样的标题,但好的音乐绝不会因为有了标题而失去了自己的好处,对于作曲家来说,这是预防曲解作品性质的最可靠的方法。诗人不是也利用标题吗?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全部诗歌的意义表现在文字里面吗?那么,音乐家为什么不能同样做呢”?

舒曼以各种方式采用标题,在有些场合,他只限于为整个套曲作一个标题,如《克莱斯勒偶记》、《叙事曲集》等。有时他对这样一个标题不满足,而给每个套曲的分曲以个别的标题,使作品内容有更详细的说明,譬如《狂欢节》、《幻想作品集》、《童年情景》、《森林情景》等。

二、隐喻性

舒曼本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这也表现在他钢琴音乐风格中的隐喻性方面。他既想通过标题将内容提示给听众,却又在音乐中运用了很多暗示和隐喻。

例如《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的第一部钢琴作品,虽然有些人认为这首作品不够成熟,但是它第一次显露了舒曼创作上的隐喻性字谜能力。这首乐曲完成于1830年,“阿贝格”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她出生在曼海姆一个富裕的家庭。当时舒曼的一个朋友对阿贝格十分倾心,舒曼将她的姓用ABEGG的音拼出来,并以此作为主题并加以模进写了这首变奏,人们将此称为“阿贝格”动机。

再比如《狂欢节》的主题“Arch”,这是舒曼的前女友居住的小城镇的名字。在德国的音名体系中,这四个音分别代表着“A、降E、C、B”,也可以代表为“降A、C、B”,而舒曼的姓中能作为音乐字母的4个拼音字母可代表“降E、C、B、A”。这三种音名排列方式贯穿于全曲之中,构成了套曲《狂欢节》的主题核心和发展动机。

舒曼钢琴音乐风格中隐喻性方面的创作手法,这得益于将隐喻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舒曼最喜爱的作家让·保罗。他着迷于这种创作方式,既想通过标题将内容提示给听众,却又在音乐中使用了很多暗示。比如五度音程和C大调往往代表克拉拉。《狂欢节》的主题更是由他以前女友居住的小城镇名“Asch”构成的。而且舒曼自己的姓(Schmann)里也有着几个富有“音乐性”的字母,在第8首《回答》和第9首《蝴蝶》之间有一个用早已淘汰了的二全音符玩的音乐文字游戏——“司芬克斯”三个谜,在创作中闪现他创造性的灵感,其想像力之丰富令人惊叹。这一段通常不演奏,但是一定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它实际上是Asch的三种排列,作者是有意让人去猜谜,如果不仔细研究乐谱,就很难猜出它的真实面目。这种特殊的记谱方法,这些不算音符的“音符”,在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是没有的。1834年9月13日,舒曼在寄给一位朋友的“幽默附言”中写道:“我刚意识到Asch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个颇具音乐性的名字,二者同样的字母也存于我的姓名之中。”这封信最后以一个音乐引句及以下这些话来结束的:“这乐句听上去非常痛苦。请原谅我吧,我正处于创作激情的烈焰中!”

他的钢琴作品还充满着对贝多芬、克拉拉、舒伯特以及他自己的创作的公开引用和片段暗示。如《狂欢节》中的第7首《弗洛列斯坦》中出现的“蝴蝶”主题,就来自他自己的另一部钢琴组曲《蝴蝶》;第51首《大卫同盟盟友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中的“19世纪的主题”也来自于《蝴蝶》“终曲”的《祖父的舞蹈》,等等。这些运用痕迹体现了舒曼整个创作生涯中音乐风格的统一。

三、形象性

舒曼小时候,曾经为不同时期的文学家用音乐“画像”,这一游戏式的创作动机被运用在他以后的钢琴音乐创作中。他创作了大量形象鲜明的标题性钢琴作品,并在各部作品中刻画不同的艺术形象。舒曼善于用钢琴语言塑造形象,在确定形象目标之后,他巧妙地抓住一些特征化的素材来表现形象。可见,作曲家想在他的音乐里融入一些非音乐的意涵,他的艺术处理较少有画面的描绘,诗意的形象展示才是其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钢琴组曲《狂欢节》中,很多小曲的标题便是以形象特征或人物名称来命名的,如《妖艳女子》、《肖邦》、《艾斯特蕾娜》、《潘塔隆和柯隆宾娜》等几首乐曲的小标题都是对狂欢节中各种鲜明形象的高度提炼。小标题与总标题一起点明了组曲的主旨,他说:“这些名字显然并无艺术价值可言,但于我来说,它的唯一情趣在于表现那千姿百态的情感世界。”乐曲中出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两位著名音乐家:肖邦和帕格尼尼。舒曼将他们的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肖邦式的分解和弦织体优雅舒展,精致的和声变化委婉动人,任何熟悉肖邦音乐的人都会认同这一“诗意的肖邦”;而快速激越的音型波动和绚丽华彩的炫技姿态使人面对的是一个夸张的音乐造型,将它与充满魔力的帕格尼尼联系在一起显得那么自然贴切。舒曼的另一部标题性钢琴组曲《蝴蝶》就是阅读了让·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后创作的,小说中性格截然相反的孪生兄弟瓦尔特、乌尔特和热闹的假面舞会场景在《蝴蝶》中第一次出现,两个形象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为日后的《狂欢节》打下了基础。从《狂欢节》开始,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才被定型为“约瑟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两个形象,成为舒曼内心世界的代言人。约瑟比乌斯沉思凝想,略带忧虑,而弗洛列斯坦则热情奔放,冲动直率,但同时他们是大卫同盟中最重要的战斗者。舒曼不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还以之作为自己发表文章的笔名,在《新音乐杂志》上进行音乐美学思想上的辩论。

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评论舒曼说:“是一位诗人,又是肖像画家和历史学家。他刻画人,画他们的肖像,他们的表情、气质、情感……”舒曼始终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刻画出能和文字描述相媲美的人物和场景形象,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魅力。

我们欣赏舒曼的钢琴作品,除了应着眼于乐谱表面信息以外,还应了解作品中蕴藏的文学性,努力地去挖掘潜藏于作品中的艺术特征,领悟其中的匠心所在,这样才能深入到舒曼的“想象世界”,与音乐产生同情共感,这无疑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典范。

(责任编辑:吕晓东)

参考文献:

[1]蔡馥如.文学与钢琴艺术[J].钢琴艺术.2008,(2).

[2]刘怡冰.论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J].艺术探索,2008,(2).

[3]李蕾舒.曼钢琴艺术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4]马晓鹃.舒曼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探究[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1).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