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乐屋

成就明日之星,本站为你提供精彩的服务

在古典主义的浪潮之间:小议海顿《降E 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创作

发表时间:2025/01/12 01:37:50  浏览次数:36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海顿与钢琴奏鸣曲

海顿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对世界音乐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作曲家之一。作为古典主义乐派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他对现代交响乐队的编制配器原则的形成、交响乐四乐章的结构框架、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被认为是“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与莫扎特、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即使他的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光辉无限、备受推崇,但钢琴奏鸣曲依旧在海顿的创作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了这位巨匠从早期到晚期的完整创作生涯。

奏鸣曲是由钢琴演绎的或者带钢琴伴奏的器乐曲,其艺术性和逻辑性较高,在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等古典主义乐派作曲家的不断优化调整下,奏鸣曲高度成熟,并成为十八世纪古典主义乐派最重要的代表性体裁之一。由于海顿成长于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时期,其早期的奏鸣曲创作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不仅娱乐功能强、演绎技术华丽、风格轻松明快,而且短小化、微型化的倾向突出。如《G 大调奏鸣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两个乐章在结构上都属于微型乐章。中期的奏鸣曲创作则在反思巴洛克作曲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创新,继承并发展了C.P.E 巴赫的三乐章结构,织体戏剧性显著增加。[狂飙运动影响下,海顿的作品感情愈发强烈而高亢,而与莫扎特的相互影响让他中期作品的歌唱性逐渐丰沛。晚期则是海顿毕生奏鸣曲创作的巅峰,此时的他脱离了从属者的身份,第一次得以不受限制地展示自己在音乐上的想象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降E 大调奏鸣曲》(Hob.XVI.52)完成于1794 到1795 年海顿第二次访问英国时期。它是海顿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流传程度最广的奏鸣曲,被认为是海顿键盘乐创作的最高峰和里程碑。本文将从《降E 大调奏鸣曲》入手,对作品进行一定的细读和分析,探究其特点及其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

二、《降E 大调奏鸣曲》(Hob.XVI52)文本细读

《降E 大调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是三乐章。其中第一乐章调性为降E 大调,奏鸣曲式,快板,拥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完整丰满的结构。在呈示部,海顿以带有附点的和弦推动了整体节奏的发展,体现出轻盈、活跃、欢快的情感,相似甚至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音区之间轮换出现,大大强调了主题和旋律表现的丰富性。如在第一乐章中的低音织体跨越了多个八度,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比强烈。海顿充分利用钢琴高中低音区的不同音响效果,以及丰满的和声创造出了如同管弦乐队般的宏大演绎效果,尤其是在呈示部即将结束的时候,管弦齐奏的效果在连续的八度音支撑下更加辉煌。

这一乐章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丰富的调性变化,在呈示部中,1~9、9~17 小节为降E 大调的主调和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则转为降B 大调,而在展开部 则 采 用 了 离 调 手 法,C-F-D,g-c-f,降A-G-c小-G,E-A,b-降E……频繁的转调使展开部拥有丰富的变化,而再现部的调性则重新回到以降E 大调为主的方式,转调的活跃使整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旋律的表现力更加丰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顿在这里使用了他惯用的三度关系让调性转换在活跃的同时不失和谐与完整性。再现部则重新强调了呈示部的旋律,要求演绎时力度变换频繁,重新强调了呈示部中的辉煌活泼与富丽堂皇的质感。

第二乐章采用回旋曲式,Adagio。这一乐章在海顿的慢板作品中非常引人瞩目,因为它带有非常浓郁的幻想色彩与浪漫情感,而这一种浓郁的幻想性与想象力在海顿的其他作品中可谓罕见。从调性上来看,海顿没有采用他常用的小三度的关系大小调来协调调性,而是出乎意料地采用了E 大调。从旋律上来看,这一乐章采用A-B-A 的三部曲结构,具有严谨的二重性,从复附点节奏入手不断模进,将乐曲代入一个开阔的和声中再到慢慢进入收敛和下行,形成了富有弹性和张力的、优雅深沉的歌唱性效果。

在这一乐章的伊始,海顿就给出了一个听感优美的动机,并反复变奏、复杂地发展它,在第三段再现它。如在第一次重复时使用了更为自由的大跳,用六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增加变化性,B 部则有一种欢快热烈的情感宣泄,尤其是两手交叉演奏的段落更给听众一种流畅的歌唱感。在这一乐章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复附点节奏以及纤细、敏感的装饰音和华彩,大量的装饰音和附点增强了节奏的跃动感,赋予乐章一种恣肆明亮的幻想色彩与浪漫色彩,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中第二乐章惯有的徐缓性。而这种装饰音和附点的存在让旋律行进得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海顿还非常重视第二乐章的戏剧性变化,并通过前后的强弱对比、两手的强弱对比、旋律的起伏与变化达到增强戏剧性的目的。例如从八度递减到四度的上下分解,从强力度到弱力度的突发性力度变化都是后来浪漫主义乐派的常用手法。

第三乐章则回到了降E大调,急板,回旋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小节数量在海顿所有的钢琴奏鸣曲中堪称之最,规模宏大紧凑,富有炫技色彩。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三乐章同样拥有较为丰富的调性变化。在刚开始的时候,以一连串同音反复的G 音和一个富有强调感的E 音确认调性,并赋予了这一乐章轻松昂扬,富有动感的氛围。恰到好处的休止和停顿有一种戏剧性和娱乐性的幽默感,十六分音符活跃跑动增加了轻松的氛围,显得天真活泼。反复出现的重复音有利于表现海顿喜欢的民俗性场面,仿佛呈现了乡下顿挫有致、欢快健康的民间舞蹈,而这种场面在Hob.XVI48,Hob.XVI49,Hob.XVI51 中都有出现。此外,大量采用了属音作为第一音,主和弦收敛的手法,与第一乐章相似,海顿使用了离调手法来增加调性的游离感和不确定性,让整个乐章呈现出紧张蓬勃的氛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乐章中同样呈现出了一定的戏剧性,在高潮部分具有抒情性的歌唱色彩。作为终章,它带来的活泼、华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海顿晚期创作中对奏鸣曲创作圆融和纯熟的技巧掌握,以及他重获创作自由之后蓬勃的想象力和恣意流淌的生命力。

三、海顿《降E 大调奏鸣曲》中的古典主义色彩

十八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与市民阶级的兴起让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对宗教性、历史叙事、宫廷生活的偏好逐步让位于普通人的日常实践和民间生活。发生在德国的狂飙运动与情感风格更是进一步强调了人的情感需求,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旧并存、世代交替的转折点。缺乏强弱对比的羽管钢琴让位于音量大、共鸣强、音色丰满明亮的英式钢琴;两段式的曲式往二部曲、三部曲、变奏曲、奏鸣曲的方向不断丰富;带有即兴性质的通奏低音让位于明确的记谱和日渐流行的阿尔贝特低音,乐章内部的对比度和戏剧性显著增强,让音乐进入了更加情感化、个人化的表达阶段,而钢琴奏鸣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真正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器乐体裁。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古典主义对前古典时期的各个音乐风格有着大量的反思与创新,古典主义仍然是一个强调均衡、规整、严谨形式的乐派,对古典主义的任何探讨并不应该脱离这个前提。作为海顿这位古典主义巨匠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第五十二《降E 大调奏鸣曲》同样展现出浓郁的古典主义风格。

这部奏鸣曲在曲式结构上丰满、完整、严谨,结构平衡,调式调性的布局有序,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较高的和谐,而这正是古典主义的重要特点。《降E大调奏鸣曲》的曲式与结构非常完整,受到C.P.E 巴赫的影响,按照快-慢-快的节拍布局,一共三个乐章,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完整,在每一个乐章中都可以发现呈示部、展开部还有再现部、或是ABA段之间的界限极为分明——这种周期性的、明确清晰的划分是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巴洛克的形态是无穷的动机变换,但是在古典主义当中,过渡与转换,甚至爆发与收束都极为重要。同样,海顿对于呈示部、展开部还有再现部里的各部门也绝不轻易省略,而这也与巴洛克风格以及后来浪漫主义对曲式、结构的突破程度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在节奏的设计上,海顿大量使用短促干净的十六分或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复附点音符和装饰音。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尤其是快速跑动的时候,这些音符要求演奏者的演绎短促、干净、流畅,并要配合渐强渐弱等情感要求。这种音符的使用与古典主义时期日渐流行的英式钢琴是分不开的,而这些音符也表达了海顿活泼、快乐、积极的音乐情感。复附点音符被海顿大量使用,尤其是在第二乐章,这些复附点显著增强了旋律的张弛度,让旋律保持完整性的同时,时而紧张时而舒展,使得音符的流动感和线条感大大增强,抒情性和浪漫色彩更加明显,有利于突显古典主义所强调的主调旋律。同时,海顿善于使用各种漂亮的装饰音,如倚音、颤音等,装饰音在巴洛克风格中十分常见,能够赋予乐曲灵巧、轻盈和华丽的听感,但海顿很好地把握了两者的平衡,让装饰音能够完成它的使命的同时,不泛滥不过度不喧宾夺主,而是完美地服务于他想要表现的主题和淳朴健康的情感。

这首作品同样反映出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蔚然成风的风尚。主调音乐通常有一个主导性的旋律,而其他声部作为和声和对位声部衬托旋律本身。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不同,那时的键盘乐以复调为主要特征,它们并没有一条主要的旋律线,而是两个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杂运动,如同向运动、斜向、反向运动,保持横纵向的和谐统一。然而在古典主义时期,“回到自然”的启蒙运动与市民阶级的兴起带来了音乐欣赏的转变,在塑造旋律、乐思和主题时,精致的对位法、复杂严肃的复调音乐向一条主线的主调音乐转变,歌唱性较巴洛克时期显著增强。海顿作为主调音乐的先驱,其大部分作品都拥有清晰的旋律主线。在《降E大调奏鸣曲》中,海顿使用了繁多的创作手法来不断丰富旋律本身,大量的变奏和变调离调、交叉弹奏、对位手法、分解和弦、装饰音和模进等让各种简单的动机变化无穷。但海顿并没有摒弃复调与对位法,如在《降E 大调奏鸣曲》中就出现了复对位、三对二的手法,但这些复调多是以细节与装饰性的方式出现,用以增加乐曲的厚度与丰富性以及整体的华丽度,而并不是像J.S.巴赫那样作为创作最重要的手段。

《降E 大调奏鸣曲》风格开朗健康,尤其是在第三乐章出现了浓厚的民间风格,这与巴洛克时期严肃深沉的神性、宗教性音乐具有显著不同。在巴洛克时期,尤其是以巴赫为代表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通常拥有具有浓厚的神性,神、教堂、宗教音乐、圣经故事与贵族题材是巴洛克代表作品中几乎不可或缺的素材。但在古典音乐时期,启蒙运动和民间生活逐渐进入作曲家的取材范围,在古典主义三杰的作品中都能看见浓郁生活化场景的重现,甚至是民歌旋律的化用,尤其是海顿的作品常常与民间音乐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降E 大调奏鸣曲》中,海顿发扬了他性格中幽默、乐观的部分,结合民间风味浓厚的分解和弦的活泼旋律,还有农民舞蹈中常见的舞步节拍等,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欢乐、幽默、纯朴健康的风格,这种纯朴健康、幽默活泼的风格本身也在气质上与民间和风俗化场景联系密切。

四、结语

海顿一生经历了音乐风潮的大变动,留下了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将这种体裁稳定、丰富、完善为古典主义时期最成熟、也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降E 大调奏鸣曲》是海顿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键盘乐创作的集大成者。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海顿在钢琴创作上严密的篇幅与结构,明快朴素、偏向民间的音乐风格以及丰富的创作手法,完整的三章节结构,各部门布局界限分明,在保证主调明晰旋律突出的同时采用了丰富的和弦语汇,创新性地融入了宏大的交响效果,体现出古钢琴向现代钢琴转变时期演奏风格的转变以及浓郁的古典主义色彩。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商务合作联系 :QQ2320194276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留言本  
版权所有:琴趣乐屋     技术支持:网站管理      ICP备案编号: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友情链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