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东部的小镇罗劳,逝于1809年5月31日,享年77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开创并奠基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确立了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和管弦乐队编制,开创了“弦乐四重奏”体裁,其创作几乎涉猎所有音乐体裁和形式。但海顿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贡献是他的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和晚年的清唱剧创作。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在海顿逝世200周年之际,我们对他的创作轨迹、作品风格及其精神内涵作以分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被誉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一人的大师风范,以示对他的缅怀与纪念。
一、主要创作轨迹
海顿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他自幼显露出出众的音乐才华,但没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的音乐之路始于1740年,被当时维也纳著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选中,任童声歌手。在圣斯蒂芬教堂任职的九年中,频繁的演出实践和刻苦的自学,使海顿的音乐天赋和艺术视野得到不断丰富和扩展,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54年他向当时颇负盛名的作曲家渡尔波拉学习和声、作曲法方面的理论。在此期间,海顿仔细研究了C·P·E·巴赫的《试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及福克斯的《作曲津梁》,并开始尝试创作。到18世纪50年代末,他已创作出早期的一批作品,包括一些弦乐四重奏、小弥撒曲和第一部交响曲等,但个人风格还没有形成。
1759年海顿结识了匈牙利贵族保罗一艾斯特哈齐亲王,并于1761年受聘于亲王的宫廷乐队,对于海顿来说这是其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海顿从此为艾斯特哈奇王府服务了近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宫廷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歌剧院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机会,艾斯特哈齐亲王也热爱音乐并鼓励他的各种创作试验。在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中,海顿的音乐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30年间,他完成了一生中的大多数作品。
1790年海顿前往维也纳开始了自由创作,摆脱了封建宫廷文化束缚和压抑的海顿充满了创作激情。从1790年底到1795年8月间,海顿两次访问英国。在伦敦,海顿受到了市民阶层空前热烈的欢迎,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推崇。伦敦之行的所见所闻使海顿压抑的精神得到了彻底解放,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进入了一生创作的顶峰阶段。在英国创作的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代表了海顿交响乐创作的最高成就。1795年后,海顿将自己最后的灵感和激情全部倾注在《创世纪》和《四季》两部清唱剧中,并再次获得成功。
二、主要创作领域及作品风格
海顿最杰出的贡献在交响乐领域。在他的交响曲中体现了深邃的感情、戏剧性的效果、优雅的情趣和睿智。海顿早期的交响曲大都缺乏较深刻的内容和稳定的形式,技巧也很不完善。从18世纪70年代起,受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的“狂飙运动”的影响,海顿开始努力摆脱以往作品中偏重于娱乐性和华丽风格的倾向,尽力赋予乐曲以严肃的内容和深刻的感情色彩。一向习惯以大调性的明朗、欢快、典雅、轻松为作品基调的海顿,此时期却写出了一系列内容严肃的小调性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海顿开始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短小的动机组织成连续性的、富于严密逻辑性的交响语言,探索复调对位手法在音乐结构中的地位,探索更加完善的奏鸣曲曲式和套曲结构。这一时期的交响曲创作上,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在第45交响曲《告别》中体现得尤为生动和深刻。进入18世纪80年代,海顿先后写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作品。作于1786年的六首《巴黎交响曲》和1788年为艾斯特哈奇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牛津》,体现了海顿交响曲创作风格的完全成熟。在这些作品中,不仅保持了作品内容的严肃、深刻、充实,而且又重新恢复了他早期作品中特有的明朗、欢快和幽默的风格特征,同时还出现了以往创作中少有的抒情和细腻的特点。18世纪90年代海顿在英国创作的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以其完善的形式、饱满的热情、宏大的规模和辉煌的配器效果代表了海顿交响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这集大成的12首交响曲中,海顿不仅将交响曲的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四个乐章的不同性质和常用曲式确定下来。这12部交响曲是海顿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所积累的成熟的技法同焕然一新的生活热情相结合的结晶。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海顿最后完成了他对古典交响曲的奏鸣曲结构形式的探索,确定了管弦乐队完整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器乐风格的确立和此后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交响乐,海顿创作中的另一个突出领域是弦乐四重奏。各时期的四重奏创作风格与同时期交响曲的发展轨迹相似。18世纪50年代所写的十余首弦乐四重奏,在它们五个乐章的排列中清楚地显示了古典舞蹈组曲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后。从《第十七弦乐四重奏》(1771)开始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形式,此后的作品很少例外。1772年所写的六首《太阳四重奏》中,复调因素增加,其中三首以复杂的赋格结束。从这一时期起,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形成“对话的原则”,即把主题的叙述分置在各个声部,如同四个人的谈话,具有在主调和声基础上产生的复调性,改变了早期突出第一小提琴声部,而把其余声部处理成单薄伴奏的状况。这一时期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具有真正典型的弦乐四重奏风格,充分建立了主题展开贯穿全局的技巧,四件乐器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四乐章的套曲形式已经成型,各乐章的个性独特分明,不能相互替换。作于1781年的六首《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作品33),与以往的四重奏相比又显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它们的音乐主题富有鲜明的民间音乐风格,发展手法新颖,形式结构更加集中统一,并以“诙谐曲”完全替代了“小步舞曲”乐章,充分体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弦乐四重奏的基本形态,标志着海顿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18世纪90年代创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八首弦乐四重奏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与更丰富的和声色彩,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以与《伦敦交响曲》相媲美。
海顿还创作了许多声乐作品,包括八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而最著名且富有代表性的是晚期创作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他在访问英国期间曾欣赏过亨德尔宏伟的清唱剧并受其感染。《创世纪》的诗篇取自英国诗人J·弥尔顿的《失乐园》,第一、二乐章叙述上帝创造万物直至人类,第三乐章叙述亚当和夏娃在地上乐园过着幸福的生活。海顿将他的交响曲技巧完美地运用其中,比如第一段使用了慢板奏鸣曲式,这是他交响曲慢乐章常用的结构,音乐在这里分解成很小的因素,它慢慢凝聚发展以描绘天地“混沌初开”的景象。
而《四季》则取材于英国诗人J·汤姆逊的同名诗篇,作品充满了海顿对四季时序、春夏秋冬、清晨傍晚这些上帝所安排的秩序的感叹,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暴风雨与晴空万里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界现象。海顿的清唱剧并没有沿袭亨德尔清唱剧中歌颂神灵英雄那种庄严、肃穆、恢弘的宗教气氛,而是更倾向于在大自然无限美好的背景中,来描写人类的幸福、欢乐、劳动和创造。乐曲充满了生动、活泼、乐观的民间音乐气氛,充分体现了海顿“赞美一切有生之物”的进步思想和颂扬劳动、歌颂人民、歌颂大自然的纯洁的美学追求,具有强烈鲜明的世俗化特点。
三、历史影响
海顿在整个音乐史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开创和奠定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形制和音乐风格,还表现在他对同时代以及后代作曲家的深刻影响上。首先他影响了同时代的作曲家莫扎特。在创作技法上,莫扎特吸取了海顿的主题展开技巧和动人的转调手法,以及其弦乐四重奏中的对位手法和交响乐中的一些创作手法;在音乐风格上则受到海顿作品中那些宏伟激越的音调、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以及睿智的幽默感的有力影响。海顿的创作技法和风格对贝多芬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贝多芬正是在海顿、莫扎特所建立和完善的古典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将古典钢琴奏鸣曲发展到顶峰。在交响乐的创作上,贝多芬也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的很多创作手法。比如在主题展开方式上,贝多芬借鉴和发展了海顿的主导动机的音乐主题发展方法;在调性安排上,不仅发展了海顿高超的转调技术,还创新性地运用了远距离转调,造成勇猛的冲击效果和宏伟气魄。在海顿的一些晚期作品中甚至预示了早期浪漫派,如舒伯特的出现。如最后一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表现出海顿从未有过的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几乎将交响乐中的丰富音响都移植到钢琴上,将钢琴的潜能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对舒伯特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曾经有人认为海顿的音乐作品缺乏热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海顿在他的的音乐作品中展现了乐观坦然的性格,展现了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有的豁达态度,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同时也体现了古典主义所特有的健康、平衡、质朴的特质以及乐观、幽默、轻松的情趣。